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0 毫秒
1.
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法律调整具有复杂性、综合性与交叉性,其在归属、利用与保护制度上呈现公私法交融特点。《民法典》对全民所有自然资源的规定呈现“归属——利用——保护”的私法路径。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中,民法具有基础性法律地位。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归属制度中,宪法上自然资源国家所有向民法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转化,民法统摄自然资源单行法归属规定。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利用制度中,自然资源要素市场化主要体现为自然资源使用权的市场化,自然资源使用权的丰富拓展有利于自然资源市场的资源配置。在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保护制度中,应大力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这一实践探索,为自然资源国家所有权的民事保护铺平道路,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提供民法方案。  相似文献   

2.
<正>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制度。土地资源作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必须在深化改革和加强管理中,切实抓好产权制度改革。土地作为三大生产要素之一,承载着一切经济活动,直接涉及人类本身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土地制度也必然是一种全局性的制度。同时土地这个生产要素,与劳动和人力资本要素不同,它本身就是物,不可能基于自利的考虑,决定自然的流动方向。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其所有者和使用者,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如下。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  相似文献   

4.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自然保护地实现有效保护管理的决定性保障。本文系统梳理了我国在自然保护地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设方面的改革探索经验,剖析了相关问题,并从法律、行政、市场等角度探讨了其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5.
编制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有助于及时准确掌握海洋自然资源资产存量以及增减变动情况,促进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与海洋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对于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海洋资源产权制度,加快海洋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了海洋自然资源资产分类、核算与计量、资产负债表编制等方面成果,提出应结合现实需求,在理论与实践上探索构建中国特色海洋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以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6.
正核心提示自然资源是财富之母、生存之基、生态之依、发展之本,产权制度是其管理的核心基础。自然资源资产具有"公、私"交融的特性,明晰自然资源资产的"私权保护"和"公权管治"的管理本质,分析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重点,建立"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等,都将成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正核心提示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重构时期,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也处于不断改革、完善的阶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须要理论清醒、统筹兼顾、措施得力、稳中求进。为此,本文对自然资源资产产权的几个基本问题作了系统梳理,对深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8.
土地资源是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可资人类利用的自然资源.集体土地所有权立足于土地资源之上,它是极具中国特色的土地产权制度.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与集体土地的自然资源属性之间存在三个向度的张力:传统货物所有权制度模板不能契合土地资源环境共生关系;单一私权化路径有悖于集体土地公私交错的权利形态;土地私权效率优先取向与土地资源内含...  相似文献   

9.
正核心提示推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这既是适应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客观要求,也是在当今全球大流通背景下,重视产权制度建设的必然选择。尊重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整体构建自然资源资产的"权、责、利"关系,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总结2020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21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0年国内研究主要涉及土地治理理论、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国土空间生态安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国外研究主要涉及土地再分配制度、土地可持续利用、土地利用情景模拟等方面;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市场与政府行为、土地利用评价与生态保护等议题是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重点。研究结论:2020年土地科学研究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土地产权保护、土地利用转型、国土空间优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国土空间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等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还有待加强。2021年,将重点关注面向国家战略的土地制度创新、耕地保护转型与保障措施、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治理体系、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复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低,但粗放利用现象又较为严重,实现从粗放利用到集约利用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技术进步。从技术水平与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角度考虑,我国应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手段融合,完善知识产权保护、财政税收、资源使用价格、资源产权、技术市场培育等方面政策,激励企业自然资源集约利用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是一个矿产资源大省,也是一个矿业开发大省,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矿山环境问题,特别是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日益显现,不仅影响到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还危害社会稳定和人民生命及财产安全。本文立足于矿业开发在河北省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论述了矿山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参考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矿山环境的主要做法,对河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矿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立足要素管理视角,解构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涵、逻辑关联及框架体系,明确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功能定位和重点任务。[方法]综合运用系统论、地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采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科学思维范式和“问题—目标—空间—工程—支撑—模式”逻辑主线,进行要素、结构、功能和对策分析。[结果](1)从空间治理角度,正确处理人、地、产、钱4核心要素关系,优化重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 (2)从工程保障角度,聚力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 (3)从要素支撑角度,充分彰显自然资源的资源、资产、资本与生态多元属性,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资源安全保障、产权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是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基本功能定位。[结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三大目标上,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推进自然资源(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修复、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建立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差别化高效化资源分类管理模式是乡村振兴与自然资源管理协同创新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4.
2021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22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总结 2021 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 2022 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重点关注百年土地制度变迁、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宅基地“三权分置”、农地产权制度改革、耕地资源保护、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应与低碳转型等科学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土地产权市场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权利平等、农田保护与粮食安全、土地信息提取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的跨学科拓展等问题。研究结论:围绕土地资源服务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维护生态安全、落实“双碳”目标等战略需求,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市场体系建设与制度变革、耕地资源用途管制与保护转型、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与修复治理、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与低碳利用等相关研究问题及选题方向。  相似文献   

