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董书萍 《商场现代化》2006,(32):160-161
电子交易主体虚拟化,但电子交易中的权利享有、义务承担及责任归属问题必须明确,这是商务实践和司法实践的双重要求。因此通过电子签名确认当事人的网络身份并以电子认证制度将当事人的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相联系,此外还要合理规定推定电子交易当事人并确定责任承担者的方法。电子代理人不是法律上的代理人,电子代理人的订约行为归属于电子被代理人,责任也由电子被代理人承担。  相似文献   

2.
伴随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交易中出现一种新型交易协助者,即电子代理人,这一学术概念和法律界定均起源于西方,我国法上付之阙如。电子代理人既不是自然人,也不是法人,不过是一种能够执行人的意志的工具罢了,这个工具又有些不同于一般的交易工具的性质。我国现行法律限制了电子通信手段的使用,限制了自动交易的发展,需要弥补这些法律缺陷。确立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可以为自动交易各方提供一套网络环境下进行交易的依据和规则,鼓励电子自动交易。  相似文献   

3.
蒋涵 《华商》2008,(15)
随着电子代理人的日益推广,我们不能不承认电子代理人具有辅助当事人订立、履行合同的能力,尤其是在没有人工介入的情况下,能独自订立和履行合同。如果回避电子代理人的法律地位,这就必将导致许多电子合同趋于无效。电子交易的高效、迅捷将在无效中化为鸟有。  相似文献   

4.
被称之“电子代理人”的网上自动交易系统正被广泛应用。按照我国合同法的规定 ,电子代理人签订合同的方式可以作为订立合同的有效形式。但从维护交易安全出发 ,电子代理人应具备一定的条件 ,方能代表其最终支配权人的意思表示。  相似文献   

5.
《商界领袖》2003,(9):22-22
第一条 为规电子交易活动,维护电子交易正常秩序,保证电子交易的安全、可靠,保障电子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贸易中介商已能成功解决国际贸易中的“交易前”和“交易后”两道程序,但是“交易中”所涉及到与海关、税务、银行、货运等部门的网上对接,一直以来是个没有攻克的难题。本文总结国内外经验提出了一站式国际电子商务平台的全新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讨论国际货运代理人的概念的基础上 ,运用民法的代理理论 ,结合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和实践 ,探讨了国际货运代理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实际法律地位 ,并提出了几条识别货运代理人法律地位的参考性标准。  相似文献   

8.
浅议电子信用证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信用证已经开始在国际贸易支付结算中使用,并期待成为解决传统纸制单证易出错、花费大、效率低等弊端的良方.但由于电子信用证的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应的规则还不具备成熟的条件,因此,国际商会制定电子交单增补规则(又称EUCP),也只是关于电子信用证的基础性法律规定.本文结合EUCP的规定,简单讨论一些电子信用证的基础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9.
陈志雄 《中国市场》2009,(18):71-72
合同订立是国际贸易实务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随着电子商务这一新的交易方式的出现,作为其基础和核心的电子合同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我们必须对其订立有关的法律问题有一些基本了解和掌握。本文主要从电子合同的形式、签订程序、合同生效、合同管辖权等方面进行了一些分析和探讨,以了解和认识电子合同的特殊性,在外贸实践中正确有效地应用这一新型的合同形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统一商法典》买卖篇2003年修改增加了一些涉及电子商务的新概念,对电子代理人的缔约能力、电子代理人行为的归属等重要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范,顺应了电子商务发展的需求,顺应了经济全球化最新发展的需求,启示我们在修订法律时需增加对在线消费者保护的内容,确立电子代理人的规则,完善电子商务规范。  相似文献   

11.
荆涛  李贞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2(4):117-122,127
“弃权”与“失权”是保险中最基本的法律范畴,而我国现行的《保险法》、《海商法》对其规定很少,在理论上,没有按诚实信用原则建立起完备的保险合同中保险人的“弃权”与“失权”制度;在实务中,尤其是在海上保险和人寿保险中,在履行保险合同的各个环节上却经常出现形形色色的“弃权”与“失权”的情形,迫切需要理论或者法律的支持。本文通过研究“弃权”与“失权”在英美和其他保险业发达国家的运用,反思我国《保险法》、《海商法》的现状,以期为其完善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会展业近30年的粗放发展已经与外部社会环境和法治进步形成了某种风险反差,而长期以来业内对风险的模糊意识和无所作为也不断侵蚀着行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例如,《侵权责任法》上产品责任是商业展会的一项集中风险,它蕴藏在各种展品之中。我国相关法律条文及判例已彰显展会组织者需为此担责的指向。其中,《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3条更载明展会组织者为此承担"无过错责任"。1[1]这符合"消费者特别保护"的国际潮流、客观上也使展会组织者风险陡然高企。更为重要的是:这将倒逼我国会展业由外延发展向内涵发展的模式转型,是行业走向成熟的客观必然。  相似文献   

