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农地流转的契约期限选择——威廉姆森分析范式及其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长期契约往往被认为更有效率,但在农地流转的租赁缔约活动中短期契约却是普遍现象。本文基于威廉姆森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对农地租约期限的决定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的农地流转呈现明显的缔约对象差序化与契约期限短期化特征;农户对土地的专用性投资、对承租者信息的充分了解程度及其选择空间以及对租约谈判能力的不足是其选择短期契约的关键因素;农户土地租约期限的长短与缔约对象的亲疏关系具有典型的二元选择特征。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空契约"及无期限契约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小规模专业化农户为分析对象,探讨了其特有的资产专用性结构可能引发的缔约后机会主义行为,着重分析了在松散型、半紧密型、紧密型三种类型的"公司+农户"契约规制下小规模专业化农户参与商品契约的稳定性,认为针对不同的资产专用性结构匹配不同的契约规制结构可以有效降低契约的违约风险,然而低水平的商品契约仍然不利于"公司+农户"产业化形式的长期发展,并提出了未来这一契约形式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公司和农户契约关不稳定的关键是契约不完全性条件下契约自我实施的范围太狭窄,而扩展公司和农户间契约自我实施范围的关键要件则是相互进行专用性投资,或类似于专用性投资的契约安排,从而做出一种可置信承诺,包括共同所有权在内的契约设计可以拓展契约自我实施的范围.在缔约实践节,公司与农户可以通过共同所有权安排使得契约最大范围地自我实施、缔约效率得到提高和契约关系得到较为平稳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农业经济问题》2021,(10):64-77
不完全契约的履约效率影响着经济活动的最终绩效。农业循环经济项目中的政府、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等主体通过不完全契约建立起多重委托代理关系以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影响履约效率的关键因素成为探析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实施绩效的内在逻辑。本文在不完全契约和非完全对称信息的委托代理理论推理基础上,选取四川省实施的一个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为案例,通过连续4年跟踪项目的履约情况,分析了不同主体的履约效率及项目的实施绩效。研究发现,资产专用性投资既能降低主体的交易费用和不确定性,同时也发挥了"套牢"效应,确保了政府期望效用最大化;服务业主体通过调整产品或服务的交易频率,降低了契约方的交易费用,但重复契约的履约效率受到环境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了项目资产专用性投资的前瞻性设计、增加柔性条款、加大消费端激励等政策建议,为提升不完全契约的履约效率,实现经济活动效益最大化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和政策思考。  相似文献   

5.
农户专用性投资、农社关系与合作社增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与合作社之间的关系(即"农社关系")对农户农业收入增长的影响是合作社政策效果评价中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户专用性投资影响农社关系,进而导致农户农业收入差异的理论框架;然后利用中国15省微观调查数据建立内生转换回归(ESR)模型,通过构建反事实场景分析了差异化农社关系下农户的农业收入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专用性投资有助于形成紧密的农社关系;随着农社关系由非社员逐步向影子社员、松散社员和紧密社员转变,农户的农业收入分别提高8.01%、1.65%和2.46%;而对政府更为关注的低收入农户而言,当农社关系由松散社员转向紧密社员时,合作社的扶贫增收效应更明显。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91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有效调查问卷,对订单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订单履约效率及其动因进行理论探讨与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保底收购、随行就市"的价格条款、要求农户进行专用性投资或预付保证金、专用性较强的农产品、在广泛深入交往基础上累积的信任、声誉等社会资本因素有利于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和增强公司与农户契约关系的稳定性,而订单农业中"公司+农户"组织模式对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具有负向作用;"公司+经纪人+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组织模式由于中介组织的加入能提高订单农业的履约效率,但统计特征并不显著;订单农业中政府涉入并不能显著增强履约效率。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公司与农户之间契约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强国  李宁 《农村经济》2005,(10):33-35
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公司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进行了理论和案例分析,进而得出对于公司与农户之间的契约关系,应该根据不同的资产专用性选择不同的治理机制,以提高交易双方的信用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公司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的治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公司+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公司和农户之间稳定的契约关系,不仅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分散经营风险,而且有利于提高交易双方资产的协同效应,实现交易的双赢。但是,现实中的契约是不完全的,而农业生产自身的特点又加剧了契约的不完全性,致使企业与农户之间信用关系差。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契约关系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程度的资产专用性提出相应的治理机制,以期对增加公司与农户之间契约的稳定性提供对策。  相似文献   

9.
"公司+农户"养殖模式是一种提升中国养殖业规模化水平的生产模式,其促进了中国养殖业的产业化升级,然而交易和契约的不稳定限制了这种模式的进一步发展。H公司"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现实表明,市场和自然风险加剧的有限理性、交易主体间信息不对称加剧的机会主义行为以及专用性资产投入博弈增加了公司和农户之间的交易成本,进而影响交易和契约的稳定性。而现有的"公司+合作社+农户"养殖模式的案例表明:公司和农户在合作社基础上可以形成有利于控制交易成本的合作机制,克服了传统"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缺陷,进而能够保证交易和契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介绍合作农场这一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形式的基础上,本文结合苏州市的3个村庄案例,考察了在同一外部政策环境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合作机制对组织与农户间合作稳定性的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和土地入股农户之间有内在的合作激励:通过合作,土地入股农户可以增加收入和公平分享土地收益;农业合作组织可以获得期模效益和政策奖补资金。比较合作农场和"内股外租"型土地股份合作社,可以发现,合作农场和农户间的土地要素合作关系更加稳定。这种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合作农场选择了更为有效的自我积累机制、风险现避机制和技术投入机制去创造更多利益,采用了较为合理的风险分担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长期和正式的土地要素契约、专用性资产投资强化了合作农场和农户间的合作锁定关系;狭小的土地流转市场空间造成交易对象搜寻成本较高,从而促成农户继续与合作农场合作。  相似文献   

