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我们知道,储蓄的增长是建立在社会安定、经济增长、币值稳定的基础之上的。如果  相似文献   

2.
<正> 储蓄政策对于抑制总需求膨胀和促进总供给增加具有较强的政策效应。储蓄政策作为国家指导和调节储蓄活动的宏观经济政策,涉及到国家对储蓄活动的基本态度及对储蓄运行机制的具体设置等问题,它至少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是积极促进还是消极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即储蓄总量政策;第二,应该建立什么样的储蓄动机体系即储蓄动机政策;第三,应该形成什么样的储蓄结构及储蓄使用机制即储蓄结构政策。 1.储蓄总量政策储蓄总量政策反映一个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最基本政策观点。根据不同国家对储蓄总量增长的不同政策观点,可以把储蓄总量政策划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的增长,二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储蓄总量的增长。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储蓄总量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具有不同的效应。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消极地对待或限制储蓄总量增长往往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有的经济理论工作者曾公开提出,采取通货膨胀政策“可以实现国民收入的强制性储蓄,为基础工业积累一部分资金”,“抵消收入分配倾向于消费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这是脱离实际的空想,是一厢情愿的事情。通货膨胀对储蓄具有极大的破坏效应,在持续通货膨胀的经济环境下,不可能增加储蓄、积累资金。对这种“通货膨胀有益论”的观点,如不加以澄清,将直接影响到各项治理通货膨胀政策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总额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凯  李旭 《时代经贸》2007,(2Z):75-76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居民储蓄也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这对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有着有利的一面,但也会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所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刺激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分流储蓄,但是居民储蓄依然持续增加。影响居民储蓄的因素很多,本文探讨了一些主要因素对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的影响,尤其是考虑了医疗、住房等重大体制变革前后通货膨胀对居民储蓄的影响不同,增设了虚拟变量,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给出了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量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持续高幅稳定增长,储蓄率之高和增长速度之快为世人瞩目。这一方面为我国经济增长神话的出现和延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但同时也导致了宏观经济运行和微观经济运营对储蓄存款增长的过度依赖。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数据的横向分析表明,私人储蓄率有一个自然的演变过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迅速上升,经济成熟期保持稳定,随着人口老龄化,会有所下降。我国是一个经济正处于上升期的发展中国家,私人储蓄或储蓄存款增加符合上述规律。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按此规律下来,储蓄存款的增长率也只会以…  相似文献   

6.
胡进  周静 《经济论坛》2004,(14):14-15
近几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持续增长。截止到2003年第三季度,我国居民本外币储蓄存款已达到10.6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率一直保持18%左右。而且,在增加消费率、降低储蓄率的宏观经济政策背景下,居民的储蓄存款意愿仍越来越强烈,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和忧虑。对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和看待居民储蓄存款的增长,以便采取有的放矢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段银霞 《经济论坛》1999,(14):20-21
关于储蓄存款中货币的职能,我国理论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储蓄手段论。它认为,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人们把货币当作财富的社会形式保存,货币发挥着贮藏手段的职能。人们贮藏货币除了手持现金外,还以各种存款的形式集中于银行,储蓄存款是贮藏货币的形式之一。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实质是保存价值,储蓄只不过把这种价值的保存集中于银行。所以,撇开储蓄也是一种信用关系不论,应当认识到储蓄是货币发挥贮藏手段职能的表现。二是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论。这种观点认为,看货币是否发挥贮藏手段职能,只能从它对…  相似文献   

8.
一、储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l.储蓄为经济增长提供了雄厚的资金来源。尽管检验储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有些困难,但我们知道投资在一国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储蓄又为投资提供了资金来源。借助储蓄将分散在居民手中的零散货币集中起来,变成银行巨大的信贷资金来源,银行再贷给企业可以有效地转化为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器。我国银行贷款资金来源中储蓄存款占的比例约为80%,由此可以推断出我国国有企业的资金供给主要来源于居民储蓄存款,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为国民经济增长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支持。 2.储蓄…  相似文献   

9.
货币市场基金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金融投资工具,在国外已成为居民金融资产的理想选择和分流储蓄存款的重要渠道。我国庞大的储蓄存款规模,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分流储蓄存款,完善储蓄投资转换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学术界将罗纳德·麦金农关于中国货币持续超发却未引发持续性高通货膨胀的疑问称为"中国货币之谜".对该问题的国内解读有四种代表性观点:货币化进程论侧重制度研究,认为是制度变革增加了货币超额需求,从而引发货币超额供给;高储蓄论和货币流通速度论侧重货币交易研究,认为居民消费信心不足熨平了通胀;金融抑制和窖藏论侧重于利率汇率管制、企业差异性融资研究,认为广义货币中大部分转向了准货币并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所以未导致货币通胀;信贷结构失衡论侧重于经济时效性波动、市场结构性货币需求研究,认为长期性经济增长和海外货币需求抑制了国内通货膨胀.上述四种代表性观点有其合理性,但都不足以解释中国货币之谜,其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弄清楚货币的本质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1.
1.努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尤其是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农民收入,一方面,可以弱化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的收入效应,强化替代效应,进而促使居民增加现期消费和减少储蓄,降低目前超高的储蓄率,优化储蓄、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另一方面,有利于降低收入差距,提高边际消费倾向,缩小基尼系  相似文献   

