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不同类型创新发展战略下,结合行业技术特征与规模特征,构建面板门槛模型,探索行业规模影响下中国技术异质性制造业的技术进步路径选择。研究发现:自主创新、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模仿创新对技术异质性制造业技术进步均存在基于行业规模的面板门槛效应。对于低技术制造业,在自主创新、国内技术购买和模仿创新模式下,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呈现出关于行业规模的非线性“U”型曲线特征,而国外技术引进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始终为负,但当行业规模跨越门槛值时,其负影响大幅度减弱。对于中、高技术制造业,自主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呈现出关于行业规模的非线性“U”型曲线特征。国外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和模仿创新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始终为负,但当行业规模扩大并跨越不同门槛值时,其负影响大幅度减弱,甚至不再显著。为此,本文建议不同类型制造业应该兼具“技术”和“规模”双重内涵适时调整创新战略,这对创新驱动转型升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
转型时期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双轨制特征,造成技术引进的成效不理想,国内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政府政策的有效性不够等。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深化技术引进工作,扩大技术引进成效,以及深化体制改革,建立适宜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等,是优化中国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3.
发展中国家经济实现赶超式发展的途径主要是依靠技术。除了贸易和引进外资以外,发展中国家还可以借助对外直接投资(OFDI),到技术要素密集度高的发达国家去投资,主动获取技术溢出,通过技术的国际传导机制带动母国的技术进步。本文从国内外两个角度概述了近期有关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的文献,梳理了分析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不同理论基础以及OFDI与母国技术进步效应的国际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以及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长三角与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技术引进来源地的不同可能是其技术结构差异的重要原因。将技术结构分为技术等级(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类型(技术进步偏向)两个维度,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技术结构;将技术引进来源地区分为港澳台地区和其他地区(发达国家),分析不同来源地的技术溢出(进口技术溢出和FDI技术溢出)对长三角和珠三角技术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以20世纪90年代为分界点,珠三角的技术等级从高于长三角转为低于长三角;长三角的技术类型为资本偏向型,而珠三角的技术类型为劳动偏向型;来源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溢出促进了长三角技术等级的提升,并使其技术类型朝资本偏向型方向发展;来源于港澳台地区的技术溢出抑制了珠三角技术等级的提升,且使其技术类型朝劳动偏向型方向发展。不同来源地的技术引进对地区技术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各地区应根据自生的产业发展需求和要素禀赋结构选择适配的引进技术,并增强自主研发能力,以促进地区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国际技术贸易管理法律制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日益扩大,加强对技术贸易的管理是各国外贸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发展中国家侧重于对技术进口的管理,发达国家侧重于对技术出口的管理。作为技术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的技术贸易管理体制最具影响力。我国的对外技术贸易管理制度目前仍存在着观念陈旧、立法滞后等问题,尽快完善技术贸易立法是科技兴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东道国对跨国公司国际技术转移的政策选择及其效果剖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欠发达国家(LDCs)只有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才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赶超发达国家。跨国公司(TNCs)国际技术转移是一把双刀利剑,因此引进技术的东道国应根据本国的特点、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技术基础、国际地位等条件确定有关引进跨国公司先进技术的政策。国际著名跨国公司问题专家J.H.邓宁认为东道国有20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各种政策适用于不同的东道国或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东道国经济水平,因而春效果亦不尽相同。我们引进先进水平,只有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基础、企业制度状况、企业创新水平和发展的需要,才会取得最佳绩效。因此,我们的技术引进政策应在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并吸取其失败的教训的前提下来制定,才会产生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7.
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是技术经纪人发挥作用的有效载体,它有利于解决技术经纪人信息收集难和手中成果少的问题;提高了技术经纪人实现交易的可行性;有效地保证了技术经纪人的利益;提供了锤炼技术经纪人业务素质的平台.在建设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下,河北省需要研究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模式并找准构建符合河北特色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的着力点,为技术经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陈欢 《现代经济》2007,6(5):33-37
目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出口为导向的对外贸易战略。在新的贸易形势下,这种战略的弊端日益显现,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贸易强国的建立,迫使我国需要对这种战略做出调整。纵观发达国家,其实行的多是文化导向型和技术密集型对外贸易战略,代表了各国未来贸易战略的发展趋势。但结合到我国国情,在文化和信息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尚不具备实施此战略的条件。因此,我们需要一个阶段来对我国的贸易战略进行调整。在这一阶段实行的贸易战略我们称之为以文化技术为导向的过渡性对外贸易战略。  相似文献   

