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聚落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集镇作为聚落完整体系的中间环节,在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位突出.本研究提出聚落是一个连续发展的有机整体的观点,强调集镇在聚落体系中的依托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证对山区集镇的时空分布、结构层次、形成机理等展开了多视角的研究.研究发现,山区集镇体系发展受地理环境条件限制,表现出不同于平原地区的若干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山区集镇体系发展的主要控制参量复杂多变;集镇等级规模和交通条件分别是山区集镇体系发展的主要内外部控制参量;范围维系和时空协同是山区集镇体系未来发展的控制机理.  相似文献   

2.
基于熵值法对集镇规模量化评价,以位序—规模法则、聚集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为方法的宣威市集镇体系分形研究表明:①集镇体系规模和空间结构都具有明显分形特征,但也存在分形发育不完善等问题。②集镇体系规模分布分散,兼具"发育不足"和"差异显著"双重特征,向心性与城镇体系相异、均衡性差、交通联系薄弱,呈"小聚集"形态分布于河谷、交通线及坝区,"多圈层"、"多中心"和"低海拔指向"特征明显。③分形发育受自组组织力量交织影响,"山、河、坝"相间分布的地理环境是集镇体系分形的基础支撑,交通因素是分形发育的控制变量。可利用分形理论进行聚落体系规划,扶持重点集镇、改善交通条件促进集镇体系优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集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投资不足,体制不顺,(乡)镇集镇建设技术力量薄弱,依法用地、依法建设的意识淡薄等因素,各地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和矛盾.这就需要各地各级政府要把建设集镇、发展集镇、经营集镇作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关于乡村集镇化和集镇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已经把农村集镇建设的课题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看来,乡镇企业的发展要以集镇为基地,农村商品交换要以集镇为市场,离土不离乡的人口要以集镇为聚居点,开始走上富裕之路的农民要以集镇为文化教育的中心,城乡的交流和融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推行,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崛起,加速了农村产业结构的变革,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集镇的变化。如何加强集镇建设,使之成为农村政治、经济、文化、信息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是当前一项重要科研任务。本文力图结合湖南的实际,对此进行初步探索。一、农村集镇发展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经济师》1999,(8):27-27,41
近年来,农业银行经营运作机制改革给人的直观感觉是:大集镇成为农行业务经营的第一战场,其业务经营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行都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负债业务更是位居主导,信贷经营的优劣对全行而言举足轻重。因此,如何通过加强信贷管理,促进其业务经营健康、快速、...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到处可以看到建筑物、人口和经济活动密集的区域。人们一般把这样的区域叫做农村集镇、墟、场、市、街、驿、码头等。农村集镇的性质和职能,可以从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以及建筑学方面去研究。但是,集镇  相似文献   

8.
GIS支持下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广大地域范围内分布着为数众多的传统聚落,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但在经济建设的大潮中,大多数传统聚落面临着被损毁甚至完全被破坏的危险。目前管理模式缺乏科学的手段,保护规划的执行难以落到实处,而且后期的保护管理也较为困难。以我国南方传统聚落为对象,研究GIS与传统聚落景观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采用基于GIS的传统聚落景观管理模式,将极大促进传统聚落的保护规划和保护管理,对城乡规划与建设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前,县域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重点集镇面临市场竞争力下降、市场份额占有率低、发展整体后劲不足等问题。文章以永嘉县农村合作银行为例概述了县域农村合作银行在重点集镇的运营状况,分析了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清代方志中相关记载的统计分析,主要研究了河南乡村集镇的空间分布特征.作者认为清代豫省集镇按距县里程的分布整体上呈抛物线状态,豫东集镇的分布特征与全省一致性较强,豫南、豫北次之,豫西最弱;清末随着集镇数量和密度的提高,抛物线分布的特征更加明显.另外,集镇数量在各个方位上的分布基本均衡,表现为以县城为圆心的同心圆形.  相似文献   

