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2 毫秒
1.
美容腐败犯罪作为女性职务犯罪的一种新形式,具有与一般职务犯罪不同的特点,已经对社会各方面产生了恶劣的影响。女性公职人员美容腐败犯罪现象的产生与我国不完善的反腐败制度、法律体系、市场秩序、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制定合理有效措施从根本上铲除女性美容腐败犯罪现象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南门街道的"五联"工作法,能够有效破解社区行政管理与居民自治对接难题的秘诀,在于准确把握基层社会的当代趋势,实行的是"顺势"思维。要顺势而为,前提在于"明势"。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面临着群众工作的"新常态":一方面群众的文化水平、社会见识已经大大提高,对党员干部的仰视心态基本不再,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他们的主体意识迅速增强,已经不是轻易就能被党员干  相似文献   

3.
腐败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权力一地位—财富”链条被人们接受或默认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形态,以权力为核心的腐败被逐渐民俗化,并形成了具有动态演变发展的生态特征的腐败文化.文章从研究自然生态环境的生态学理论延伸出来的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新视角,把腐败文化放置在一个文化生态系统中分析其形成与发展.并从腐败文化形成的生态场域特征出发,提出了构建公众视野下预防腐败文化生态链条形成的策略.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是我们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党员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课。"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党员干部提高道德修养具有重要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抓早抓小"机制作为教育、预防、监督、打击腐败行为的一项机制,在维护群众利益,巩固党员干部为民理想信念,对权力进行切实有效的监督,打击腐败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切实体现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思想。  相似文献   

6.
我国地域辽阔,虽然各地的风俗不尽相同,但是在同一种传统"礼"文化的影响下,礼物及其相应的随礼现象可以说已经遍及全国。作为一种普遍意义上的社会行动,也作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广大学者们的持久关注。本文将通过国外与国内两个视角分析目前的研究现状,希望可以帮助社会个体更好地对参与随礼行为进行认识与反思,以达到提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由选择程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季巧玲 《魅力中国》2014,(13):266-266
群众文化作为有史以来存在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当前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群体,具有娱乐、交流功能;仪式、团结功能;群体认同功能;象征、符号功能。对于文化建设而言,群众文化为主导文化的建设提供平台,是精英文化的母体和基础.为文化产业开辟市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支撑。这些体现了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原永宁 《山东经济》2006,22(5):18-21
腐败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涉及到社会制度、体制、经济、权力、道德、文化等多种因素。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定义,分析其成因和危害,探讨治理腐败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万青松 《理论观察》2013,(7):F0002-F0002
会计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存在,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而基于文化的视角研究会计,并且把会计文化作为会计研讨的主题是在1986年8月召开的美国会计学会年会上首次正式提出。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建设银行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迫使人们必须重视会计文化的研究与建设。一、会计文化及其内涵会计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创造和形成的一种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0.
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理性层面的建构,以理性化的"理想世界"导引和替代大学生人性化的"生活世界",忽视了大学生寝室文化的非理性维度,反而体现为非人格化、非人本化,特别是对大学生寝室近年来的暴力现象、施虐现象、群殴现象、自杀现象、精神疾病现象、心理健康指数下滑现象等诸多现象中的非理性因素透视与校正不够,已经影响和制约了大学生寝室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弱化和偏离了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的人学本质。因而,须从人学的非理性视界对大学生寝室文化进行新的解读与重构。  相似文献   

11.
廉洁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洁文化的发展和建设,不仅是领导干部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党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前提和保证,更是保证延长油田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时峥 《改革与开放》2011,(6):122-123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深化改革和创新机制,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形成拒腐防变的长效机制、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的监督机制。当前,企业廉洁文化是企业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企业又好又快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3.
马骏  黄志霖  梁浚朝 《南方经济》2021,40(7):105-127
随着改革的深入,民营企业的健康成长已然攸关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但近年来频发的民营企业高管腐败问题屡禁不止,即使在高压反腐的背景下,这一问题仍然没有在根本上得到遏制。基于此,文章从基层党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党组织参与治理对于民营企业(高管)腐败的影响机制和效果。利用2004-2017年中国上市民营公司数据,作者发现:作为正式化、制度化和常态化的治理安排,企业内部党组织的建立能够有效抑制高管腐败的发生,这得益于党组织参与企业治理过程中的监督、协调和推动企业廉洁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党组织参与治理还能够显著弱化高管权力集中以及家族涉入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文章丰富了民营企业高管腐败和党建工作方面的研究文献,为民营企业如何更好地监督和约束高管腐败提供了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抓好基层党建工作的着力点、扩大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也是党建创新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积极营造学习文化、敬业文化、和谐文化和廉政文化,以文化为推手、以党建为抓手,以科学发展为目标,形成"文化入手抓党建、服务中心促发展"的党建特色。  相似文献   

15.
景奎 《魅力中国》2011,(4):278-279
企业廉政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廉政工作在文化层面的延伸。深入思考、研究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把握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有利于消除滋生腐败现象的社会思想根源,推动党员干部自觉廉洁从业。文章从企业廉政文化的内涵、加强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出发,指明了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促使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指出:"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1951年12月至195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这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为防止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腐化变质而进行的反腐败斗争。这次运动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搞好当前的反腐败斗争有三点启示:惩治腐败要严明法纪,在“拍苍蝇”的同时要敢于“打老虎”;要走群众路线,把“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有机结合起来;要全党的高度重视和统一行动,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党内的腐败行为会动摇党对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导地位,给和谐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带来严重危害。反对腐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校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中的优秀分子和骨干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本文基于这样的认识而研究高校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长效机制.首先描述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及党建工作现状,接着论证建立学生党员后续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建立学生党员后续教育长效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CCP) membership and private entrepreneurship in China since 2002, the year when the party revised its constitution and officially removed ideological discrimination against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member recruitment. Drawing on the data from the six waves of a nationwide survey on privately owned enterprises in China from 1997 to 2008, we find that, while very few private entrepreneurs were recruited into the CCP during the decade we examine, the constitutional change had encouraged many party members to enter the private sector. We also show that party members who became entrepreneurs after the 2002 policy shift tended to be more senior than those who had started their business before the constitutional change. Furthermore, our difference-in-difference estimation demonstrates that the phenomenon of party members turning entrepreneurs was more prominent in regions where the level of marketization was lower, legal protection was less available, and local governments were prone to more corruption, since political rents were generally larger in environments with weaker market-supporting institution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party members in general and especially the elite among them were quick to sense the opportunity and knew how to translate their political influence into economic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