15.
论生物遗传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泽真 《林业经济问题》2007,27(4):307-309,314
生物遗传资源是生物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性物资。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和惠益分享与知识产权法律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世界各国采用的遗传资源知识产权保护类型,主要有专利保护、植物育种者权利保护和农民权保护。中国宜采用组合保护的方式,确认遗传资源为国家所有,确立遗传资源权制度、植物品种权利制度以及专利制度,以加强遗传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限制地索取国土资源,对国土资源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这是国土环境代价形成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经济体制、管理体制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政策等制度因素造成的。文章分析了经济发展中国土资源环境代价形成的制度原因,提出国土资源环境管理应向公共管理转变,建立健全正式制度和有力的实施机制。  相似文献   

17.
In seeking to achieve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public policy has often centred on guaranteeing land titles to local peoples. However, such approaches have brought unintended outcomes, replacing small-scale economies and natural areas by intensive exploitation of resources with no clear improvement in local people’s wellbeing. To understand this, we go beyond a general political ecology framing to consider relations between sustainability and land tenure, focusing on the intersection of economics, ecology and anthropology to understand how land tenure, property and use play out on the ground. We draw together different concepts including bundle of rights, de facto and de jure resource use, property regimes, density-dependence and non-equilibrium theory.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three-discipline view is illustrated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Pantanal wetland, Brazil, where conservationists, the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population contest ownership of the Paraguay River floodplain. Government sought to address conflicts around tenure and access through a narrow view of property, which failed to encompass the overlapping layers of land tenure, property and use on the ground and only served to create further legal battles. This article concludes that a more complex view combining the three perspectives is needed in the case of the Pantanal, and in other cases of contested property rights, in order to resolve conflicting claims and foster sustainability. We dissect both the power plays involved between different groups competing for control of a valuable resource, and the legal frameworks which can and should provid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system. The more nuanced grasp that emerges of local systems of tenure and access, of how these diverge from western property concepts, and of their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avour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cal realities, allowing for better management policy and consequently contributing more effectively toward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8.
自然资源的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出发,分析我国在自然资源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阐述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止对自然资源的浪费,以保证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关系协调,对我国具有十分得要的现实意义,提出自然资源利用的几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9.
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的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加重、生态遭受破坏等问题日益严峻,由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珠江地区的发展,构建珠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对资源环境保护和国土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详细分析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现状,根据资源和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并遵循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相和谐,地域分异规律和生态经济理论。[结果]共构建9个水资源承载力指标,8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13个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标,6个水环境承载力指标,从人口经济,工业,农业和城市角度构建了11个土壤环境承载力指标,并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状况进行了分析。[结论]虽然近些年,国家加大了对珠江流域资源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三废"排放严重污染了周围的自然环境,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威胁。珠江流域水资源开发率也在逐年降低,合理开发水资源也是目前需要攻克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