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什么是货币政策框架,目前尚无统一规范的定义。但已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研究货币政策时,广泛使用这个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专家们指出,“货币政策框架就是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通过操作目标实现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从而达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的基本架构”。因此,上述定义把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运作机制3个方面的内容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提出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学家对于货币政策工具的一条最基本认识是:只有当某个所谓的“货币政策工具”(某个央行可直接调控的经济变量)和宏观经济中基础货币存量或者基础货币的存量结构之间存在某种正相关或负相关的联动关系时,该货币政策工具才能被应用于货币政策的实践,否则,这个所谓“货币政策工具”就是一个伪货币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3.
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稳定币值,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央银行是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控制和调节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来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本文通过探讨货币是中性还是非中性,货币供应量是内生还是外生,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否畅通这三个问题,最终得出了我国货币政策  相似文献   

4.
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论采用怎样的中介工具,最终的调控对象都要落到货币供应量这个指标上来,如果央行所选取的中介工具与货币供应量不存在灵敏的互动关系,那么这个中介工具也就无法实现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我国在货币政策选择上存在许多自相矛盾之处,主要包括总体目标和中介目标不明确;货币政策缺乏常规的政策工具;政策实施的独立性受到僵化的汇率政策的限制;政策操作的实际效果与政策制定的初衷相背离等等。因此,货币政策的运行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晔 《特区经济》2012,(7):97-99
货币政策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特定时期内制定实施合适的货币政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在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目标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货币政策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对经济总量的调控,更要兼顾经济结构的调控。本文旨在对当前我国央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情况进行归纳,以期发现新时期在兼顾总量与结构调控的背景下当前货币政策工具的不足,并提出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文翠 《新疆财经》2002,(2):26-27,30
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电子货币对货币供给模式基础的冲击,提出取消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以利率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支点。  相似文献   

7.
文章回顾1993~2013年货币政策施行状况,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体现出紧缩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平稳的货币政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为调控宏观经济设计、制定货币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探讨货币政策及其效应的非对称性,通过比较国内外的非对称性分析,得出货币政策非对称性的形成机理。通过TARCH模型和OLS方法,验证了货币政策存在非对称性,对我国存在的区域性非对称性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给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股票价格在货币政策行动中的工具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股票价格不是货币政策行动中理想的可直接操纵的工具。股票价格对于货币政策行动从工具变量角度来讲,具有信息揭示工具和货币关系调节工具两种意义。根据这两种意义的不同,本文认为关注股票价格的货币政策的行动准则是:(1)如果股票价格中包含了关于通货膨胀和产出明确可信的信息,就应该对股票价格变动做出反应;(2)为巩固金融稳定,对于快速下跌的股票价格中央银行应当做出政策反应。  相似文献   

9.
战后美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二者之间转换,有着很复杂的经济背景。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正确选择和成功运用保证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其成功经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与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研究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如何对实际经济产生影响的。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起始于1911年IrvingFisher提出的直接机制。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西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的发展和演进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传统的货币数量论时期、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时期、货币主义的货币供给传导机制时期和货币政策传导的信贷渠道时期,并对每个阶段的理论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analyses proposals to pay interest to holders ofcurrency. It is argued that if this is achieved by introducinga new currency which appreciates relative to the existing currency,then this new currency will not be a convenient transactionsmedium unless it takes over from the old currency as the unitof account. But if this occurs it will defeat the purpose ofthe scheme because the interest is relative to the old unitof account, and the new currency will no longer be interest-bearing.  相似文献   

12.
全球性货币错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货币表现,而以"美元本位制"为核心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性货币错配的重要根源。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国际间货币金融合作,最大限度地降低各国货币错配程度,以防止金融风险的扩大和货币危机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3.
黄安仲 《特区经济》2006,54(11):38-40
对于内在货币和外在货币的界定,经典文献提出了3个标准:发行者标准、债权标准、净财富标准,并认为这3个标准是内在一致的,即政府发行的货币既构成了持有者对政府的债权,同时又构成了社会净财富。本文研究表明,依据经典文献设定的这些判断标准,我们有时无法对外在货币和内在货币做出清晰的区分,即这3个标准并不是内在一致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造成这3个界定标准内在不一致的原因在于没有将净财富区分为名义和实际净财富。  相似文献   

14.
面对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所突显出的信用本位制下无约束的货币泛滥,碳货币既是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具有国际意义的热点问题之一,更是事关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则从全球碳交易体系的货币视角提出了"碳货币"本位的全新货币体系的构建设想。  相似文献   

15.
16.
17.
周建清 《特区经济》2008,(12):63-64
影响人民币汇率的因素很多,但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却不同。文章通过对中国的汇率制度、购买力平价及国际货币供求的分析,来说明其对汇率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张莉  郝利庭 《特区经济》2009,242(3):90-91
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此后各国学者发展了此理论,为统一货币区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欧元区建立后,掀起了统一货币区热。本文着重对亚元区的构建进行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which includes a critique of an article that appeared in the [New Zealand]Reserve Bank Bulletin, considers the difficulties of building a forecasting model of the optimum structure of the currency (that is, notes and coins) in circulation. The reviewed model leads to predictions that are not consistent with recent experience and there are theoretical objections to the specification of both the independent and the dependent varibles. Alternative approaches are explored, but 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is aspect of money is probably not amenable to mathematical modeling.  相似文献   

20.
朝鲜货币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慧 《新财经》2010,(3):104-106
朝鲜《劳动新闻》报道,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说,已故国家主席金日成曾提出,朝鲜人民应该能够吃上白米饭、喝上肉汤、穿上丝绸衣服、住进瓦房,但“我们迄今还没有实现这一目标”。金正日决心尽快改善民生,而货币改革可能并不是一个好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