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根据对江西省农户的调查,对当前国家粮食生产补贴政策下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农户粮食生产收入预期是决定农户粮食种植决策行为的中介变量;政府实行的粮食直接补贴、最低收购价政策,调节了以粮食生产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户的粮食种植决策行为,提高了其粮食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负向地调节了农户的粮食种植决策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中国大豆政策几经更迭,截止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制定实施之前的支持政策均未达成理想的政策目标,而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已初见成效。为深入探究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在试点地区与非试点地区、同一地区内区域定位差异对农户大豆种植行为响应的异质性,由此实现对后续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践参考。方法 农户是政策施行的微观行为主体。文章基于吉林省和山东省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和混合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借助更换变量法对模型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 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户种植行为响应,政策试点地区农户相较于非政策试点地区农户大豆种植行为响应更为积极,且政策试点地区内因资源禀赋差异,不同区域间农户的大豆种植行为存在异质性。结论 政策区与非政策区农户、政策区内因资源禀赋形成的区域差异下的农户对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行为响应存在异质性。未来政府针对大豆相关政策的修订应着重于政策的精准化实施、调整大豆与同等替代作物比价关系、总结经验并适时推广。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例,应用计算实验方法,基于蛛网理论及农产品成本收益分析,探究"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收储政策对微观农户的种植决策以及区域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政策对黑龙江省农户的种植抉择以及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规模与方向有影响,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因作物不同而有差异;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与价格波动关系密切;旱作农户的种植抉择多是基于玉米、大豆的价格及利润进行博弈,其中,随着利润权重增加,玉米、大豆种植规模变动幅度增大;大豆种植决策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于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变动受自身价格、利润及玉米价格的共同影响,且受玉米价格的影响大于受自身价格的影响。因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补贴标准等措施,有助于实现大豆扩种计划和大豆品质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4.
价格波动对黑龙江省种植结构影响的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粮食主产区黑龙江省为例,应用计算实验方法,基于蛛网理论及农产品成本收益分析,探究"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收储政策对微观农户的种植决策以及区域种植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收储政策对黑龙江省农户的种植抉择以及区域种植结构的调整规模与方向有影响,影响程度和影响方式因作物不同而有差异;水稻种植面积的变化与价格波动关系密切;旱作农户的种植抉择多是基于玉米、大豆的价格及利润进行博弈,其中,随着利润权重增加,玉米、大豆种植规模变动幅度增大;大豆种植决策对价格的敏感程度高于玉米,大豆种植面积变动受自身价格、利润及玉米价格的共同影响,且受玉米价格的影响大于受自身价格的影响。因此,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补贴标准等措施,有助于实现大豆扩种计划和大豆品质提升目标。  相似文献   

5.
根据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2014年中央1号文件的精神,2014年我国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试点,启动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辽宁省作为我国的大豆主产区之一,由于经济收益不高等原因种植面积逐年下降,生产前景堪忧。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梳理了辽宁省大豆生产基本情况基础上,就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了施行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建议和加强施行目标价格补贴的保障措施,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基于2015年我国对内蒙古和东北三省实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背景,文章通过对黑龙江省8县23村大豆种植农户、农场、贸易公司和龙头企业的调研,认为该政策具有发挥市场机制、保障农民利益等成效,但存在基层满意度低、难以有效遏制大豆种植面积持续下降等缺陷,并进一步分析了补贴力度不足等政策缺陷的形成原因。最后,文章提出了完善补贴标准形成过程、培育农户市场观念、鼓励采纳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等建议。  相似文献   

7.
玉米“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是我国粮食市场化的关键一环,其增产扩种效应对粮食收储政策改革调整具有参考价值。以玉米主产区地级市数据为研究样本,基于双重差分模型检验“市场化收购+补贴”政策增产机制。分析发现:市场化改革未能完全实现玉米“稳生产”的政策目标,尽管改革前期“托住”了玉米面积,但单位要素投入和农户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市场价格和收益不确定性降低了政策施行效果;政策实施有明显的动态性和滞后性,实施第三年玉米种植面积才稳步提升,扩种效应和种植结构调整效应逐步显现;政策实施具有区域差异性,黑龙江扩种积极性最低,辽宁种植面积提升明显,补贴水平、机械化水平、种植收益以及收购价格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对此,应坚持粮食市场化改革大方向,提高优势产区玉米稳产增产和市场竞争能力,完善政策调整配套举措,考虑其他粮食作物政策调整与玉米政策的适配性和互补性,分区域制定政策目标,提升政策适用性和精准度。  相似文献   