11.
土地的福利保障与经济价值功能,共同表达了土地资产属性在农地流转缔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集中讨论农户转出土地的契约期限选择问题。基于实证分析,本文发观:农户缔约期限的选择,主要与农户的资源禀赋相关,与土地本身有价值的产权维度的关系甚微。文章强调,由于土地对于农民具有显著的人格化财产特征,因此,赋予农户以土地的财产性权利,土地流转契约的稳定性与规范化才有可能成为常态。  相似文献   

12.
资产专用性、专业化生产与农户的市场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专业化生产要求的专用性资产投资会增加交易费用、市场风险以及不确定性.农户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单位,家庭分散经营的特点决定了其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本文以广东徐闻"蕉贱伤农"事件为例,分析了农户专业化生产的资产专用性及面临的市场风险,并进一步提出了化解农户专业化生产市场风险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以云南省180个农户调查问卷为样本,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和二元Logistic方法分析了农户核桃交易现状和农户契约链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户核桃种植规模较大,核桃销售方式以中间商为主,核桃销售的交易成本和风险较高,农户核桃销售的社会化服务需求强烈;户主个人特征变量对农户契约链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家庭劳动力数对农户契约链参与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亲朋好友是否从事相关工作对农户契约链参与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人际关系资产专用性、交易风险和交易成本对农户契约链参与愿意有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结合中国农村差序格局社会结构特征,本文分析了非正式制度和资产专用性特征影响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机制,并用多项Logit模型做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村组集体组织统一流转的制度安排,显著降低了缔结口头契约和双方书面契约的概率;农户认知中的农地流转制度约束越强、交易者的连带关系越弱,选择三方书面契约的概率越大;农地用途为粮食作物种植则显著提高了缔结口头契约的概率。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口头契约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在农业产业化背景下,三方书面契约可能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粤赣841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mlogit实证检验农户非农转移对农地流转契约的选择逻辑。结果显示:农户非农转移尤其是异地非农转移使得家庭在流转土地时选择口头契约而非书面契约,是私人关系合意性表达的一种体现。农户非农转移对口头契约的选择主要捕捉于"低租金"选择的"廉价型"流转和农地禀赋效应的降低,表征为流转双方的"人情礼物"的交换。因此,应将口头契约作为"乡土中国"制度遗产,是维系乡村微观秩序治理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CGL公司、HS公司为例,对工商企业农产品原料基地建设方式的契约选择进行了案例分析和制度经济解释。研究发现,工商企业是否租地进入种植环节是基于节约成本的理性选择;在资产专用性强的农产品生产领域,工商企业租地经营具有合理性,农户契约履约率高低会导致企业租地经营边界的动态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介作用能够影响企业的租地决策;同一企业同时采用订单基地和自建基地方式获得原料是现实有效的选择。因此,本文认为要客观对待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建设原料基地;把案例培训作为加强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准入监管的重要内容;大力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努力改善农产品契约有效履行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7.
<正>1.组织形式的创新——农场与协会的介入。"嫩源模式",通过由"公司+农户"到"农场+公司+协会"模式的转变实现了组织形式的创新,使合作组织范围内成员互相了解、信任和监督,节约了签约、执行和监督契约的成本,稳定了企业与农户之间购销关系,公司、协会与种植户之间的组织关系较以前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18.
农地流转及其契约安排是学界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中,关于契约选择的内在机理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本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探究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及其决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与农户农地转出的意愿契约,无论是契约形式还是契约期限,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农户对土地的禀赋效应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农地确权强化了农户间的异质性,使得不同类型农户的禀赋效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导致农户更不愿意在农地转出时选择签订正式契约和长期契约。文章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禀赋效应,强化农民的契约意识,有助于推进农地流转的契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19.
西北干旱区交易成本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户是现代节水农业发展的微观基础,农户行为意愿的强度是其农业节水选择行为的主导因子,提高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有利于提高现代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效率,对实现现代农业建设目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基于甘肃省张掖市农业节水户的150份调查数据,引入交易成本与资源禀赋理论,采用因子分析与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了交易成本的3个维度(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对农户节水行为意愿的作用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农户节水行为意愿主要受经济理性认知影响,价值理性与生存理性强度依次减弱;农户自身禀赋、社会资源禀赋、自然资源禀赋对资产专用性影响效应显著;节水行为外部不确定性、与科研单位的交易频率及节水技术调整频率都增加了农业节水行为的交易成本;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及交易频率分别对农户农业节水行为意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负向、负向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201、-0.171、-0.014。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企业中,专用性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它关系到企业生产效率的高低。加里·S·贝克尔把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投资看作一项特殊的投资,因为进行了这种支出的企业以后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多。一、专用性人力资本治理的本质在科斯1937年的论文里写道:“契约中所有规定只不过是供方工作内容的边界。要求供方所从事的细节不是写在契约中,而是日后由买主决定的。当资源的流向按照这种方式变得依赖买方时,那种我称之为‘企业’的关系便可以产生了。”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读出两层意思:其一,契约的细节没有完全地阐述,而是在以后决定,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