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社会的巨大变迁激活和重组了农村的各种利益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大规模农民流动的发生。农民流动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其在职业和居住模式上的剧烈分化。可以认为,基于职业分化的农民流动更多的是需要测度一种非定向的流动规律,即农民在不同职业间的空间转换过程中对于传统农业的依赖差异;而农民的房屋买卖与居住地迁徙,则是需要测度农民的定向流动规律,即农民对于社区本身的归属程度。随着农民的大量流动,村庄出现明显的经济社会分层,主要包括富裕阶层、中农阶层、半工半农阶层和贫弱阶层。这里的阶层分化不仅仅是职业意义上的,也与基层治理主体直接相关。其中,半工半农阶层与中农阶层的形成和互补,构成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阶层基础;通过这两个阶层的流动性与互补性,并且最终以中农阶层为载体,中国农村的发展就找到了最有利的支持力量。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使得原来种植粮食的土地改种蔬菜,随着生产技术、流通技术的改进,蔬菜生产区域和生产周期迅速扩大,产量大幅提高,而国际市场开放导致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口,国内外共同冲击引发国内蔬菜产地间激烈竞争,各地开始寻找适合本地的品种,各种生产者组织和销售组织纷纷成立来拓展销售空间,蔬菜主产地逐渐形成并发展,结果是蔬菜供应更加丰富,品种更加多样,而蔬菜产业的兼业化、老龄化突出.本文通过对日本蔬菜主产地形成及发展变迁的介绍,结合中国具体情况,提出中国各农业大县在发展蔬菜产业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为中国蔬菜产业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过渡过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渐次加快和深度发展,中国农民也开始由一个以农业为本缺少层次变化的“整体性阶级”逐渐“分化”为“不同的阶层”,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不同阶层之间的差异愈加显性化。现实的发展产生对理论的需求,学术界对于农民阶层分化问题的研究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逐渐深入。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民阶层不断分化,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深刻演变,农村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研究表明,我国农民阶层分化具有多元性、不彻底性和非均衡性的特点;发展的趋势主要是农民工阶层固化、进城农民市民化和农村居民结构异化。农民阶层分化是今后研究我国农村社会转型和发展的重要视角,尤其不可忽视农民阶层分化所附带的一些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是农民增收和蔬果主产地稳定的重要因素,但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农户参与度不高、对合作社的满意度低下等问题。为了了解与分析蔬果主产地农户对其参加的专业合作社的满意度,以浙江为例做了实地调研。通过对调研获得160份有效问卷的计量分析,发现影响农民合作社社员的满意度的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政府、收入、服务。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中部粮食主产区农民售粮情况的实地调研显示:当前农民售粮行为正发生显著改变,由单纯注重价格向统筹考虑售粮价格、便利性及机会成本等转变,且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农户售粮方式开始分化。农民售粮方式和节奏的变化,已经对粮食市场流通主体经营行为、粮食市场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等产生明显影响。因此,亟需引导农民形成合理价格预期,支持农户科学储粮,完善托市调控政策等,发挥好农户储粮分期销售对促进农民种粮增收、服务国家宏观调控、维护粮食市场稳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胡善清 《时代经贸》2011,(22):17-25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广大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提高农民素质和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创业富民、创新强农。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针对当时农村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此,笔者认为,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而增加农民收入,首要问题就是立足农村实际,从农民主体出发,促进农户的分化,把更多的农民从对土地的单一依赖中解放出来,发展多元化经营,培养、造就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民。本文以学者对农户分化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以诸城市百尺河镇农户分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为分析的切入点,归纳出百尺河镇农户分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规律,进而探求当前制约农户分化对农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因素。最终目的是探索在当前农户分化的背景下,稳定持续地增加农民收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和措施。本文包括六个章节内容:第一章,绪论。主要是论文选题的相关介绍,包括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介绍了农户行为理论以及国内外研究动态,阐明了论文遵循的研究方法及探索创新之处。第二章,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民收入结构的现状及特征。本章着重分析了百尺河镇在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民收入结构的总体状况,基本特征和发展趋势。第三章,农户分化对农民收入水平变化所起的作用。本章着重分析了百尺河镇农户分化对农民收入水平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第四章,百尺河镇农户分化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因素分析。第五章,农户分化背景促进农民增牧的政策建议。第六章,全文结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农业补贴政策调整引导农民采取亲环境生产方式,是实现产地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农业补贴对产地环境的影响,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及微观层面透视了农业补贴促进产地环境保护的现实障碍,提出了通过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增设农业产地环境补贴、"四补贴"要与粮食质量挂钩、建立严格的农业产地环境保护监测体系等措施来引导农民进行环境友好型生产,实现我国农业产地环境保护和优化,以期为构建和谐、秀美的新农村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草莓产地的形成而设立的批发市场为对象,在对市场的形成、现状及其功能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农户分化的视角,以2002—2017年的面板数据为支撑,采用EKC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探究了山东省农业化肥面源污染与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结构、技术进步、种植面积等因素的关系,以期在农民收入结构不断改善的背景下找到破解化肥面源污染的途径。实证结果表明:山东省的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结构与农业面源污染之间均存在倒"U"型的EKC曲线关系,即农民收入、农民收入结构越过拐点之后,农民会自发减少化肥投入量。因此,农户分化背景下,有效缓解化肥面源污染,关键在于提高农民的非农就业收入,改善农民的收入结构。  相似文献   

