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银行和企业的生存是联在一起的,建立健全信贷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乃至整个社会迫在眉睫的问题。要防范信贷风险,保全银行资产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贷原则,提高银行经营效益银行的资金运用,在传统的信贷三原则(计...  相似文献   

2.
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成因及对策王丽香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降,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银行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才能确保国有资产不受或少受损失。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的成因一、企业效益普遍低下。近年来,国家和...  相似文献   

3.
何川 《经济师》2002,(6):240-241
信贷资产质量是商业银行生存的生命线 ,良好的资产质量 ,可以使银行增加收益 ,降低经营风险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 ,不但使银行自身担负沉重的包袱 ,经营效益低下 ,而且 ,可能因严重的资产质量问题导致信用体制的崩溃 ,引发金融危机。文章指出 ,商业银行业应对信贷资产质量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积极构建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管理制度 ,以强化信贷资产质量的管理。文章就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城市信用社要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王亦新目前,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给自身的正常经营和业务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直接制约了信用社向国有合作银行顺利转化。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第一,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信贷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为此...  相似文献   

5.
宋珍 《经济师》1996,(11):50-50
银行不良信贷资产的成因及化解对策宋珍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经营效益下降,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经营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如何构建一套新的机制,既能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的存量,又能有效地控制增量,是我们每个银行工作者应该思考的课题,就此问题笔者谈些粗浅看法。一、不良...  相似文献   

6.
强化信贷风险管理提高信贷资产制质量郝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作为经营信用货币商品的特殊行业,是典型的负债型企业。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纵深发展,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经营风险逐渐增大。最突出的就是当前信贷...  相似文献   

7.
<正> 资产质量是银行的生命,没有良好的信贷资产质量,就没有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如何提高信贷资产质量,防范金融风险是实现金融业两个转变的关键。因此,就盘活贷款存量,优化贷款增量,化解不良贷款以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笔者谈几点浅见:一、运用政府职能,活化信贷资产。当前,银行信贷资金普遍存在的沉淀多、周转慢、  相似文献   

8.
国家专业银行要实现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化,首先要解决是的信贷工作中的问题。因为信贷是银行经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信贷资产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银行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专业银行普遍存在着信贷资产质量差、“一愈两呆”贷款比重大、贷款收息困难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大的一部分原因与信贷员的素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正> 1、信贷投向计划管理,资产使用效益低下。我国长期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层层下达指令性指标,在这种体制下,企业吃银行资金的“大锅饭”,不愁资金,只管生产,没有充分发挥资金效益的外在压力,以致生产及决策出现盲目性,信贷资产质量低下,甚至形成永久沉淀。 2、行政干预,束缚银行信贷资产运用的自主决  相似文献   

10.
试论如何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吴明生,白永平银行处在经济变革的特殊时期,要保全信贷资产就必须建立与特殊时期相适应的信贷资产风险管理办法。但就现状而言,这种管理办法的实施已滞后于客观对象,在可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兼顾信贷资产眼前和长远利益,采取眼前保全措...  相似文献   

11.
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现状及对信贷资产的影响●陈碧波企业走向市场,产品面向市场,其核心是企业通过市场来不断灵活地调度生产经营,调整产品结构,适应市场变化。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也应按市场经济规律掌握,以销售、以效益为标准。而目前银行对企业资金大包大揽,不利于企...  相似文献   

12.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整体效益滑坡,主要是由于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造成的。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的低下,主要表现在结构失衡,大量信贷资产沉淀,逾期和呆滞、呆账贷款居高不下等方面。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不仅对银行本身的正常经营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起到了消极的作用,它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中反映。要处理和解决不良贷款,提高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提高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认识银行贷款质量低下,不良贷款增加,不仅成为银行经营效益差的直接原因,而且已经对银行的生…  相似文献   

13.
目前,各级各地都在采取措施帮助工业企业扭亏增盈,这是不可非议的好现象。但值得重视的是,有些地区或部门忽视了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银行的扭亏增盈,没有把其与工业企业同等看待,协调联动,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银行与企业是对立统一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没有银行的发展壮大,就没有企业的进步发达;没有企业的兴旺,也就没有银行的繁荣。今年以来,正是由于企业亏损增加,才带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我国的金融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各家银行的经营效益有了很大的提高,信贷资金投放的数量与结构也向合理方向发展。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仍然有一部分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商行银行作为发展经济的金融主体,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突出体现在法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员素质较低,外部经营环境不理想,从而影响了信贷资产质量的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金质量低下。又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如何健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体系已是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文章对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对企业经营的不利因素会降低企业盈利能力,进而威胁到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文章通过对来源于企业内外部的影响企业经营发展因素的分析,揭示了可能对信贷资产带来风险的预警信号,对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时机选择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陈敏 《发展研究》1999,(5):35-36
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经济效益滑坡,金融风险日益凸现,已成为国有银行经营发展中最为突出的和最大的隐患。近年来,贷款不良率仍在上升,收息率逐年下降,大量信贷资金被长期占用造成沉淀,无法参与正常的经营周转,严重影响银行的经营效益,威胁信贷资产安全。因此,理性地分析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制定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对策,是当前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原因 理性地分析,信贷资产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复杂和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体制的原因,也有改革过程中市场…  相似文献   

17.
论银行不良债权的消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银行信贷资产沉淀于企业,使得银行正常商业化经营发生困难。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应本着政府分担、银行让利、企业消化的“三家抬”原则,既要从客观上寻找解决的方法,也要从银行自身加强管理上寻找突破口,以保全银行的信贷资产,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相似文献   

18.
选取2012-2020年中国170家商业银行年度数据,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国有银行与城农商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对股份制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力度更大;杠杆率在信贷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中承担着中介作用,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通过提高银行杠杆率渠道来促进银行风险承担,“信贷资产证券化-杠杆率-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渠道有效;宏观审慎政策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审慎政策力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对两者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宏观经济景气度提高会减弱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信贷资产转让是国内商业银行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资产业务创新,它是指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等)之间,根据协议约定相互转让在其经营范围内的,自主、合规发放尚未到期信贷资产的融资业务。其中,银行将持有的信贷资产出售给其他金融机构并以此融入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出让业务;银行受让其他金融机构出售的信贷资产并融出资金被称为信贷资产受让业务。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分为回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和买断型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前者是指信贷资产出让方在出让其信贷资产的同时,承诺在未来约定时间以约定的…  相似文献   

20.
企业和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已经将两者紧紧地捆在了一起,不是互相制约,彼此牵累,就是互相促进,共同繁荣。只有实现后者,用市场经济的观念建立一种新型的银企关系,才能真正达到相互支持,依存和发展的目的。 近几年来,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银行与企业的关系日趋紧张。就银行而言,不良信贷资产居高不下,资金周转速度减慢,经营效益趋降,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就企业而言,高负债经营状况严重,资产负债率上升,部分企业无力归还银行贷款,导致银企债权、债务矛盾,引发诉讼,这是以资金供给制为基础的传统银企关系在经济转轨时期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