11.
西北地区城市化推进的途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晓峰  何新胜 《经济地理》2004,24(2):226-230
文章对内陆地区通过提高城市化水平,有效推进区域开发的基本途径进行了较系统地探讨。首先分析了国外内陆地区以城市化促进区域开发的典型经验;接着,客观评价了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化进展和特征;最后,提出了我国西北地区积极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S形"发展差距态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在获得高速发展的同时,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问题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通过实证研究,运用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结合起来,通过计算GDP、人均GDP、人均GDP加权变异系数,探讨了1978-2004年间东中西部的经济差距问题形成的原因。发现,我国三大经济区域的差距并非西蒙.库兹涅茨的“倒U形”而是“S形”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徐育才 《经济地理》2005,25(1):56-59
文章首先分析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差距的扩大,并指出了随着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我国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接着结合实际提出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任务,并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转移过程中的困难及制约因素,最后指出了政府在解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东北缘及其毗邻地区人地系统具有国内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多样性、过渡性与不稳定性特征,是极富人地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践意义的地区.本文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探讨了该地区人地系统地域分异的成因及其人地系统体系构成,重点对研究区内几个主要人地系统类型分别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详细分析.并以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阐明了优化研究区人地系统和协调研究区人地关系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5.
曹艳英 《经济地理》2004,24(5):661-664,695
烟威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中内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代内不公平现象明显;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对公平却造成了重大的冲击,如过度消耗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等,影响到后代人发展对环境资源的需求,在代际之间产生了不公平现象。在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应以合理布局、横向联合、政策倾斜、兼并带动、以点带面、提供援助等措施来维系代内公平。依法实现渔业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资源的持续利用,以实现代际公平。  相似文献   

16.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至今,浙江省的行政区划调整变更频繁;在自身历史传统、自然人文环境和国家宏观政治体制制约下,浙江省当前的行政区划与国内其它省、区比较,呈现若干特征:即政区类型相对较为简单;政区层次比较明确;各级政区数量、管理幅度等也大体适中;都市区治理得到重视;同时,适应不同类型地区特点及不同发展阶段,在形式上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采取多样而灵活的管理方式等;总之,行政区划体制开始出现良性变迁。在此基础上,提出浙江省行政区划的调整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7.
新疆棉区的划分及其发展潜力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根据新疆棉花生产条件和棉区发展条件,提出了新疆棉区发展的‘棉田优势度’,“棉田集中度”,“棉田潜力度”,“棉田规模度”,“棉田饱和度”,“棉田生产潜力”6个概念,设计了评价模型及其相应指标体系,进一步将全疆60个产棉市县100个产棉兵团农场分为超饱和制约型风险宜棉区,超饱和控制型风险宜棉区,未饱和潜力型最佳宜棉区,未饱和潜力型次佳宜棉区,饱和制约型不宜棉区和饱和制约型撤消棉区6个发展类型,并对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郭荣朝  苗长虹 《经济地理》2007,27(1):104-107,92
生态空间结构合理有序将会促进城市群健康可持续发展。文章利用生态学原理深入分析了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利共生和协同进化机制,构建了生态空间结构优化组合模式;对全球尺度、国家尺度、省级尺度和地区尺度等不同层次上的城市群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为:①城市群范围内城市规模大小合理、密度适宜,空间组合有序,生态空间结构优化高效,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互利共生、协同进化;②“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是城市群空间结构演化的必然趋势;③“廊道组团网络化模式”下形成的城市群生态空间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容量,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才地理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中国人才地理分布的主要特点是:①东多西少:②南多北少;③江浙一带最密集。这些特点根植于气候、地貌和海岸线等自然环境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太湖流域为代表的人才密集区和人才的大规模迁移对我国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中国人才地理特征研究是人文地理、文化地理和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洞察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建筑和园林南北差异明显。在园林方面,南巢北穴,缘由不同;南敞北实,形式不同;南水北石,要素不同;南花北柏,植被不同;南私北皇,社会背景不同。在宗教建筑方面,南方多佛教名山和道教洞天福地,北方多佛教石窟。此外,在民居的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方面、街坊格局方面,也有差异。建筑和园林的南北差异是我国地域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