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建立与完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原则与目标1.1 原则 粮食安全问题涉及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涉及粮食生产与流通,涉及粮食的国际与国内贸易,涉及国家的宏观调控与管理。建立与完善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必须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加入WTO后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江  相似文献   

2.
3.
构建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了相对过剩的局面,但这种供大于求的背后隐藏着诸多不稳定因素。由于粮食安全涉及经济的各个环节,不能仅以生产能力和供求平衡作为评价的标准,所以,即使是在目前粮食供略大于求的情况下,我国的粮食安全程度仍然很低。中国粮食形势严峻的重要原因在于粮食资源的流失,资源的流失是由于该产业缺乏使其获得合理收益的机制。在粮食比较利益低下这一事实难以改变的条件下,政府应该通过构建粮食生产要素的保障体系来保护粮食的生产能力,提升粮食安全系数。  相似文献   

4.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在系统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缺陷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尽快出台《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细则及配套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制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农药安全评价及检验检测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建立数据库,完善信息体系;加强执法监督体系和诚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5.
山区粮食安全的主要问题是粮源不足、收入偏低、物流不畅、信息迟缓、库存趋“零”及市场发育不完善,以“三小”(小集市、小作坊、小商贩)经营为主,粮食加工企业不进山,加工品流通效率低,难以应急。从粮食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把完善保障制度建设和工作措施作为切入点,为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我国山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制度提供一些政策性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在其中的主要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畜产品安全风险。本文通过对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大制度创新的力度,完善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测体系,完善畜产品安全信息能力的建设和食品安全信用体系,深入实施市场准入制度等以保障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7.
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质,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我国目前粮食安全的现实挑战为出发点,通过对我国粮食安全所面临的5个挑战简述说明,从而提出了完善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后盾。  相似文献   

8.
一、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给粮食安全下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所以,要对粮食安全状况进行客观的评价,不能仅以一个简单的供求数量界限作为标准,而应该综合考察粮食体系中各种可能隐患,从粮食生产的能力、粮食生产的经济性和粮食生产能力储备来进行综合评价。(一)粮食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能力是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能够达到的期望产量。由于粮食的产出直接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状况,我国常用劳动力数量、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及…  相似文献   

9.
江苏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使命。在界定粮食和粮食安全概念的基础上,从粮食的可供性、可获得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四个方面分析江苏粮食安全现状,发现其存在粮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粮食种植结构不尽合理以及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短板明显等问题,并提出江苏要进一步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优化粮食种植结构以及完善粮食物流和储备体系,以提高江苏的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10.
加快构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始婺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首要民生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核心宗旨是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确保粮食安全"是该宗旨的重要基础,而构建好县级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又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阳湖北省新县实际,就此谈点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垦第三产业的现状和发展对策江苏农垦第三产业课题组一、江苏农垦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1993年是江苏农垦三产全面启动的一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1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占全系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7.38%,比上年提高3.05个百分点。从业人员...  相似文献   

13.
加速江苏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增长方式的基本估价  农业增长方式就是决定农业产出增长的各种要素配置及其推动农业增长的模式。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从外延来实现农业增长,是粗放型增长;另一类是主要依靠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并提高其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从内涵来实现农业增长,是集约型增长。就一段时期而言,农业经济增长总量中可能既包含有粗放型增长,又包含有集约型增长。为了对农业增长方式进行综合评价,我们可以从不同侧面对农业增长方式进行测度。主要测定农业增长集约度、投入弹性系数和农业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三大类指标…  相似文献   

14.
从日前召开的2014年北京市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获悉,2014年,北京市将认真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全面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进一步强化粮食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牢牢把握将粮食安全主动权。  相似文献   

15.
中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转型时期.当前国际国内2个粮食市场互相渗透、互相影响,联系越来越紧密,湖南作为粮食生产大省,但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粮食安全和应急保障的现实.针对湖南省粮食应急管理工作基础比较薄弱、预防和处置粮食突发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的现状,提出了加强和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江苏在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安全保障当作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粮食安全成本增长速度较快,且具有很大程度的波动性的情况。由于粮食不安全与过安全都是要力求避免的情形,因此在江苏粮食比较劣势明显、粮食供求形势总体较好,且保障粮食安全能力较强的情况下,需要通过增强粮食生产地区综合生产能力等措施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粮食突发事件,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把降低粮食安全成本看作与它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的事情来看待,即在以合理成本保障粮食安全上下功夫。为此,应十分注重粮食安全规律的研究与运用等。  相似文献   

17.
一、目前我国粮食供求的态势从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连续4年减产,各年度的总产量小于总需求量,产不足销,需动用库存。由于国家粮食库存充裕,所以粮食总供给量还是大于需求量。据计算,从1999年到2002年全国粮食总需求量从47068万吨增长到48821万吨,粮食总需求量增长了1737万吨。同期,粮食总产量减少5079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从387.3公斤下降到357公斤。目前在学术界以及实际工作部门,对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大相径庭:有的认为,中国粮食问题已经过关了,现在主要矛盾是挣钱,有钱就有粮,说什么“中国吃粮不用怕,外国有个加拿大”。在这…  相似文献   

18.
山东省威海市:全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东省威海市粮食局从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认真履行部门职责,积极实施粮食收储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即“粮安工程”,全力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确保了粮食供求总量动态平衡和市民粮食消费安全.一、构筑仓储物流平台,确保粮食储藏安全  相似文献   

19.
棉花质量问题关系到产、供、需各方的利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棉花流通体制的改革正在全面深化,对棉花质量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纵观我国棉花体制百年历史,自1905年5月我国设立棉花质量检验机构,检验机构由简单到复杂,检验队伍由小到大,检验内容由少到多,检验办法由完全靠人工感官检验到人工感官检验与仪器测量相结合,棉花试验工作越来越完善。但是还要看到,目前我国棉花质量保障体系还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棉花质量一直严重困扰着棉生产、供、需各方。本试图从分析我国目前棉花流通中出现的质量问题入手,提出完善棉花质量保障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20.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七大主题的重要内容,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十七大提出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这是保证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粮食行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