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转型期中国城乡社会出现了全方位的断裂,以经济利益断裂为核心的城乡裂痕需要通过利益格局重构予以纠正,以资本下乡为载体和先导的城乡要素配置与互动是利益格局重塑的突破口和核心内容。文献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对资本下乡的要素配置效应基本持肯定态度,然而,要素错配已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制约,以"农村区域内人力资本溢出"、"农业核心区农地配置偏误"和"农业生态价值损失"为典型的农村区域内要素错配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也缺乏核心问题指引下统一分析框架内的根源性探讨;农村区域内要素误置的识别与验证、纠偏路径与实现机制、依附型乡村发展模式的反思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路径。研究方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和交互项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作用效果介于0.7%~1.0%,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分异;(2)城市更新从城乡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城市更新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主要基于要素空间流动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以及人居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城市更新是一种资源要素空间配置、部门配置和绿色配置的优化过程,通过破除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快产业置换与重构的步伐、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以浙江省德清县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作为准自然实验,评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方法:合成控制法(SCM)、中介效应模型。研究结果:德清县通过实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后,显著地提升了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对德清县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分别采用安慰剂检验和排序检验方法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主要通过要素流动效应、公共服务优化效应两个方面发挥作用,并且劳动力流动效应和公共服务优化效应的中介占比分别为2.36%和30.7%。研究结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举措,未来应通过改革之间的协调联动,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要素优化配置,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中国农业生产要素错配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要素空间错配,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供相关参考和政策建议。方法 文章以资源错配理论为基础构建农业资源错配指数测算框架,选取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和西藏)的经济数据测算出农业资本错配指数、劳动力错配指数、土地错配指数以及相关影响因素指标,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其对农业资源错配的影响。结果 (1)农业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在时空上分别展现出不同的演变发展特征,但都呈现出要素错配不断改善的趋势。(2)从实证结果来看,农业经营规模的提高能够显著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农业种植结构升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够有效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同时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是改善农业资本错配一种重要方式。(3)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能够通过促进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来改善农业资本错配和劳动力错配,城镇化发展水平提高能够改善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结论 中国农业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的错配程度在不断改善,农业经营规模、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要素错配的关键因素,消除要素流动障碍,完善区域联动机制是改善要素错配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5.
游斌 《农村经济》2023,(10):114-123
要素流动是城市和农村两大部门经济存在二元反差的结果,要素流动方向、速度和规模将重塑城乡二元结构,是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关键。本文探讨了劳动力、土地、资本三种要素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机制,运用动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资本从农村流出在全国层面,以及东部和东北抑制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由于中部和西部的农村存在资本抑制与资本排斥,资本流出产生促进作用;劳动力和土地从农村流出产生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当流动率超过门槛值后,劳动力流动对城乡二元结构转化的影响呈现“促进→抑制→促进”的变动态势,土地流动的促进效应得到显著强化。基于此,通过要素市场化改革,形成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在保障农民权益不受损的前提下促进要素在更大空间范围内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有序流动,成为城乡融合机制建构的重要路向选择。  相似文献   

6.
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宏大"的研究主题。迈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已经取得重要进展。具体表现为传统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多年的推动和创新中,呈现明显"松动"状态,"三农"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国的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且初步形成了发展框架和明确目标,即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7.
<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把生态宜居作为一场深刻革命,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改善和提高农民群群众生活水平,把农村生产要素留下来,提升乡村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8.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紧紧围绕"城乡统筹推进年"、"全面小康提升年"活动的开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和区域协调发展,努力促进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要素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扩散,基本形成城乡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9.
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而城乡信息互通共享则是城乡融合发展中一体化市场建设、产业协同培育升级和要素高效配置的重要条件。为此,从城乡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差距的出现与市场机制城乡发育程度尤其是信息差距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在此基础上立足我国城乡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发展现状,分析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和制约因素,从而为我国城乡一体化推进中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优化建议,有助推进城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城乡融合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乡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最高级阶段,是理想城乡关系的目标状态,是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的演进动态,将指引城乡关系变革下的城乡空间重构。城乡融合必定生产出新型的空间形态,其本质是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促进下的乡村空间生产与再生产。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空间的概念生成探析,从空间生产理论三元辩证螺旋式递升关系的角度切入城乡融合空间属性研究,提出以乡村为本体的、城乡融合空间建构的"乡村+"路径:"乡村空间综合价值认知(空间实践)——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效应(空间表征中的流空间与空间涌现性)——城乡融合机制与实践模型建构(表征的空间)"。结合成都公园城市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本文认为城乡融合空间建构应坚守市场主导下的双向精准选择性、乡村本体的空间差异性、政府主导下的乡村空间多维共治、先锋典型带动下的乡村统筹与空间重构等原则。  相似文献   

