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党中央一号件再次强调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在上海农民收入的80%以上来自非农就业收入。所以,扩大非农就业岗位是上海郊区农民增收的关键。本就扩大上海郊区非农就业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试析农民工资性收入与农民增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的主业是农业,也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土地的农民也要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中以获得最大差价。要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把农内剩余劳动力转向农外,提高农民工资性收入。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体系,依法规范用工行为,为根除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提供完善的法制制度,行政职能部门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的监管和查处力度。  相似文献   

3.
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农民的消费水平普遍偏低,本研究针对农民消费水平的这一现状做出简单的分析,并剖析其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提出了提高农村消费能力的简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一、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农民的增收历程分析1.第一次增收:农村土地承包制实行改革开放初期,珠江三角洲农村与全国一样,突破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民和农村成为改革开放的最早受益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随着改革的深化,各方面的改革成本逐渐一一显露。不言而喻,当前国家财政承受着各种改革成本的重负和支持发展的迫切要求,适度地扩大财政收入规模仍是现阶段必要的选择。近几年来。作为公共收入主要形式的税收收入增长很快,明显超出了GDP的增速。要扩大财政增收,除了继续关注税收以外,各种非税收入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来源。财政增收既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充分考虑各种收入形式对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影响,以避免导向上的畸轻畸重而致使公共政策出现偏颇。本文的基本思路是:在最小效率损失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共收入,促进各种形式的公共收入协调增长。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以税收为主的公共权力收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另一方面,要广开财源,大力挖掘公共产权收入值得高度重视的增长潜力,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公共产权收入的流失,减少分配不公,增强预算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6.
葛旭晖 《经济论坛》2013,(11):147-149
“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而实现农民增收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本文对石家庄市农民收入现状和制约农民增收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从“四化同步”发展视角提出了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农业综合开发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最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保护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支持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实实在在的投入,并有着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制约机制,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主要包括三类项目:土地治理项目、多种经营项目和科技示范项目。在长期的实践中,以显著的成效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成为农业发展中的品牌项目,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9.
林雁 《经济论坛》2003,(16):28-29
一、收入增长的要素首先要弄清收入和财富两个重要概念。收入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全部进账和现金收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收入和财富都是劳动所创造,但是劳动创造价值却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在财产私有的条件下,拥有资本的人必然要求分配劳动成果。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割为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资本收入)。财富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的货币净值,家庭财富包括有形资产(如房地产等)和金融资产,如果有负债还要减去总负债。财富=总资产-总负债。财富是一个存量,而收入是单位时间中的流量。收入是…  相似文献   

10.
一、收入增长的要素 首先要弄清收入和财富两个重要概念.收入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的全部进账和现金收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一切收入和财富都是劳动所创造,但是劳动创造价值却离不开一定的生产资料.在财产私有的条件下,拥有资本的人必然要求分配劳动成果.因此在市场经济中收入分割为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资本收入).财富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资产的货币净值,家庭财富包括有形资产(如房地产等)和金融资产,如果有负债还要减去总负债.财富=总资产-总负债.财富是一个存量,而收入是单位时间中的流量.收入是流动的财富,财富是收入的积累又反过来产出收入.  相似文献   

11.
国有企业改制,是企业大发展、快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非国有资产和民营经济,国有资产以控股或参股的形式出现,活化经营方式。完善运营机制,对国有资产运行质量的提高具有相当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翟英军 《经济论坛》2003,(22):71-7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部分农产品总量过剩,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十分困难。对此,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真正富裕起来,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一、制约农民增收的原因1.人地矛盾。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制约农民增收的直接原因。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就没有一定的效益。我国国情是人多地少,农民多处于“半失业”状态,效率低下,再加上农业成本不断上涨,农业收入低。2.农民负担过重。当…  相似文献   

13.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本文提出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包括 :农民收入对非农产业的依存度高 ,而就业机会少 ;在资源和市场需求双重约束下 ,农民收入受制于价格波动 ;成本高、效益低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内在因素 ;农民社会负担重是影响农民增收的外在因素。各级政府在实现农民增收减负中负有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制度创新是农民增收的关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海祥  石友金 《经济师》2003,(8):186-186
大量事实表明制度是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变量。物质要素的投入带来经济增长 ,仅把既定的制度因素作为前提是不够的 ,而应当把制度创新也作为前提。英国和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是以产业革命为前提的 ,有的学者把它视为一场技术革命 ,实际上它的本质含义也是一场制度创新。正如汤思比所说 :产业革命的实质是用竞争取代以前控制生产和财富的中世纪规划。历史的经验是这样 ,现实的状况也是如此。中国农村经济从2 0世纪 70年代末到 80年代初的高速增长 ,几乎是在没有增加物质要素的情况下 ,全靠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内容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加强党在"三农"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重视农民增收问题,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的发展思路,创新思维,创新举措,切实提高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不断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应从多方面入手,其中积极倡导对物质消费资料的适度消费是一条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分析适度消费的重要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阐明了适度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从现实的角度进一步分析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适度消费的必要性。1适度消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它要求每代人都能保证其后代继承的是一份自然资源不曾遭乏经济活力不曾消减的遗产。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中心…  相似文献   

17.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能不能发展,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有没有经济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大小。社会主义商业部门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的职能是组织商品流通,同时也是积累资金的重要途径。生产决定流通,流通  相似文献   

18.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也是我党在深刻总结几十年来城乡工作经验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战略决策。联系镇江市实际,实现“两率先、两步走”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增收上,因此,做好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工作,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我市率先实现农村全面小康和农村现代化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9.
论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配套条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致目前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建立和健全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就必须进一步向农业广度深度进军、因势利导发展乡镇企业、改善农民进城条件、实行城乡统一税制、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把改变土地用途的增值收益留给农民  相似文献   

20.
制度变革是农民增收减负的保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中国所面临的诸多挑战中,"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大概是最严峻的一个挑战.农业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停滞不前,更为严重地是,在乡村两级的腐败及对农民的乱收费之下,农民的不合理负担之重前所未有.如何有效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理论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追根朔源,农民增收减负的关键是制度的变革.即二元社会结构、税费体制和农村政治体制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