12.
齐晓安  杨继国 《经济纵横》1992,(11):12-14,55
<正> 一、我国居民储蓄变化的特点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储蓄进入发展新阶段,储蓄存款、储蓄结构和储蓄性质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一)居民储蓄存款持续大幅度增长.1979——?年间,居民储蓄存款迅速增长,年平均增?度高达30%以上,截至1991年底,银行储蓄存款余额已达9110亿元,与1978年的210.6亿元相比较,13年储蓄存款增加了8899.4亿元,增长42.3倍.储蓄存款的巨额增长,使其占银行信贷资金增加额的比重不断提高.1979年的13.78%,上升到1991年的70%左右.储蓄存款已成为国家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和  相似文献   

13.
到2003年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达10.0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增长幅度是1998年以来最高的。对此一些媒体开始讨论所谓的“超储蓄现象”。其实储蓄是居民将其不用的货币存于信用机构的一种信用关系和各种投资的经济行为,从来就没有个量度规定。当前提出“超  相似文献   

14.
夏志琼 《经济世界》2001,(11):62-64
据央行统计资料表明:到今年8月末,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7.06万亿元,首次突破 7万亿元大关,此前,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我国城乡的存款将达到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83%。我们可以看出,居民储蓄存款增速不断回升,总量不断增加,稳定性逐步增强。同时也反映了居民消费欲望不足,说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存在一些障碍。那么是什么原因在影响着分流储蓄呢? [传统的消费观念难以转变] 我国的居民储蓄率在世界上长期名列前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居民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以及“…  相似文献   

15.
货币供给、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CIA模型与中国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讨论了货币供给、国民储蓄意愿以及经济增长潜力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但是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比较高时,可以在货币扩张过程中保持经济快速增长,有效控制通货膨胀。由于我国的国民储蓄意愿和经济增长潜力都比较高,相应地引发通货膨胀的货币供给增长率的临界值也高,因此会出现"高货币供给-低通货膨胀"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的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拉我国货币传导和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通过研究国外储蓄替代型证券品种的发展状况,提出借鉴国际经验,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改革十年,特别是最近两年,储蓄存款以出乎人们意料的速度迅猛上升,是喜是忧,人们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国民储蓄率的提高是一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从而储蓄的增长是必要的,但增长的实质原因和利用方向必须正常合理。从现实储蓄(本文指储蓄存款)来看,虽然应当充分认识到其在平衡信贷收支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不值得欣喜若狂,应当冷静地看到其中的隐患.尽管“老虎出笼”的可能性不大,但5%与50%的可能性几乎是一个概念,因为5%的可能性完全具备引发50%的能量,从而对经济造成难以想象的打击。  相似文献   

18.
<正> 以往人们对储蓄问题的关注和重视是与以下判断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从居民来看,储蓄是消费后剩余收入的最佳选择,也是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而,储蓄存款的增长往往与市场稳定、国泰民安的程度紧密相联。第二,从银行来看,在日益增长的信贷资金总量中,来源于储蓄的比重由1979年的13.78%上升到1989年10月的43%,储蓄已成为驱动信贷资金高涨的主要源泉,因而,储蓄存款的升降与银行调节经济的实际能量紧密相联。第三,从全局来看,储蓄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双重转换机制:就缓解市场供求矛盾而  相似文献   

19.
肖威  吴军 《财经科学》2013,(7):1-11
长期的超额货币供给积累了高额货币存量,导致了对中国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普遍担忧。在有效需求不足的宏观背景下,过快增长的货币供给所增加的有支付能力需求的一部分沉淀于储蓄状态,并未全数形成有效需求,因而不会在当期引致与之相对应的严重通货膨胀,但会形成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累积。实证研究发现,沉积货币对通货膨胀有显著正向的滞后影响,且影响程度随着沉积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减弱。针对我国目前潜在通货膨胀压力较高的实际,为实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目标,本文提出了在维持经济7%以上增长的同时将物价上涨率控制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指标及保证这一目标实现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薛蔚昌 《经济师》1992,(4):56-57
<正> 近几年来,储蓄存款迅猛增长。1990年国家虽然采取措施,两度调低储蓄利率,但增势仍然不减。对此,实际工作者感到迷惑,理论界视为“超常”,成为“热门”话题。究竟是何原由?笔者对太原市“储蓄存款”进行了调查研究,初步揭开了这一难解之“谜”。 储蓄高速增长的数量概念 储蓄究竟增长到了何种程度?又该怎样判定其正常与否呢?这是首先需要弄清和研究的问题。 根据增长经济学的理论,储蓄增长率应与同期社会生产总额、国民货币收入及社会商品零售总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