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2005—2008年存在控制性股权转让的69个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大股东对上市公司超控制权收益攫取的视角,研究了控制权成本补偿与超控制权收益的划分以及大股东收益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大股东在控制权转移过程中获取的控制权收益都是超控制权收益,其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我国存在控制性股权转移的上市公司的公司价值与现金流权比例正相关,与控制权比例不相关,与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分离度以及超控制权收益显著负相关,与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不相关。  相似文献   

3.
杨树玲 《会计师》2010,(12):10-11
<正>一、控制权收益的内涵控制权收益又称控制权私人收益(private benefits ofcontrol),这一概念最初是由Grossman and Hart(1988)提出的,它指的是控制性股东利用控制权谋得的利益。而在现有的文献中大部分的研究者倾向于赞同控制权收益就是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而本文认为这种观点是欠妥当的。本文对控制权收益的解释与前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出发角度不同:侵害论是从中小股东受侵害的思路去解析控制权收益,本文站在中立的角度,把控制权收益看作是企业一系列经营活动的成果;(二)研究主体不同:侵害论下,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4.
运用我国2013—2016年沪深两市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了在公司章程中反映对中小股东参与决策权保障的、尚未被强制法定的、可由上市公司股东自行决定的累积投票权制度和特别决议事项条款个数多少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研究表明,可自主抉择的公司在章程中设立条款采用累积投票制度,可以大大减少发生大股东利用控制权获取私人利益的行为;章程中特别决议事项多于法定6项的上市公司,其大股东更加遵纪守法;公司章程对中小投资者参与决策权保障程度越高(即公司章程中采用了累积投票制度且同时特别决议事项多于法定6项),中小股东参与公司决策的机会越多,对大股东权利使用的监督效果越明显,发生控制权滥用、获取控制权私利的行为越少。  相似文献   

5.
大股东是指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拥有半数以上的有表决权的股东,也称为绝对控股股东,随着公司股权的分散化,持股未达到半数以上的相对控股股东也能有效地控制公司董事会及公司的经营行为.我国《公司法》将控制权赋予大股东,并实行一股一票和简单多数通过的原则,第一大股东,无论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其在股东大会上对公司的重大决策及在选举董事上实质上都拥有绝对的控制权,这一现象也被实践所证实.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控制权私人收益和大股东侵害的理论做了修正,得出控制权私人收益=合理控制权私人收益+超控制权私人收益,其中超额控制权私人收益表现为大股东对小股东利益的侵占。发现,大股东通过控制权共享收益和控制权私人收益,实现了"公司有业绩、大股东有超额回报"的"双赢"局面。  相似文献   

7.
俞萌 《财政监督》2014,(8):71-75
中小股东权益保护一直都是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之一,中小股东权益的有效保护直接关系着公司的有序运营,证券市场的稳定,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中小股权权益保护也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LISV(1999,2002)曾指出,一个国家法律制度的完善程度直接影响着该国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那么,在我国这样一个新兴的资本市场下,中小股东权益保护更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股权分置0是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现象,掌握了公司绝大多数股权的大股东不能上市流通,只有少部分股份可以在市场上交易、买卖。鉴于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目标函数的不一致性,加之大股东拥有的控制权优势和信息优势,大股东便通过各种方式转移控股公司的利益,进行隧道挖掘(tunneling)(唐清泉等,2005),如并购(刘峰等,2007)、增发配股等(朱云等,2009)、关联交易(郑建明,2007)、操纵报告盈余(Fan and Wong,2005)、支付红利(La Porta et al.,2000),等等。股权分置改革后,随着限售股的逐步解禁,全流通时代的到来,大股东享有了与中小股东一样上市流通的权利。从理论上讲,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应趋于一致,但是,大股东为获额外控制权收益的目标并没有改变,中小股东利益仍然没有得到良好的保护(黄志忠等,2010;李增泉等,2011;吴育辉和吴世农,2010)。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全流通下大股东行为、中小股东权益保护进行研究,并通过案例指出股权分置时代下仍存在大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如五粮液的不当关联交易(李明珠,2010)、武钢模式的关联交易(刘瑁,2013)、驰宏锌锗的高股利分配(周县华和吕长江,2008)、鄂武商的控制权收益争夺(陈玉罡和莫夏君,2013)、ST梅雁的大股东减?  相似文献   