9.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中国技术进步的促进效应近年来受到颇多怀疑和争议.对中国利用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实证量化研究,证明"以市场换技术"的FDI战略并未收到成效.加大投入培育企业研发能力,充分利用外资企业的内部技术转移"溢出效应"来提升国内企业竞争力,是实现我国企业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开放经济条件下,通过国际贸易、FDI等渠道带来的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国家实现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文章分别从贸易量、贸易结构、贸易条件等方面讨论了国际技术扩散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分析表明,国际技术扩散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外贸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SV TVP VAR模型从贸易开放、技术引进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三个方面研究开放与中国经济波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结果显示,三个因素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都具有明显的时变特征,具体而言:在贸易开放度较低时,贸易开放能够降低经济波动,但在贸易开放度较高的时期,贸易开放反而加剧了经济波动;在技术引进的前期,技术引进能够有效平抑经济波动,但到了后期,技术引进降低经济波动的作用开始减弱,甚至有可能成为波动的冲击来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在大多数时期都会加剧经济波动,是经济波动的主要来源之一。另外,研究还发现在国际金融危机时期这三个因素都成为了中国经济波动的冲击来源。  相似文献   

12.
2003年以来,国际上掀起了人民币升值风波。这场由日本挑起、美国担当主力的人民币汇率之争,从现象来看,是西方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一场贸易利益之争;从本质上来看,是中国经济崛起所必然引起的国际经济利益冲突和摩擦,中国政府需要全面考虑汇率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同时,应综合平衡国内经济的发展与我国港澳台地区乃至东南亚经济的区域发展,使其不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和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31个工业行业面板数据,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自主创新、境外技术引进与境内技术引进3条技术进步路径入手,研究了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结果显示:在综合效应和直接效应方面,环境规制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间接传导机制方面,环境规制通过自主创新以及境外技术引进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无法通过境内技术引进作用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为此,进一步构建调节效应模型,探讨了如何实现境内技术引进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技术吸收与技术改造在境内技术引进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发挥了显著的调节作用;随着技术吸收与技术改造投入的增加,境内技术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趋于显著,境内技术引进在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间的中介作用逐渐显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基于亚太各国间的双边服务贸易数据,使用SNA方法,实证分析国际服务贸易格局的网络特征及决定因素。研究发现,亚太地区服务贸易联系紧密,网络结构形态健全。经济发达国家处于网络中心,易成为中心行动者,发挥"中介"与"桥梁"作用;经济欠发达国家位于边缘,易受他国"控制"。地理、经济距离因素在多数行业贸易网络中显著,制度距离因素在服务交换中更依赖"人"的贸易网络中显著,技术距离因素在新兴服务贸易网络中显著性较强。  相似文献   

15.
西部开发的政策援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的短缺是西部资本、技术、企业家形成的制约,也是东部要素“西进”的瓶颈。西部开发需要充足的制度供给,更需要充分的制度创新权力。单纯依赖市场机制不能在预定期限内实现经济增长的“区域梯度推进”,政策援助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要素。政策援助应突破以往直接投资的单一渠道,从制度供给、体制变革、政府建设、金融创新等出发,为私人资本的进入扫除障碍,从根本上解决西部经济进步的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发展经济学对技术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和认识,是造成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发展政策失误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本文根据已经形成的国际技术经济关系,提出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必须经历三种模式,即单纯引进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自主创新模式,并认为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模式的演化升级,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  相似文献   

17.
韩国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摆脱国内劳动成本上升的困境,适应WTO体制下国际竞争环境的新变化,特别是适应加入经合组织后国际经营条件的变化,韩国企业加速了以技术进步代替传统的低劳动成本为特征的竞争战略的调整步伐。这种调整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看,随着90年代WTO体制的形成,国内市场开放,国际贸易及投资自由化,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发达国家推行技术保护主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新的国际竞争秩序限制政府支援企业技术研发。这种新的国际竞争环境,对过去主要依靠技术引进和低廉劳动力成本参与国际竞争的韩国企业,形成了巨大的技术革新压力。从国内背景来看,  相似文献   

18.
以Baldwin (2015)对贸易的划分方式为基础,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深化,构建适宜研究需要的全贸易分解方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动态面板模型考察了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最终消费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和代加工类中间品进口贸易对中国技术进步存在明显的正向作用,中间品出口贸易和非代加工类中间品进口贸易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阻碍效应。这不仅说明贸易结构调整的正向溢出效应正逐步显现,同时也说明参与全球化生产活动对中国技术进步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需对不同类型贸易间的差异给予必要关注。  相似文献   

19.
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必然要促进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又对扩大就业有负面影响。要处理好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与就业之间的关系,还需国家从宏观上调整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影响我国技术进步的四个因素:国内研发、FDI、OFDI、技术引进,选取1987~2009年间的数据,运用国际研发溢出回归分析法检验了四个因素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国内研发投入对我国技术进步贡献最大,其次是吸引外资,然后是技术引进,对外直接投资最小,虽然对外直接投资对技术的提升力度较小,但效果是显著的,据此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