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楼洁洁 《技术经济》2003,22(10):16-17
一、引  言从 1996年至今 ,我国已经连续八次调低利率 ,按照常规理论讲 ,连续大幅度降息会迅速刺激投资和消费需求的增长 ,从而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但这一措施没有达到人们期盼的效果 ,总的来说 ,投资和消费需求仍然不足。于是许多人提出了我国是否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的疑问。所谓“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已降至无可再降的低点时 ,货币需求变为无限大。换言之 ,无人再愿意持有公债或债券 ,每个人都只愿持有货币。用凯恩斯的话来说 ,即“流动性偏好”变成绝对的。但是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概念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在现代金融制度下 ,…  相似文献   

2.
徐炜  陈东 《资本市场》2008,(11):18-21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纷纷降息以救市,中国更是打出"降率免税"组合拳。我们不得不问,降息的作用究竟有多大?中国是否还会进一步降息?  相似文献   

3.
陈丰 《经济论坛》2009,(21):15-17
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试图跳出流动性陷阱,由于流动性陷阱的条件已经改变,但如今的货币政策还是无法完全摆脱流动性陷阱,而中国由于其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特殊性导致其有效地规避了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4.
杨茜 《经济师》2012,7(3):45-47
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积极采取货币政策来挽救深受打击的美国金融市场。但由于"流动性陷阱"的出现,传统性货币政策效果受到影响,美联储开始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创新,采取了一系列非传统性货币政策。文章从"流动性陷阱"理论出发,对次贷危机后美国货币政策演变的原因、内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已逼近甚至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本文介绍流动性过剩的判定和我国存在的流动性过剩,进而分析当前我国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  相似文献   

6.
曾奕  艾小波 《经济师》2006,(2):21-22
流动性陷阱问题是目前经济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文章从不同经济学家的观点出发,讨论了不同学者对流动性陷阱的不同见解,比较相互之间的异同。最后,结合我国的实际,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运行状态,对流动性陷阱在我国是否存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蒲艳萍 《经济师》2003,(4):50-50,52
自 1 996年以来 ,我国已经 8次下调银行存贷利率 ,但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不明显。国内学者纷纷运用流动性陷阱理论加以解释。文章运用一国经济陷入流动性陷阱所表现出的特征 ,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进行了实证分析 ,分析的结果表明 :中国经济虽然出现通货紧缩 ,但并未陷入流动性陷阱 ,以利率下调为特征的货币政策依然可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货币增速剪刀差与资产价格相互作用机制的角度,对我国经济整体出现资金"脱实务虚"、"虚绑架实"现象的原因及由此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经济"脱虚入实"的途径和有效措施.结果表明,货币增速剪刀差与资产价格的相互作用存在区制性特征,在货币政策宽松而经济下行的区制内两者之间的作用增强.虽然当前中国未达到出现流动性陷阱的零利率条件,但是资产价格与货币增速剪刀差之间的作用明显加剧,而货币增速剪刀差又与GDP 增速呈逆向变动关系,表明存在低利率下货币政策空间收窄、有效性降低的风险,流动性陷阱风险仍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美联储的频频降息,美国经济的持续萎靡,我国CPI的继续攀升等等这些都给从紧的货币政策蒙上阴影.另外,根据"三元悖论",一国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以及资本的可流动性之间只能选择其中的两者,  相似文献   

10.
我们在分析人力资本积累动态演化时,放松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假定,同时采用世代交叠模型,可以得出的具体含义有:基本生活开支增加或流动性约束加强会导致人力资本发展陷阱临界值变大;教育系统效率改进则使发展陷阱临界值下降且稳态均衡值上升;人力资本替代弹性越大越有利于经济走出发展陷阱;产业技术密集度上升会使稳态均衡值上升,但同时会导致发展陷阱临界值变大。  相似文献   