8.
<正>今年,全国范围内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目标价格补贴试点——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济问题》2021,(10):127-138
肇始于2016年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是基于玉米临储价格的弊端而进行的修正式改革,旨在回归市场供求决定价格的定价机制。生产者补贴政策实施以来,在提升市场竞争力、改善下游企业经营状况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在保障农民收益、推动种植结构调整方面的效果不确定性较高。研究发现,缺乏弹性的生产者补贴完全忽略了收购市场价格的波动,致使生产者引导价格——收购价格+生产补贴——在收购价格上行时严重地被放大,进而对农户生产行为产生严重误导,形成过度的供给;按照玉米面积发放补贴的方式具有较强粗放性,也会抑制政策效果的发挥。鉴于此,本文认为应实施可调节的补贴标准,并将补贴依据由播种面积改为玉米销售量,以完善玉米生产者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粮农综合补贴政策能否影响农户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粮食生产。本文对内蒙古太仆寺旗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选取在维持目前粮农综合补贴标准和发放方式不变的情况下,农户对3年后种植粮食作物表达出的意愿和态度这一微观视角进行研究。Ordinal回归模型拟合结果及相关统计分析表明,由于补贴占收入比重较小,以种粮为主农户的收入远低于外出打工和兼业农户的收入水平,因此,补贴对未来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增加没有起到激励作用,反而是目前获得补贴较高的被调研农户,未来不愿意种粮的倾向性更高,长期发展我国种粮的有效劳动力可能更加缺乏。为此,本文提出在稳定现有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鼓励规模化种粮,提高种粮农户的收益,以及在WTO规则允许范围内实施与粮食播种面积挂钩的补贴并提高补贴标准,进而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正>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2.
<正>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今年,我国正式取消棉花、大豆临时收储政策,启动新疆棉花、东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大豆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了粮食补贴政策目标取向是调动农户种粮积极性和促进种粮农民增收。然而自2004年以来,补贴政策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以小麦为作物标的,对主产区9个省份的农户种植行为、投资决策行为、劳动分配行为3个方面做深入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粮食补贴政策不能促进农户主动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行为,不能刺激农户对小麦种植的物质资本投入的增加,对农户劳动投入行为存在负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4.
2020年国内玉米去库存阶段基本结束,玉米价格大幅上涨并创造历史新高,影响国内粮食市场安全与稳定。研究不同地区农户种植决策对价格和政策支持的理性反应,对长期做好粮食市场保供稳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和价格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玉米临储收购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现阶段国内主产区农民行为具有“经济理性”,玉米价格上涨显著地激励了农户种植玉米的积极性。玉米主产区和非主产区的生产基础不同,对玉米价格的敏感度存在显著差异,越是在主产区,其“理性”特征越明显,而非主产区农民没有表现出上述“理性”特征。玉米临储收购政策提高了种植收益的确定性,主产区的政策执行不仅促进产区面积增加,也能带动非主产区种植面积的增加。建议提高对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容忍度,增加国内农民粮食种植的抗风险能力,进而提高粮食种植积极性。另外要严守耕地红线,采取差异化补贴,重点保护核心粮食产区,来保障国内粮食的长期供给。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对山东、河北、河南三省农户调查的基础上,对农户良种补贴的认知情况和农户小麦新品种选择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户生产决策的主体以男性为主且文化程度偏低;仍然有部分农户不知道良种补贴,未得到过良种补贴;大部分农户更重视补贴良种的质量,希望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良种补贴实行后,种植的良种并未得到良法很好的配套;农户小麦新品种选择行为主要受地区差异、新品种可获性、农户风险意识以及良种是否增加收益的影响。因此,政府应改进良种补贴政策的执行方式,引导并推动农户采用良种。  相似文献   