11.
城乡收入差距是反映振兴乡村成效的重要指标。契合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背景,本文尝试从城乡要素配置视角考察农村信贷供给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首先,基于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理论建立农村信贷供给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与间接传导机制的分析模型,形成研究假说;其次,本文使用中国大陆30省市在2000—2017年的面板数据,运用OLS和3SLS方法估计固定效应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检验研究假说。结果表明:不同层面上,农村信贷供给水平的提升均间接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全国和中西部地区提升农村信贷供给水平具备改善城乡收入差距的直接效应,且大于间接效应,东部地区的直接效应则相反;二者之间的"倒U"特征在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由直接传导渠道反映,在东部地区则由间接传导路径体现。因而,应向中西部落后地区倾斜配置金融资金,放大农村信贷的直接效应;应引导人力资本向农村地区转移,降低农村信贷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九大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加快推动乡村振兴,主要取向是构建新型的城乡关系,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深化改革使各种发展要素真正均等化,城市对农村由带动发展变为共同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从内涵看,城乡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地位平等,更加注重城乡空间共融,更加注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双向互动,比之前的"城乡统筹"发展层次更高,最终实  相似文献   

13.
土地综合整治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平台和抓手,通过对土地等资源的有效整合,可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促使城乡之间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动式发展。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的目标,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理念,统筹推进土地整治工程,促进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缩小了城乡差距,在城乡空间布局、生产、生活、生态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上海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城乡一体化起步较早,工业化、城市化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上海最有基础最有条件按照"两个趋向"的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方面先行先试,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由来已久,农村的人才、资本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社会差距不断加大,农村贫困地区陷入了贫穷的恶性循环,产生了区域性贫困等社会问题。伴随着国家战略的不断调整与逐步深化,城乡二元结构问题逐渐得到改善,我国在向着城乡全面融合目标不断发展的同时,减贫事业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减贫实践来看,贫困地区的脱贫离不开城市对农村的反哺,本研究以四川省为例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探讨城乡融合与减贫的关系,以及城乡融合的减贫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乡融合与减贫存在协同效应,城乡融合发展有明显的减贫效应;(2)城乡工资性收入比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最大;(3)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比和城乡医疗保障支出比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较大;(4)城乡经济总量和贫困发生率的关联程度较低;(5)城市化水平、城乡流通、技术进步和城乡社会保障等因素对贫困发生率的影响效果相近,影响程度处于中等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城乡一体化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是推动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举措。探究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及效率,有助于对今后发展策略及规划的提出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城乡空间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4个方面系统构建评价体系,对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展开评价,进一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CCR模型和BCC模型测算了该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效率。[结果](1)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整体上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由2007年的0.148提高到2017年的0.821。其中经济一体化和社会一体化发展水平评价分值也呈递增趋势,城乡空间一体化和生态一体化发展水平存在一定波动,但整体发展势头良好。(2)2007—2017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纯技术效率均为1.000,综合效率的变化趋势与规模效率表现高度的一致性。(3)2009年和2011—2013年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小于1.000,存在投入过剩和产出不足的现象,规模效益递减。2014—2017年投入和产出达到了最优状态。[结论]湖南省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升,发展效率处于良好的状态。进一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空间、社会、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的重要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为贯彻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维护农民生产要素权益,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的精神,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必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体制机制,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发展新格局。本文对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内涵进行解析,分析广州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非农就业能否继续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中国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本文从要素差异化配置的角度分析了非农就业对农户家庭收入总量和结构的影响,并基于2012年、2014年和2016年CFPS数据,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非农就业对不同类型农户的收入边际效应及群体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非农就业会通过改变农户的生产要素配置行为提高其家庭收入,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农户增收的效果明显。参加非农就业会促使农户租出更多土地,同时在农业中以资本代替劳动,进而实现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双重增长。农户家庭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的过程中,会经历一个从数量型转移到人力资本型转移的转换过程,这使得非农就业促进农户增收的边际效应存在“倒U型”趋势,当家庭非农化程度很低或很高时,非农就业的增收效应更加明显。具体来说,随着农户家庭非农化程度不断提高,非农就业对非农收入的提升效应先升后降,对农业收入的提升效应持续下降,对总收入的提升效应亦是先上升后下降。要通过非农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努力实现非农收入和农业收入同时增加的“双引擎、双保险”模式。  相似文献   

19.
传统二元经济模型没有考虑非农转移的异质性,因而无法解释中国“迁移谜题”。文章通过构建一个考虑非农转移异质性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将永久性转移和非永久性转移同时纳入理论分析,对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并存的现象进行再解释,并增强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分析结果表明,缩小农业部门和非农部门劳均产出差距要求农业部门保持较高的劳均土地增长率,如果能够加快农村劳动力由非永久性转移演变为永久性转移,农业部门劳均土地和劳均产出的增长就有可能进一步加快,城乡收入差距也有可能进一步缩小。进一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对两部门均衡发展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在长期中,“迁移谜题”可能会因非农部门的发展和非农就业机会的增加而消失,因为农村劳动力可以逐步在城镇寻求充分就业而完成永久性转移。最后,本文提供了与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相关的若干特征事实以及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正农发行应在政策制度梳理、业务创新发展、完善风控体系、提升服务质效等方面积极探索,破解服务城乡融合业务发展难题。为有效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国家和政府监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和监管要求。农发行认真落实国家政策及相关监管要求,大力支持城乡融合项目,为城乡融合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实际业务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