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陈刚 《中国海关》2007,(2):146-147
刚刚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以M3轿跑车而扬名车坛的华晨汽车近日传出消息: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  相似文献   

2.
中国汽车出口的路还有多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刚 《中国海关》2007,(1):146-147
刚刚在北京国际车展上以M3轿跑车而扬名车坛的华晨汽车近日传出消息: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与欧洲HSO汽车贸易公司一次签署为期5年,共15.8万辆中华轿车的出口协议。这是迄今为止我国自主品牌轿车单笔出口量最大的一次,也是民族品牌汽车首次大规模登陆发达国家市场。按照协议,华晨要在2006年向德方交付3000辆中华轿车,2007年为1.5万辆,以后逐年递增,5年内将共向德方交付158000辆。至于中华在德国的销售价格,华晨有关人士表示,售价完全是HSO公司根据他们对德国市场的判断决定的,据外国媒体报道是19000欧元,按照目前的汇率计算,这个价格要远高于中华轿车在国内的售价。  相似文献   

3.
前瞻观点:对于汽车产业整合的问题,祁玉民的观点是父子叫兼并,兄弟叫联合;第二,大和小是相对的,做自主品牌,不会与任何一个不愿发展自主品牌或没能力发展自主品牌的企业联合。 2007年影响力:2007年,华晨汽车销售突破30万辆,销售收入430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整车出口1.55万辆,同比增长79%,上缴税金35亿元,同比增长46%。其中,中华轿车共实现销售11.5万辆,同比增长82%,中华尊驰销售达3.2万辆,同比增长19%。中华骏捷销售达8.2万辆,同比增长128%。同时,海外出口基地已达4家,持有待执行出口合同58万辆,合同金额达56亿美元。  相似文献   

4.
华晨要在未来五年内把中华品牌打造成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中的一线品牌。华晨汽车掌门人祁玉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信满满地说。  相似文献   

5.
1955年韩国开始生产汽车,1976年韩国首次出口“小马牌”汽车。2005年韩国生产汽车370万辆,继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之后成为世界第五大汽车生产国。汽车产业在韩国国民经济和出口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11.1%和13.3%。2006年韩国汽车产量为400万辆,汽车出口额达445亿美元,分比2005年增长8%和17%。截至2006年底,韩国累计生产汽车5000万辆,汽车出口额累计达到3000亿美元。  相似文献   

6.
信息荟萃     
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消息,德国汽车工业正处于兴旺发展时期。1997年德国生产汽车502万辆,增长4%,预计1998年将再增长4%,达522万辆,将超过创纪录的1992年519万辆。1997年德国国内市场销售平稳,轿车出口280万辆,增长6%;载重车生产增长14%,达34.5万辆。1998年初德国轿车订单已达67万辆,长车44万辆。需求过热可能导致部分零  相似文献   

7.
沈阳华晨金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1991年7月22日,是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下辖的重点整车生产企业,现有员工6,500余人。公司位于辽宁省沈阳市大东区山嘴子路14号,占地面积96.5万平方米,现有海狮、中华两大生产工厂,具有年产22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其中:海狮工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2万辆/年;中华工厂设计生产能力为10万辆/年。中华工厂涂装车间实现了与世界著名汽车品牌宝马的共线生产。  相似文献   

8.
日前,记者从华晨汽车获悉,2011年上半年将陆续有300辆中华骏捷FSV新能源出租车交付给沈阳市中华劳模出租车公司投入运营。至此,华晨汽车新能源战略开始在家乡沈阳落地生根。"这不但是沈阳市成为‘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后首次大规模举措,更是华晨汽车新能源市场化战略深化的又一硕果,华晨人吹响了我国新能源市场化的前进号角。"华晨汽车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沈阳作为2013年全运会的主办城市,选择什么样的出租车关乎整个城市的形象,而中华骏捷FSV新能源出租车也是经过综合考虑做出的最优选择。  相似文献   

9.
奇瑞在2007年8月22日第100万辆汽车下线,这是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迎来的第一个100万辆。2007年,以奇瑞、华晨、吉利为代表的中国自主品牌汽车正越来越受到市场瞩目,不仅在国内占据了一定市场份额,在国际市场也初步建立了知名度。纵观2007年,包括汽车及零配件行业在内的中国车企,展现出越来越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2008年9月4目.沈阳,晴。 华晨宝马5周年庆典之际,高级副总裁柯汉驾驶着沈阳工厂生产的第10万辆宝马汽车出现在与会者眼前。而此时此刻.在中国大街上行驶的宝马,已经有超过50%是带着华晨宝马标的国产车。  相似文献   

