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Werner GÜth Theo Offerman Jan Potters Martin Strobel & Harrie A. A. Verbon 《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2002,104(4):587-604
We give an account of an overlapping–generations experiment with multiple families in which voluntary transfers can take the form of support to the elderly or grants to children. Support to the old is a purely intergenerational (intra–family) transfer, whereas grants to children also involve an element of intra–generational (inter–family) redistribution through a compulsory pension system. Our data show that higher compulsory inter–family transfers lead subjects to place relatively more emphasis on support instead of grants: grants are crowded out, but support i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efficiency of voluntary transfers increases, however. Furthermore, if subjects give transfers, they do not use tokens of direct reciprocity; evidence of indirect reciprocity in transfer behavior can only be obtained for the case where compulsory transfers are high.
JEL classification : C 91; H 55 相似文献
JEL classification : C 91; H 55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关于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学术界有颇多争论,虽然一系列研究成果发现公共资本与经济增长正相关,但也有一些学者通过研究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文章运用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政府公共投资的经济效应,并以中国相关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实证检验得出结果:公共投资与产出正相关。在此基础上,文章根据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出我国当前政府公共投资的最优规模,即公共投资占GDP的合理比重为4.5%,公共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合理比重为22%左右。 相似文献
3.
4.
公共消费支出及其最优规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消费支出作为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始终是经济学界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可谓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文章首先对公共消费支出的内涵与外延作了新的界定,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与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公共消费支出的效应,包括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并对我国最优公共消费支出规模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5.
我国GDP长期增长中公共支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章利用VAR模型系统分析了政府消费支出、政府公共投资(包括转移支付)及预算外支出与GDP之间的长期动态关系.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政府收入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为正,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增长短期无显著影响.从长期看,政府消费支出、预算外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解释力,而政府公共投资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解释力则较弱. 相似文献
6.
Tae-Yeoun Lee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1,18(2):193-218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viability ofcooperative policies oriented to the resolution oftransboundary pollution problems using the theory ofprivate provision of public goods in a two-countrymodel. We analyze the effects on economic welfare ofvoluntary technological transfers oriented to reducingthe emission of pollutants.Our analysis shows that when the atmosphere istaken as a pure public goods, ``a strong paradox' emerges:the advanced country, in spite of the transfer, seesits economic welfare improved while the developingcountry sees it worsen. Moreover, if both a technicaland an income transfer occur, this paradox mightnot be solved. Furthermore, ``a paradoxicalimprovement' occurs when the advanced country does nottake any policy towards the environment but thedeveloping country does: an improvement in the levelof technology in the developing country allows for anexpansion of the level of utility in both countries.On the other hand, in the case where the atmosphere istaken as an impure public goods, when both countriespursue an abatement policy, the transfer of technologyleads to an improvement in welfare in bothcountries. 相似文献
7.
MORDECHAI E. SCHWARZ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6,8(1):61-93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was unable to conclude whether intergenerational transfers are motivated mainly by altruistic or strategic motivations. I suggest that both may be plausible, namely that people are neither pure altruists who derive utility simply from being good to others, nor pure egoists who consider only strategic selfish considerations, but are actually driven by a combination of incentives. I show that assuming a combination of motives changes, sometimes dramatically,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s and resolves the puzzle concerning the empirical results.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现状入手,从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人力资本提升角度分别阐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利用有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其素质提升有利于社会经济增长。关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度测量的各种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我国政府供给偏好决定的一个经济学解释--政治均衡与经济效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政府供给偏好包括政府供给的规模偏好与结构偏好,它们是社会各方政治影响力相互冲突和竞争的结果。我们通过构建“执政能力函数”,从最简单的消费者集团与纳税人集团政治影响力制衡模型,到多集团、多政府供给项目下的政府供给结构决定模型,再到官僚控制下的政府供给偏好决定模型,逐步阐释了政治均衡决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属性,进而说明,相对于市场,政府供给规模和范围边界的收敛趋势会促进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在我国当前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供给偏好的形成具有更多的动态特征,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来看,公共决策的民主化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治均衡的低效率,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政治均衡决定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属性,因此我国当前政府职能转型的核心重点不在于公共决策的完全民主化,而在于协调政府供给范围调整与市场经济深化的进程和路径。公平竞争、自发扩展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市场“内生型”政府供给偏好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关于掠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光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6):63-69
本文从规范经济学的角度,以生产效率、经济效率为标准,对掠夺进行分析和评判。掠夺活动可分为纯粹财富转移型和生产资源转移型两大类。本文指出,财富转移型掠夺不会增加社会财富,反而带来掠夺成本和抵抗成本等社会损失,若这类掠夺蔓延开来,还会打击生产积极性,降低社会总产出。本文从资源配置方式的高度,分析生产资源转移型掠夺,发现其内在激励约束机制的缺陷,指出掠夺式的资源配置容易导致有害于社会生产的资源转移。本文比较了交易和掠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并发现在激励约束机制、过滤机制、信息成本等方面,交易都优于掠夺,最后指出,掠夺与节约交易成本没有必然联系,节约交易成本不能当作为掠夺辩护的理由。 相似文献
15.
绿色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静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1):133-137
绿色管理是在21世纪新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管理理论,是对既有管理理论的彻底变革。绿色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成熟,与生态经济学、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理论等新经济学理论密切相关,它们既为绿色管理理论提供了思想基础,又为绿色管理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6.
银行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腐败产生的制度基础在于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不对称、不统一,因此必须从制度安排上去控制银行腐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应通过制度创新消除银行腐败,包括(1)把国有银行改造成分公司制商业银行:(2)完善公司制商业银行的内部治理结构;(3)建立健全公司制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用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会计信用问题的提出,源于会计信用缺失的严峻现实。会计信用与会计诚信不同,依据新制度经济学、委托代理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理论的观点,会计信用实质上是一种制度结构,旨在规范会计行为主体自觉选择诚信执业。社会也迫切需要建立并实施一套健全有效的会计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18.
徐建玲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3,(1):51-55
本结合中国经济改革的实践,从帕累托最优以及帕累托改进的视角观察中国经济改革。在分析的过程中,将经典帕螺托最优的条件加以改进,首先放宽“生产技术条件不变”的条件,阐述中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是生产的帕累托改进,继而放宽“个人效用量独立”的条件,认为“西部大开发”即是交换的帕累托改进。 相似文献
19.
教育消费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消费主要受收入分配与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收入分配是从教育消费的起点来影响教育消费,而劳动力市场是从教育消费的终点来影响教育消费。要使教育消费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收入分配水平,优化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