11.
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在实践中缺乏证据支持,造成凯恩斯流动性陷阱失灵的原因主要是市场利率的刚性,并没有降低到足够低点。另外,货币需求动机除受到投机动机影响之外,还受到业务动机和谨慎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利率政策调控效果的实证检验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立中 《现代财经》2004,24(2):10-13
我国连续降低利率的政策对分流储蓄、刺激需求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由于我国居民收入增长预期不稳定,支出预期较大,可供选择的金融资产比较单一,消费升级遇到障碍,存在偏高的储蓄倾向;贷款主要流向国有企业,银行对国有企业的约束软化,国企负债倾向高企,但银行内部制约加强,贷款责任加大,二者平衡的结果决定了贷款规模。降息刺激投资的作用难以发挥,其作用机制与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完全不同。建议加大存贷利差,创新金融产品,改善信用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主张放松调控的论者或许联想起美国"9·11"之后,美联储果断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这主要是考虑到恐怖事件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反观我国,应该说,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地震没有动摇社会信心,更没有出现悲观情绪笼罩下的流动性萎缩。现在我们还无法估算地震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但与直接经济损失相比,灾难对经济运行影响更为深远的是对信心的打击。主张放松调控的论者或许联想起美国"9·11"之后,美联储果断大幅降息,以刺激经济。这主要是考虑到恐怖事件对人们信心的打击。反观我国,应该说,地震并没有造成类似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14.
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时期,鉴于传统货币政策面临"流动性陷阱"的无效性,美联储实施了非常时期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文章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和预期效应出发,结合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系统深入分析了它的运行效果。  相似文献   

15.
消费信贷、信用约束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近几年来,消费问题成为宏观经济问题研究的重点。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8次降息,但居民消费仍然疲软。对于这一现象,万广华等(2001)提出中国的居民消费主要受流动性约束,降息不能刺激消费。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落后,使得中国居民受到信用约束,与银行的关系只是简单地表现为金融的单向服务的不对称状态。中国居民的储蓄率居高不下,被称为金融抑制型强制储蓄。在这样的背景下消费信贷作为一种解决流动性约束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预算赤字、铸币税和货币扩张通货膨胀税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自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对日本通货收缩的经济提出“流动性陷阱”的诊断和创造“铸币税”和“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建议以来,国内外经济学界对此进行了较热烈的讨论。本文撇开通货收缩和流动性陷阱问题,主要讨论铸币税问题。在现代宏观经济学和货币经济学中,铸币税问题...  相似文献   

17.
孔小伟 《产经评论》2012,(3):142-150
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经营风险性特征明显,需要提升二级市场流动性以稀释风险。本文考察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的现象,结合高频分笔数据来研究公司股价被"拆低"以后,这类公司股票是否在流动性方面有所变化?结果发现,高新技术产业公司股价"拆低"使得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得到显著提升;而那些未发生股价"拆低"的配对样本在事件前后,流动性未发生明显差异。最后,通过回归发现流动性增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一些短期指标所解释,但是显著的截距项说明分拆依然会带来流动性的明显提升。流动性提升将扩大高新技术产业上市公司的投资者基础,提升其企业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8.
陈希琳 《经济》2012,(7):82-83
降准、降息等一列政策陆续出台,国家加大了宽松的力度和手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欧债危机、渐趋缓和的美国经济,身处世界经济纽带中的中国经济能否实现稳增长目标?带着一系列疑问,《经济》记者专访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副所长、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宗良博士,他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分析揭开了政策表象之下的含义. 非对称降息缩小利差 《经济》:6月8日,央行公布调整存款和贷款利率,对称降息0.25个百分点,这次降息较以往有什么样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自从通货紧缩发生以来,我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上就有着一种倾向: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是配合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思路是以凯恩斯的政策理论为依据的,其基本点是,通货紧缩时期,受流动性陷阱的影响,货币政策无效。通货紧缩导致流动性陷阱是人们判断货币政策无效的主要依据。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也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理论。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究竟是有效还是无效,是我们选择货币政策之前必须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  相似文献   

20.
2011年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标志着正式进入"上中等收入"行列。本文通过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南亚等国家进行比较,归纳出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的共同特征以及经济发展类型。借鉴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将面临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四个可能,并针对这些因素提出了中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可以采纳的措施。如:建设有效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制度改革,做到藏富于民;健全金融监管制度,发挥金融市场的核心作用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