11.
我国汽车工业布局和结构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我国汽车产销首次双双突破500万辆,连续3年每年跨上一个百万辆台阶,产销量3年翻了一番。汽车产品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我国汽车工业就生产能力而言,已经居于世界第3位,占世界汽车生产量的7.8%。2004年,我国累计进口汽车17.1万辆(含成套散件),同比增长了9.8%,比上年增幅下降了25%;进口量占同期汽车销售量的3.37%。其中,轿车累计进口10.45万辆,同比增长12.94%,比上年增幅下降35.6%。出口汽车13万辆,同比增长190%,与2003年相比增幅提高了94%。其中,轿车出口0.93万辆。一、布局与结构的现状(一)产业布局我国汽车工业布局主要在东部。20…  相似文献   

12.
20五1年3年,我国汽车总产量突破2200万辆,第蝉联全球第一。但是,作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事实是:2013全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仅有97.73万辆,不足总产量的5%。我国汽车出口水平不但无法跟欧美、日韩等出口大国相比较,甚至还比不上印度、泰国等国家。  相似文献   

13.
"我脑海里在梦想一个汽车,用保时捷做的底盘,意大利的内外饰设计加上宝马的动力。"在华晨中华迎来品牌十周年庆典的前夕,华晨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祁玉民畅想了自己心中的"梦之车"。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0年上半年汽车整车出口24.28万辆,同比增长高达70.53%。哈飞汽车上半年已经完成全年出口量的82%,同比增长50%,华晨汽车同比增长更是达到了100%。这或许意味着,国内市场已成焦土,而海外市场将成自主品牌新蓝海。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世界汽车产品的贸易约占整个世界贸易总额的10%,是世界贸易中的第一大类产品。据预测,到2010年世界汽车产品贸易额将达到1.2万亿美元。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第四大汽车生产国和第三大汽车消费国。当前中国整车生产能力约有550万辆,今后5年还将新增生产能力600多万辆。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汽车零部件出口开始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根据海关统计,2004年出口81.6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际汽车业“黑马”韩国的表现显示,该国决心参与国际汽车业的竞争,并力争成为竞争中的强者。据韩国贸易振兴会最近的公报,估计1995年上半年韩协汽车出口比1994年同期增长46%而达49.5万辆。下半年出口预计将增长35.1%而达54.2万辆。全年出口将首次超过100万辆。1994年,韩国汽车出口为74万辆,比上年增长15.8%。韩国的这种异乎寻常的表现,无疑已受到各国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继2006年中国汽车制造商——华晨在德国遭遇“碰撞门”之后,中国的汽车又开始了新一轮进军德国市场的征程。华晨汽车近日表示,其BS6车型的改进型BS4(俊捷)将于2008年10月25日再次进军德国市场;陆风汽车也宣布,陆风SUV GS6将重返德国,并计划在2008年内推出7座的陆风时尚车型。面对中国汽车契而不合的国际化进程步伐,试水德国市场是否是个明智的选择?中国车企是否已经准备妥当?  相似文献   

18.
汽车零部件,未来我国出口增长最快的产品 2005年,我国汽车产量达580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与德国比肩。但整车出口还处于摸索阶段,特别是轿车出口更需假以时日,唯汽车零部件出口呈现勃勃生机,将在新的起点乘势悉进。其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9.
菲亚特汽车制连,公司自1899年创业之初,就把目光盯雀了世界市场.于1903年却向美国出口汽车。菲亚特最初就开姑在飞机.轮船、大车的发动机和工厂、公共服务场所曲电源设备领域多方面开展其工业活动.从土木工程到拖拉机的诸多领域.都进行了投资。1996年.菲亚特公司售出汽车236万辆.使该公司在西欧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达到历史最高纪录.其近期目标是2000年汽车销售量达到300万辆。  相似文献   

20.
去年以来,日本同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贸易摩擦日益加剧。虽然五国财长频繁接触,进行所谓“协商和调节关系”,但是一直没有找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最后通过日元升值,以抑制日本的对外出口。日元升值以来,虽然目前日本对外出口没有明显受阻,但对日本国内主要产业开始产生了影响。一、汽车汽车是日本对外出口商品的三大支柱之一。近几年来出口一直比较顺利,逐年有所增加。1985年出口了20万辆,比上年增长15%,占日本对外出口总金额的20%。1986年日本原计划生产汽车数量是1,280万辆,比上年增长2.6%。其中对外出口预计690万辆,国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