16.
本文运用中国411个县的2011~2015年的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方法,研究了临时收储政策调整为目标价格制度对大豆播种面积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其背后的政策机制。对政策改革效果的评估发现:尽管目标价格低于根据大豆和玉米间合理比价推算的价格水平,在2014年(即目标价格制度推行的首年),改革仍使试点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在上年基础上显著扩大了11.4%;但是,2015年,试点地区大豆播种面积较上年显著减少了20.5%。政策机制分析表明:目标价格制度的实施可减少原临时收储政策下政府补贴的中间"损耗",把相应的收益转移给豆农,提升豆农的种豆预期收益;并且2014年的目标价格高于上年临时收储价格,进一步刺激了试点地区豆农在该年扩大大豆生产。这两种效应共同导致了他们在改革首年增加大豆播种面积。但是,目标价格制度下的种豆收益远未达到2014年播种期豆农的预期,豆农从种豆损失中汲取"教训",对种豆收益预期进行调整,于2015年大幅减少了大豆种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前后吉林省玉米种植相关数据的分析,初步了解政策对农户种植行为产生的影响,进而探索吉林省农户在价补分离政策实施的第3年其玉米种植行为所受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文章以吉林省玉米种植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宏观与微观数据,采用多元Logistic模型分析农户玉米种植行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结果]价补分离政策改变吉林省农户的玉米种植行为。因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导致的玉米价格下跌造成单位面积收益降低时,农户会寻求其他单位面积收益更高的作物,进而调整种植行为。[结论]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发放对农户玉米种植行为调整具有引导作用。玉米优势产区与非优势产区的农户对价补分离政策不同的种植行为响应验证价补分离政策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同时调减玉米非优势产区玉米种植的作用。同时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农户理解不到位及滞后性问题,因此从完善价补分离政策并提高农户对政策的认知程度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更好地实现在调整玉米种植结构的同时稳定农户收入的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8.
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是粮食生产大国,我国的粮食生产解决了世界上1/5人口的吃饭问题。为了保障农户的粮食生产,国家自2002年开始,实施了农业补贴政策,并且政策的力度和覆盖范围在逐渐加大。以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为重点内容,分析了中国农业补贴实施的必要性,并分析了农业补贴对中国农户粮食生产产生的影响,即: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以农业补贴为保护政策,保护农民利益;有利于促进农户进行规模化粮食生产活动等。  相似文献   

19.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集约化生态农业的重要措施,在中国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本文利用农户的调研数据和典型案例调查资料,梳理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技术模式、成本收益和补贴政策,分析了现阶段技术应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该技术未来应用主体在于规模户,需依靠机械实现规模化种植;规模户采用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在规模经济基础上实现范围经济,具有双重效益;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时,应重点考虑如何将采用该技术的农户机会成本最小化。本文还发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大规模推广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包括技术模式应用推广与当地农业经营方式不够兼容、专门的补贴和保险体系尚未构建、适配农机供给和专业农机手不足、农田基础设施和制度保障不完善、大豆购销渠道单一与农户认知存在偏差。为此,本文提出集成创新区域技术模式、完善补贴与农业保险体系、优化配套农机设备与服务供给、优先提供基础设施与制度保障、打通种子供给与产品销售渠道以及开展多元化推广与多主体示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基于河北省固定观察点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户粮食种植决策的主要因素,从微观角度探讨了粮食的供给反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作物上期出售价格对粮食种植面积的影响非常显著,玉米价格弹性比小麦更大、更敏感,长期价格弹性相比短期会有所增加。从其他影响显著的变量来看,农户种植习惯(粮食上期种植面积)对作物种植决策影响非常显著,农户的种植决策还会受到粮食投入成本、自有耕地面积和粮食作物收入的影响,这些变量说明农户在粮食种植决策时所考虑的因素比较全面,既受种植习惯和投入成本影响,又有对资源禀赋和比较收益的考虑,农户的生产行为并不是完全盲从于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农户家庭收入对粮食收入的依赖性也是其重要的考虑因素。基于此,该研究提出了稳定粮食价格、提高农户粮食种植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