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构建由20项指标组成的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评价体系,运用ANP网络层次分析法,将广东省21个地级市按照地理位置分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东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中部地区高、两边低,且中部珠三角地区与其他地区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镇化快速发展取得喜人的成绩背后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发展难题,原因在于忽略了城市发展质量,过分追求发展速度。提高城镇化质量将有利于着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缓解因城市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病,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概况总结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相关研究动态,基于城市发展大背景,初步构建了一套全新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实地问卷调研,获得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运行现状基础数据,结合当地灌区实际情况,建立灌区现状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对灌区运行现状进行评价,最终得出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运行现状优劣程度,评价结果将为松花江流域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其投资的优先次序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刺激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关联度并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对变化程度用来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结果]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影响陕西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柴油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甘肃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复种指数、秸秆利用率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青海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人均粮食产量、节水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宁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节水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新疆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药施用量、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0. 743)、甘肃(0. 716)、青海(0. 674)、新疆(0. 619)、陕西(0. 585),针对青海、新疆和陕西地区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水平。[结论]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重点加强资源减量化和再利用方面的建设,以及平衡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发展,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6.
本研究以中国14家林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选取其2009-2011年的相关财务数据,将聚类分析,改进的CRITIC法结合灰色关联模型应用到林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动态综合评价中,实行绩效比较,确定其排名,其中吉林森工绩效最优,ST景谷绩效最差,揭示了林业上市公司所处的一个发展现状,找出绩效差异的内在因素,为今后的改进及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历程,测度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把握城镇化健康程度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从人口、社会、经济、生态、空间等5个层面选取12项指标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对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就城镇化进程中存在问题提出适应性建议。[结果]山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太原市综合得分大幅领先于其他市。阳泉、朔州、运城等市城镇化综合得分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从空间上来看,山西省城镇化水平具有鲜明的空间特色,呈现出由中心城市太原向四周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逐渐降低的形势。[结论]山西省目前仍处于中心城市太原市城镇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其他城市城镇化水平具有较大发展空间的全省城镇化发展严重不均阶段,未来应充分发挥太原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基于兵团1999-2016年的基础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兵团产业结构升级与金融发展之间协调关系进行测评,分析二者动态演化的耦合过程。结果表明,兵团的金融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有一定的支持效应,但金融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处于较弱的协调关系,耦合作用不显著;以直接融资为主的资本市场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较明显,金融发展对二三产业支持效应相对较高,为此要加快促进兵团金融产业的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满足产业结构升级对资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针对城乡关系发展失调而做出的针对性举措。本文通过辨析新型城镇化内涵,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科教文卫五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2017年江苏省十三个地级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具体政策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保障,对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人口市民化质量不高、资金渠道缺乏、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等问题,为此应当以高质量发展为理念,采取增强城镇化集聚、提高人口市民化质量、拓宽投资渠道、优化...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推动城镇化稳定进行也是我国政府在经济发展和民生建设方面主要着力点。根据2014年3月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提高城镇空间规划的利用效率、农业的集约经营水平,坚持集约化的城镇发展模式,对保证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赵智博 《山西农经》2022,(21):83-85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必经之路,也是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改革过程中的难题。目前,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产业技术落后、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推进产业升级,制订区域协作等措施,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基于灰色动态关联分析的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矢量夹角模型的分析方法研究了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变动稳定程度,同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研究了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产业间及产业内部构成情况。结果显示:北京市林业产业结构在2010年和2012年呈现了两次比较大的波动后,最终趋于稳定状态。同时,2007~2016年北京市林业三大产业产值的灰色关联排序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林业第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第三产业产值占比逐年增加,应当在长期立足第一产业的同时,向周边地区转移第二产业,优先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8.
为了实现城乡协调和区域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成为学者关注的重要论题。本文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在完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基于次约束理论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通过有无次约束时各地市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值及其排序,找出了影响各地市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山东省各地市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划分为4个类型区。本研究为山东省各地市有针对性的制定城镇发展政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瑾 《山西农经》2022,(21):120-124
为研究经济环境内部因素对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文章以天津市为例,选取了天津市2013—2020年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指标数据,建立灰色关联模型,研究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了区域经济对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和生态环境对区域经济的约束效应。结果得出: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基本处于中等协调状态,第三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联度强,第二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关联度弱。但是,天津市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从201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即仍然存在经济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说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呈由平缓到尖锐的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