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目前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但农地产权主体模糊、权能残缺的内在缺陷也不断凸现,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都还缺乏严格的界定,未能形成明晰的产权关系.本文通过分析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主要缺陷及其负面影响,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以农民拥有完整的土地产权为核心的农村土地产权体系.  相似文献   

2.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有必要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根据完全产权的特性来分析当前我国农地产权的特性,并据此把握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选择可以划分种类型:封建私有制下的产权离散、自耕农所有制下的产权合一、公有制下的产权集中、家庭承包制下的产权分化。人口的不断增长与耕地面积的不断缩小,这一前提决定了制度选择空间非常狭窄,它使我国近代农地产权制度的选择陷入了困境,而要摆脱这一困境,惟一的路径就是工业化。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而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其中最为基础的内容。本文尝试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实践和变迁逻辑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究其未来的可能演进的方向。首先,本文对五项改革实践的现实背景和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五项改革是建立集体所有制、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地“三权分置”、建立农地流转市场和强化产权稳定性。其次,本文从统一的理论框架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迁逻辑进行了分析,这也是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济学解释。最后,本文认为农地产权制度未来的演进方向是,在坚持农地狭义所有权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及时顺应现实,不断地对农地权利进行分割细化和属性化,并把相应的权利分配给使用效率最高的社会主体,以最大限度提升农地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5.
城镇化背景下的农地产权制度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土地制度越来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但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社会稳定,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文章剖析了我国农地产权结构,以及这样一种产权制度安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目前与农地产权制度有关的几个热点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研究我国目前混合所有制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进而从产权制度有效供给角度提出政策建议,推进中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7.
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必然要求改革中国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的现代农地产权制度。中国农地产权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确认村农民集体对土地最终所有权的基础上,确立农户对土地的占有权、使用及其转让权和收益权等经济所有权,使农户由单纯的经营主体转变为独立、完整的产权主体。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宝敏  程冬民 《生产力研究》2011,(11):201-202,208
针对理论界对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研究现状,文章首先系统总结了我国农地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其争议,接着概括并评价了改革的三种思路和方向,最后简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地制度具有"社会保障"功能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实物期权”是在不确定性情况下做决策的一种分析工具,本文引入它来分析现有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局限,并提出政策建议。从实物期权的角度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现有的农地产权制度对农民的保障仅仅是通过风险锁定机制来规避农业经营上的风险,而不是通过风险分散的办法来帮助农户转移风险,所以不是农民的一种社会保障。另外,由于农地产权缺乏流动,使得当前的土地资源配置低效。因此必须加强我国农地的产权流转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并促进城市化的推进。  相似文献   

10.
农村土地产权改革方向和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海波 《经济问题》2007,(10):22-23
阐述了我国农村土地产权问题研究的必要性、农地产权的概念以及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指出了我国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方面的物权性未能充分体现等,对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提出建议,对于土地能否抵押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农业高新技术:21世纪中国农业的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武装农业正在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主流,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也必须依赖高新技术的推动。农业高新技术是建立在现代自然科学和最新科学发展基础之上的有效消除农业增长的约束或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要素配置的手段和方法的总和。集超前性、综合性、渗透性,长期性和风险性于一体,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极重要的战略意义,它的核心架构是农业生物技术和以精确农业为特色的信息技术。农业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撑,而中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存在着供给不足,体系发展不平衡,缺乏需求动力及推广应用的中介机制,因此,中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在于改革农业科技研究体制,重构农业高新技术的投入机制,农业的制度安排与创新及建立相应的政策机制,发展农业高新技术的市场机制,建立农业高新技术的风险保障机制和构建农业高新技术需求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传统农业生产力低,科技贡献率低,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使中国粮食安全隐患不断蓄积,既不能保证中国粮食安全,也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所以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成为了实现中国粮食自给的必由之路,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发展现代农业必将对中国农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世界农业正在形成以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形成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和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为主的绿色浪潮,它比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我国虽有发展绿色农产业的一定条件和基础,但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农业绿色浪潮下,我国农业更多地是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实,发展我国绿色农产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绿色农产业与世界农业同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世界农业正在形成以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形成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开发绿色农业技术和开展农产品绿色营销为主的绿色浪潮,它比生态农业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内涵要丰富得多。我国虽有发展绿色农产业的一定条件和基础,但在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农业绿色浪潮下,我国农业更多地是面临着冲击和挑战,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措实,发展我国绿色农产业,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张现民 《生产力研究》2007,(11):17-18,31
钱学森是蜚声中外的大科学家,他不仅在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中功勋卓著,而且非常关心农业发展。他认为,农业要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结合。这些高瞻远瞩的建议对指导我国农业,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浙江省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效益农业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突破口。回顾成功的实践,探讨进一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农业生产经营的外部性问题与农业保护政策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除了正的外部性效应能对农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外,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负外部性也使得农业的弱势地位更显突出。因此,选择和实施相关的保护政策就是相当有必要。  相似文献   

18.
胡玥 《经济问题》2012,(1):73-77
采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现代化程度与山西农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山西农业发展水平、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现代化程度两两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显示短期因素对山西农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农业现代化与财政支农的长期均衡关系具有很强的调节作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财政支农在长期会对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产生影响,而农业现代化则促进了山西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发展也会对财政支农支出产生影响,财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补贴。  相似文献   

19.
陈丽  周青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6,(10):263-265,269
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使人们更加关注农业的命运,循环农业的兴起,使人类看到了农业持续发展的希望。本文从循环农业中的生活型选择、限制因子定律与耐受性定律、正相互作用、捕食作用、寄生关系、生化他感、群落时空格局构建、边缘效应、演替作用、物质循环再生、生态效率以及生物操纵等多角度探讨了生态学原理在循环农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绿洲生态农业现代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干旱区经济的主体是农业,而绿洲是其载体.当前绿洲农业现代化还面临农民受教育水平低、资金短缺、区域环境因素的制约和地域分布特征的制约等问题.实现中国干旱区绿洲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出路是推行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