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引语 詹姆斯·乔伊斯认为,18世纪初的都柏林是精神瘫痪的中心.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用同样的都柏林背景,共同的主题把有关都柏林人的故事连在一起.每个故事都描绘了一幅都柏林现代异化了的生活画面.  相似文献   

2.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其早期的代表作之一《都柏林人》中成功描述了都柏林人瘫痪生活状态。《死者》作为这部小说集的压轴之作,篇幅最长、寓意最深。文章将从"精神顿悟"的角度入手,逐步剖析《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Gabriel)从无知、麻木到自我反省,进而获得精神顿悟的过程,并探讨这一主题对整部小说集内涵寓意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构建人类经验的主要工具,隐喻的出现使语言更富有灵活性,扩大了它的语义潜势,使人类经验的重塑成为可能。文章通过对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比较分析,揭示两种概念隐喻研究的异同点和隐喻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机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纵观鲁迅的小说,往往出现"寒冷"意象,它贯穿于整个小说的文本之中,与叙事视角紧密结合,也寄寓着作者的创作意图,它不仅仅是小说人物的活动环境的简单呈现,也不仅仅是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它和作者、文本中的人物、被呼唤的"隐含读者"处在一个共时平面,使"隐含读者"更强烈地体会作者对所处的时代的独特性体验,洞察透过小说文本展现的现实社会,使小说文本中的人物和文本外的读者相怜相惜,共同思考和追寻人生的"本无路之路"。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在这部小说中粉墨登场的人物形象超过600个,其中超过300个有名有姓。关于小说人物名称的研究不胜枚举,但讨论重点一直被放在谐音这种命名手法上。本文尝试将概念隐喻理论这一探究语言与思维模式关系问题的理论工具运用到人物名称分析研究中。深层次地探究作者文字中隐含的思维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与创作理念。  相似文献   

6.
《都柏林人》是一组表现现代人精神“瘫痪”的短篇小说。其主题和艺术手法,特别是“精神顿悟”和意识流的运用.显示了乔伊斯决心告别传统,尝试现代主义对创作的决心。  相似文献   

7.
《阿拉比》只是乔伊斯青年时代的一篇短篇,我们却可以看出乔伊斯对多种写作手法的探索。首先,这篇文章中的总体基调就是作品的客观性,作者以旁观者的角度,不露声色地向读者讲述了一个男孩儿的一段成长经历。其次,乔伊斯在文中对象征主义和印象主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形象,也使读者感同身受。特别是他独创的"精神顿悟"的写作手法,向读者展示了人物瞬间的意识活动和心理转变,加上他独特的叙事角度,更是体现了乔伊斯非凡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相似文献   

8.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工具,它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的相似性或创造相似性,使人们获得对其中某一事物新的观察角度和新的认识,把一种概念转化成另一种概念,从而荻取语篇的连贯性;当一个语篇多次使用隐喻,并且隐喻突出了语篇主题时,便可以说隐喻构成了语篇的文体。本文从隐喻的产生,隐喻连贯功能和语篇文体的角度出发,结合实例分析文本中的隐喻所隐含的性别歧视含义。从而揭示妇女在求职与工作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  相似文献   

9.
英语新闻中的隐喻的应用使所报导的事件更鲜明、生动,使英语读者更容易领会和理解新闻内容。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为了使汉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美感与意义,产生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反应,本文试图从奈达功能对等理论角度探讨英语新闻中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10.
《死者》是《都柏林人》的压轴篇,也是对精神瘫痪这一基本主题的归纳与总结。乔伊斯运用“精神顿悟”的技巧来揭示主人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瞬间的感悟。使“精神顿悟”这一技巧在这篇小说中得到了最精彩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的语言来说,隐喻极为重要,而隐喻往往是诗人力求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的方式。诗人运用隐喻并不是转移意思,使诗变得晦涩难懂,而是用隐喻在我们的脑海里产生一个可见的图像,使我们看得更清晰、更明白,从而更好地理解诗的含义。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隐喻,隐喻与诗歌的关系及隐喻在诗歌中的运用,主要是探讨隐喻在诗歌运用中的功能,例如认知功能,美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死者》的语言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死者》是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的压卷之作。其语言结构独特 ,文采飞扬 ,重复修辞手法显而易见 ,并不泛对偶、排比等 ,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相似文献   

13.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作为瑞典著名诗人,专注于“纯诗”写作。作为隐喻与超现实主义的语言大师和著名诗人,他善于把日常生活的事物象征化、隐喻化,语言表达凝练、准确、精妙。通过象征主义的超现实与隐喻手法的运用,让读者体悟到万事万物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押沙龙,押沙龙》是作为福克纳"迄今为止一个美国人写的最好的一部小说",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让读者们倍受关注,本文试从复仇与毁灭这一主题探讨《押沙龙,押沙龙》中三位男性人物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诗学的原型理论、图形—背景关系理论、概念隐喻和审美意象等几方面解读《在地铁站》,可体现诗歌语言特征对读者产生的审美心理效应,关注读者对可能世界的再认识,体会诗歌的新涵义,得到新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6.
《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是山东曲阜人,作为生长与鲁地的后人,鲁文化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的深刻影响。鲁国人重视礼,最显著特点就是重德治。《桃花扇》的作者歌颂和批判人物的标准不是看实际的成绩,而是他们做人的品质。忠君爱国、节气、操守、侠义等都是他褒扬的对象,从中我们便可看出,孔尚任的追求与鲁文化的"德治精神"的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
英语隐喻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翻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语言与社会文化关老的角度,阐述了英语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隐喻形成所起的作用,并对隐喻翻译中文化因素的处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英汉“牛”文化的隐喻认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隐喻的思维映射根植于人的身体经验,也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和认知语言学的语言体验观的重要体现。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牛"与人关系亲密,人类的语言表达所涉及的政治、经济、民俗文化等领域有很多是通过人类熟知的动物"牛"来表达的。通过中西语言中"牛"表达的异同点,英汉语言学习者能更好地把握"牛"丰富文化内涵,更好地理解有关"牛"隐喻的语言表达,从而促进英语学习。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小说的文化精神历来强调忧患感,即“忧世伤生”,这种忧患成为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入世思想理论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对中国文化及后世文学影响深广。不管是《红楼梦》还是《围城》,透过作品的语言层,尽管它们的形象系列,思想命题,主题意向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象征的手法并表达到主题级的程度,塑造了孤独的多余人的形象,其中共同蕴涵着的文化精神,都表现了中国民族文化的不同层面和发展着的不同形态。  相似文献   

20.
萧红小说语言的独特性,在她对景物的叙写中体现最为鲜明。本主要从景物叙写的悲剧意蕴呈现、日常景物的诗化、“浸透了人物”的气氛构筑三个方面加以解读。在对这些景物叙写进行解读时会发现这种独特的抒情诗式体语言已不仅被用来标识事件场景或烘托人物心境,并且成为隐喻和象征的主要栽体,作为背景的景物和小说要讲述的故事一起共同表达小说的主题和作的意图。萧红笔下景物的叙写因此成为本结构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具有无关紧要的标识性信息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