11.
叶珺君 《生产力研究》2013,(10):85-86,117
农村房地产权分离,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环节。在既有法律框架下界定房地产权,再造微观基础,是维护农民利益,推动农村房地自由流动,生成农民财产性权利的相对价格形成机制,扩大农业资本形成和人力资本积累唯一正确的激励机制和效率基础。"家庭承包制"是以剩余索取权产生对农户的激励,而土地确权改革之后,"产权对价"的形成,才是对农户的终极激励。这也是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及其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修正的Gini系数和Moran指数,对中国蔬菜生产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然后理论分析了生产空间分布影响蔬菜价格波动的作用机理,并对其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中国蔬菜生产呈显著的地理集聚特征。蔬菜生产虽有所西移,但集聚程度依然很高。2生产的空间分布通过作用于流通成本、市场供需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蔬菜价格波动产生了重要影响。具体而言,地理集聚增加了流通成本进而推动蔬菜价格上涨。生产的空间分布变化导致东部地区蔬菜供需失衡问题进一步恶化,加剧了蔬菜价格波动。此外,生产的地理集聚增加了主产地蔬菜生产面临的外部冲击风险,加大了蔬菜价格异常波动的可能性。3生产的空间分布对蔬菜价格波动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地区差异:主产地蔬菜价格波动较主销地更为剧烈,主产地价格波动主要源于季节变动而主销地主要源于趋势变动。  相似文献   

13.
收入分化是近几年我国社会面临的热点问题,例如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退休人口比例不断上升,而现有的养老金"双轨制"将造成企业与机关单位退休人群之间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本文选取对数值方差作为不平等的衡量指标,构建回归方程以测算阶层固化和年龄结构对我国收入分化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年龄结构变化(特别是老龄化)是收入分化增加的主要原因,而阶层效应也是收入分化加剧的主要因素.前者约占加剧收入分化总效应的60%,后者占40%.  相似文献   

14.
新供销合作经济采用的综合性农业服务发展模式是中国新合作经济发展的一个模板,其在中国的实践主要是围绕着"新网工程"与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而展开的,它的特色优势在于遍布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完善的流通网络,其未来的发展应以综合实业化发展为支柱,以做好做强双向物流体系为核心,在将农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农用生产资料等由生产厂家送到农户手中,送到田间地头的同时,也要将农民手中的粮食、农副产品等物资,通过基地合作生产和加工的形式,通过供销合作网络的逆向物流渠道,发往各大中城市,使其在服务"三农"、活跃农村市场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郑秀峰 《当代经济》2007,(15):96-99
新供销合作经济采用的综合性农业服务发展模式是中国新合作经济发展的一个模板,其在中国的实践主要是围绕着"新网工程"与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而展开的,它的特色优势在于遍布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完善的流通网络,其未来的发展应以综合实业化发展为支柱,以做好做强双向物流体系为核心,在将农民所需的生活用品、农用生产资料等由生产厂家送到农户手中,送到田间地头的同时,也要将农民手中的粮食、农副产品等物资,通过基地合作生产和加工的形式,通过供销合作网络的逆向物流渠道,发往各大中城市,使其在服务"三农"、活跃农村市场的同时,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村民自治下农民政治参与能力和范围不断提高和扩展,基层民主建设的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市场经济更加速了社会流动,农民不仅在阶层上有了分化,更随着城镇化和进城务工浪潮的兴起,农民在空间也有了相当大的分化,表现为农村的流动人口和固定人口。因此从空间分化下农民的政治参与角度,分析当前农民政治参与程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秦依依  陈华垚  段颀 《经济地理》2022,(10):127-136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而在工业活动中权衡收益与成本,关注其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也至关重要。文章以农村固定观察点为样本,采用前沿的交叠双重差分(DID)方法,探讨采矿活动作为外生变量冲击对于周边农户粮食产出及家庭收入的影响。实证发现,采矿活动冲击会导致周边农户的粮食产出减少约20%,且一定时间内影响加剧,在不同识别框架中均稳健。粮食种植面积、家庭教育水平、是否位于粮食主产区等因素显著调节了家庭户所受负面影响,使不同特征的农户受影响程度不同。这些负面效应来源于减少投入和降低生产率两个渠道,生产率的降低一方面在要素投入既定的情形下减少了产出,即形成“阶梯产量”;另一方面又使得周边农户自觉减少要素投入,形成“弃种”现象。此外,采矿活动也显著影响了周边农户收入,使得种粮收入下降。总收入越低的家庭更“惜粮”“储粮”,经济福利损失更高,且可能导致总收入进一步降低;而总收入较高的家庭则相反。采矿活动对周边农户而言其收益不一定能抵消其成本,甚至可能导致贫富分化的“马太效应”。因此,政策应加强对矿区农民的精准福利补偿,切实保障农民利益。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城乡分割的体制下,我国城乡产业自成一体,封闭发展,农业产业链也被分割在不同地区和部门,无法整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和农民的市场地位,使农民能够分享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非农产业环节的收益,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分析和比较了我国当前农业产业链整合中存在的集贸市场直接交易型、专业市场批发交易型、农民合作组织型、"公司加农户"型产业链整合模式的利弊,提出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选择农民合作组织型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作为未来农业产业链整合的主导模式,使农户能够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种农民合作组织,从而把农户经营的产业链延伸到农产品生产的产前和产后等非农环节,分享农业产业链中非农产业环节的利润,并改善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确处理农村利益分化与农村社会稳定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积极促进农村利益分化,推动农村中间阶层的发展。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打破"一国两策,城乡分治"的不公平政策体制对农民进一步发展的限制。二是创新土地制度。在坚持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以河南省4个试点县(濮阳县、杞县、固始县、汝阳县)的调查材料为依据,对影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的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职业分化和经济分化程度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在可观测变量中,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农业劳动力人数、宅基地使用权稳定性的认知等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效应。因此,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政策要注意区分不同阶层农户特点,积极促进农户各阶层职业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