13.
夏定  程兰  王叔良 《中国广告》2013,(12):124-126
《广告法》修订要成为在新兴经济复杂的环境中调整广告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修善广告理机制订案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完管理部门的权责规定.创新管二是广告法与相关法律的协调:三是广告主体及责任认定:四是广告法与具体法规的内容的理顺和完善,五是将新情况、热点问题有选择地纳入广告法范围。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预期违约制度来源于英美法,它是英美法重视实务和实证思维在具体法律规则上的体现,《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对此加以吸收,但同时也与之有一定的差异,反映了国际商事法律是国际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相互密切交流并产生制衡状态之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社保法出台前我国社会保险立法存在着层次低,碎片化;内容旧,不适时;重城镇,轻农村的特点。入世对我国社保法出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3方面:国际贸易形势变化推动立法;其他相关领域法律制度的变化影响社会保险立法;WTO规则影响我国社会保险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立法。以养老保险为例,入世对我国社保法具体险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使国家立法扩大了养老保险范围;有利于推动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养老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社保法出台后,仍有需完善之处:法制化有待进一步深入;公平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民族性有待进一步发掘和确立。  相似文献   

16.
张伟  冯淑霞  林春红 《商业研究》2003,6(7):159-161
WTO是国际经济贸易合作与竞争的舞台,WTO规则将对我国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产生深层次的影响。我国的对外经贸法律体系必须进行一次“双重整合”,即“一级整合”和“二级整合”。“一级整合”即对我国外贸法律制度的宏观方面进行调整,包括对立法取向、立法方式的改革;“二级整合”即对微观方面进行梳理,主要是对具体规定和具体条文进行废、改、增。只有这样,我国才能确立起符合WTO规则的、科学的、高质量的外贸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为了平衡投资自由化和环境保护间冲突,早期的环境条约意图规范加入投资规则。晚近以来,在国际投资协定中纳入环境规则已经成为新式投资协定发展的重要特色。从国际投资协定纳入环境规则的立法模式看,经历了从投资协定到自由贸易协定的多元化发展;从立法内容看,已经形成从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的日趋完善的发展;从规范对象看,意图直接规范跨国公司的倾向已经显露。我国的投资协定在国际背景下也产生了重要的变化,但是无论是国际和国内两个层次上都存在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出口企业重要技能的识别及其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桂军  周婷 《国际贸易问题》2007,298(10):3-10,17
根据对我国东部经贸发达地区的800家外贸企业所进行的问卷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识别出8大类共56项重要出口技能,8大类技能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营销、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国际贸易物流、国际结算、国际贸易战略管理、国际贸易调研和国际贸易实务;通过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对88项出口技能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外贸企业认为对于成功出口最重要的技能是国际贸易政策与规则、国际结算和国际贸易调研类技能。总体上,我国外贸企业更重视基本的金融技能和战略管理技能;对于国际营销技能重要项目的整总体评价一般甚至有些偏低;同其他国家企业的情况相比,我国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物流和国际贸易实务技能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员(公断人)责任制度是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在商事与贸易仲裁以及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方面起步较晚,尚有不足之处和完善空间。中国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的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国际商事贸易,合理应对日益频繁和复杂的国际贸易争端。本文通过比较的方法,探讨了国际商事与贸易仲裁员的法律地位,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商事与贸易仲裁员责任制度构建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paper considers a country (home) in which consumers have heterogeneous preferences over ex ante incompatible domestic and imported products and benefit from a network externality. We analyze the cases with trade under perfect competition and the international duopoly, in which both governments strategically use policies toward compatibility but cannot use conventional trade policies. In both cases, the equilibrium outcome of the non-cooperative game depends upon the strength of the network externality effect and involves either an excessively high equilibrium level of compatibility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too much or too little trade) or very low equilibrium levels of both compatibility and trade. The paper concludes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on policies toward compatibility and evaluates the existing provisions in the WTO legal system aimed at minimizing the trade-inhibiting impact of standards and regulations in the area of technical compatib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