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月刊》2011,(8):68-69
德国总理默克尔6月28日表示,德圈将继续努力,争取早日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同时也将努力促使欧盟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正在德国访问的中圈总理温家宝当天与默克尔熬同主持首轮中德政府磋商。磋商结束后,两固总理共同会见记者。默克尔表示,欧盟与中间的关系对德圈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德困将发挥自己的作用,继续改善和加强欧中关系:  相似文献   

2.
前段时间各位还在歇假的时候,我们的温总理在德国会晤了默克尔.德国<每日新闻>是这样报道的,默克尔声称支持欧盟在2016年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回报,温总理也称中国将会为外国在华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投资和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3.
数字     
《新经济》2010,(8):10-10
44亿 默克尔访华动用了三架飞机,将半数内阁成员和德国顶尖企业的“当家人”都一口气拉到了中国,收获44亿美元大单,并首次高调提出“将积极支持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4.
周勇 《经济纵横》2012,(5):40-43
在遭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迅速恢复和发展,呈现出发展相对稳定、技术合作发展迅速等新特点,但也遇到了诸如贸易结构失衡、贸易摩擦增多和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等障碍。为促进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长期稳定发展,需要采取提升与欧盟经贸合作水平、改善国内对欧盟贸易关系环境和进一步完善经贸合作机制等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今年若干国家正式承认了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的国际背景下,美国和欧盟却宣称暂时不给予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美国和欧盟作为中国的两大贸易伙伴,这样的外交辞令无疑会对其他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产生导向作用,而这与中国目前积极争取获得市场经济地位的近期目标是相左的。针对美国和欧盟对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政策比较,进而分析两者的异同,谋求各个击破的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终为中国争取全面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6.
"非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的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14日,新西兰第一个承认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一个月之后,新加坡也正式承认了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5月30日,马来西亚又发表声明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6月3日美国商务部就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举行听证会,我国派代表团参加。6月28日欧盟也就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作出初步评估,拒绝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地位。一时问,市场经济地位成为我国对外经济交往甚或外交的头等大事。  相似文献   

7.
默克尔的平衡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辉 《经济》2006,(5):22-24
即将访华的德国新任总理默克尔在竞选期间就明确表示反对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在磁悬浮知识产权问题上,她也需要给国内各种质疑的声音一个交待。但在德国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庞大的市场真的是她敢于断然割舍的么?[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经济月刊》2010,(7):11-11
法国总统萨科齐原定当地时间6月7日下午在柏林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举行会谈,以协调两国在欧盟峰会前对欧盟经济问题的立场。但会谈开始前不到一小时,却“应默克尔建议”推迟一周举行。法国负责对外贸易的国务秘书安妮一玛丽·伊德拉克说:“法德两国关系形同‘夫妻’,争吵在所难免。”法国《世界报》指出,  相似文献   

9.
随着2004年12月15日来华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理阿齐兹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至此做出此项承认的国家已达26个,约占WTO成员数量的15%,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南美以及非洲地区。  相似文献   

10.
政策     
《时代经贸》2004,(10):10-10
法总理访华,为本国企业带来50亿商机,境外组织在华市场调查无需审批,俄罗斯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输美陶瓷新规定  相似文献   

11.
《财经文摘》2010,(7):14-15
德国总理默克尔向来对法国总统萨科齐的过度亲密表示反感。2007年两人首次公开会晤,萨科齐的熊抱和亲吻就引起一场“外交礼仪风波”。2008年,默克尔再次遇到类似尴尬,致使她通过驻法国大使馆向爱丽舍宫对萨科齐过分亲热行为提出了抗议。原定2010年6月7日晚在柏林举行的法德领导人会晤,因德国方面突然宣布总理默克尔无暇赴约而在最后时刻被推迟。有媒体猜测,原因是默克尔忌惮萨科齐的“非礼”而暂缓会见。  相似文献   

12.
刘建辉 《经济》2004,(6):52-54
新西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终于在获得梦寐以求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上取得突破。紧接着将是向欧盟、美国、日本发动进攻  相似文献   

13.
新西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第一个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终于在获得梦寐以求的市场经济地位闯题上取得突破。紧接着将是向欧盟、美国、日本发动进攻  相似文献   

14.
人物志     
《商周刊》2013,(20):12-12
默克尔:三度出任总理 德国于9月22日举行国会大选,德国执政的联盟党以压倒性优势赢得联邦议院选举,得票率为41.5%,创20年来最好成绩。这意味着,默克尔将三任德国总理,有分析称,德国将进入“默克尔主义时代”。这样的投票结果,显示德国民众对默克尔8年来强有力的领导能力的肯定,更为欧洲的未来奠定了基调。  相似文献   

15.
艾华 《时代经贸》2006,(1):24-26
2005年,韩国、澳大利亚、以色列、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白俄罗斯.冰岛等19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中,2005年11月,韩国宣布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成为中国千亿美元以上贸易伙伴中的第一个国家。自2004年4月新西兰率先承认以来,截至2005年底,共有51个国家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同时,加拿大推定中国所有行业为市场导向型行业。  相似文献   

16.
WTO新闻     
《时代经贸》2005,(3):15-16
IMF主席:全球经济增长“过度依靠”中国和美国;欧盟贸易委员:中国要获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还须努力;世贸组织重启专家组,裁决欧美贸易纠纷  相似文献   

17.
应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邀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6日至8日访问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京会见了默克尔。此前,默克尔还在访华首站一中国西部地区的四川省成都市,出席了中国(四川)一德国新型城镇化论坛,并发表讲话。此外,她还亲赴农贸市场选购正宗川菜食材,并和川菜大厨学做宫保鸡丁。  相似文献   

18.
欧盟的反倾销法中对我国企业存在明显的歧视,突出的就是拒绝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解读欧盟对华反倾销调查有关案例,有利于应诉企业依据反倾销规则来发挥会计智慧,维护中国企业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权益。  相似文献   

19.
入世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从狼来了,到与狼共舞,中国适应经济发展全球化,国际经济技术竞争与合作的要求,履行世贸组织的承诺,十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获得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可。然而,美国、欧盟等经济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却一直不肯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把中国列为非市场经济国家,这种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歧视性政策,对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是外国对华贸易救济措施中的重大问题,已沦为贸易保护主义的重要工具.尽管已有八十多个国家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但美欧等主要经济体则至今仍未承认.对非市场经济国家的总体界定,美国、欧盟等国家都有严格的标准.而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出口企业的各类测试方法其标准愈发严格,方式更加隐蔽.在“后过渡期”,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并非不再重要,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双反”调查以及美欧的立法变化已经预示着非市场经济规则可能借反补贴措施死灰复燃,中国应更加谨慎地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