8.
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壮大离不开中小投资者的参与,中小投资者在公司股权结构中所占比例在与日剧增,但是中小股东信息不对称,公司没有良好的治理结构,中小股东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目前我国的法律机制还不是很完善,加大制约大股东控制权的机制还未建立,资本市场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急需改进,因此,只有做好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的市场才能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才能促进国民经济大发展,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大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分享与控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股东控制企业一方面有助于降低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另一方面也伴随着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相应地,公司的控制权收益可以分为共享收益和私有收益两大部分。为限制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掠夺,应当建立起激励相容的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对控制权共享收益的分享机制,增加大股东对共享收益的分享份额,同时,通过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审计委员会制度、强化对大股东行为的法律约束机制等措施控制大股东对公司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0.
股东关系一直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基本问题,现有研究主要关注大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代理关系和利益冲突,对于大股东之间冲突的研究较少。通过山水水泥的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导致其控制权争夺最突出的原因正是大股东冲突,而大股东利益诉求差异和相互不尊重不信任会直接引发冲突。研究表明:大股东冲突的成因和形成机制直接影响冲突的结果,大股东冲突破坏巨大且不能形成有效的股东制衡。山水水泥的控制权之争是我国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的典型案例,对于完善股东冲突理论,有效控制或减少冲突,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和保护利益相关者权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公司治理中,公司股权结构已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虽然Berle和Means(1932)年提出股权分散化是现代公司的重要特征,但实际上,根据LLSV(1999)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得出,除英美少数国家外,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公司股权都集中在控股股东手中,一些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国家中,大股东控制权现象尤为严重.我国上市公司中存在的“一股独大”现象,一方面有助于改善公司经营绩效使全体股东受益,另一方面在追求自身福利最大化过程中,有可能“掏空”上市公司,进而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李增泉,2004;唐清泉等,2005).究竟股权结构如何影响公司价值,本文将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王恩山 《会计师》2011,(1):109-111
<正>最近,国美电器控制权争夺案成为最热门的财经事件之一,吸引着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国美电器虽是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但却引发我们对内地A股市场上市公司相关问题的思考。我国A股上市公司股权相对集中,公司控制权大多掌握在单一大股东手中。大股东的控制权是否  相似文献   

13.
李春玲 《新理财》2004,(12):41-44
案例概况: 在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案例中,四砂股份应该算得上是一个典型.从1 998年8月到2004年1月的5年多时间里,四砂股份四易其主,控制权击鼓传花一般在大股东手中传递.这其中,自2000年6月25日,第二任控股股东北京宁馨儿正式入主四砂股份后,大小股东之间就为公司的控制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公司五次更换总经理;职工甚至通过职代会组织护厂、驱赶大股东认定的总经理;大股东在北京新组建的董事会也成了"流亡政府",始终没能进入四砂办公.长期的控制权之争几乎将上市公司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我国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一样,上市公司股权是相当集中的.股权集中会带来控制权收益,即大股东常常将上市公司的资源从中小股东手中转移到自己控制的企业中去.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上市公司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更为普遍.其侵害方式有很多种,如直接或间接占用上市公司的资金,制定非合理的关联交易价格,转移利润;贷款的抵押,担保;通过股票发行稀释其他股东权益,渐进的收购行为(creepingacquisitions);消极的放弃相关市场和将好的投资项目给关联公司等.  相似文献   

15.
刘星  刘伟 《会计研究》2007,58(6):68-75
本文通过扩展LLSV(2002)的模型,在监督与共谋的视角下分析了大股东之间分享控制权的治理模式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利用2000—2004年间我国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与公司价值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在不同股东性质的公司中,股权制衡的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尤其当第一、二大股东均属于非国有性质时,股权制衡难以发挥积极作用。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其他大股东虽然能够起监督作用,但也可能与控股股东达成共谋以分享控制权收益。  相似文献   

16.
以1993至2009年上市公司IPO过程中无形资产的剥离和付费信息为基础,本文分析了IPO时资产重组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后果。我们的研究发现,大股东后续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越低,就越有可能在IPO时保留无形资产的所有权,并在IPO后安排更多与之相关的关联交易。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大股东在IPO时和上市后如何从上市公司获取收益最终都取决于其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因此,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要从完善制度环境、改善公司治理以提高大股东获取控制权收益的成本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一、基本模型 在建立模型前,本文先给出一些假设: 假设1:公司大股东掌握公司控制权。不考虑管理者持有控制权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陶鑫 《中国外资》2013,(12):90-91
在现代化公司治理的改革中,中国公司大股东往往对公司实行集权化管理,干涉代理人行使职能,甚至损害小股东利益。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将从中国国内的集权文化这一独特角度对这一现象产生分析,从集权文化在历史上的渊源入手,通过分析文化引起的"子承父业"、分权之争等问题,通过国内外经典案例,对集权文化对国内股东控制权影响产生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9.
郑志刚  李邈  雍红艳  黄继承 《金融研究》2022,503(5):152-169
在资本市场推行注册制改革的背景下,维护中小股东利益成为保障注册制改革效果,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本文实证考察了作为非实际控制人的中小股东如何利用一致行动参与公司治理。研究表明,中小股东通过一致行动形成投票表决权的集中配置,进而制衡大股东,从而改善公司绩效。在治理机制方面,中小股东一致行动对绩效的改善,一方面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提出更多代表自身利益的议案,在董事会中委派更多董事,在决策过程中形成更大影响力;另一方面则源于其帮助中小股东实现对大股东的制衡和对经理人的监督,从而抑制实际控制人的“隧道挖掘”行为,缓解内部人控制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中小股东一致行动的作用效果受到一致行动人的持股比例、形成动机、上市公司的投票表决制度以及一致行动人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股东控制已经成为经济学界和财务学界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回顾了公司治理领域关于大股东控制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大股东控制存在的普遍性、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模式、大股东控制的激励效应和堑壕效应,梳理了该领域的研究脉络,并对主要发现和结论进行总结和评论。文献研究表明,股权集中的内在机制不仅在于大股东有动力和机会增加所有股东都可以获得的共享收益,而且大股东可以通过消耗公司资源来获得小股东无法分享的控制权隐性收益,并导致企业价值的下降。最后,结合中国资本市场和公司治理结构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