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徐晓蒙 《经济师》2008,(4):270-271
文章首先讨论了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的理论有渐进论和跳跃论。渐近论认为企业从国内经营到国外经营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量变到质变的长期演变过程;而跳跃论认为国际化经营呈现跳跃式发展,可以跨越其中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对温州鞋业、打火机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介绍,然后确定它们的国际化模式:温州鞋业为渐进式的国际化方式。温州打火机为跳跃式国际化方式。  相似文献   

2.
新创企业国际化的发展态势迅猛,传统渐进式国际化理论很难对其进行解释。本文提出新创企业国际化突破了逐步积累国际化资源和能力的模式,以创新的方法快速获取海外资源和市场,最终实现国际化经营目标。创新企业国际化的驱动因素包括企业战略选择、企业社会化网络及组织学习过程。根据国际化目标的不同,创新企业国际化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类:市场获取型、资源获取型和竞争优势获取型。  相似文献   

3.
林俐 《经济管理》2004,(11):83-85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之路一般有两种走法:一是渐进式,二是跳跃式,因企而异,都有两面性。温州的打火机、眼镜等走的是后一条路径。  相似文献   

4.
关于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 ,目前比较流行的是“渐进论” ,而“跳跃论”正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与重视 ,本文首先提出国际化经营跳跃式发展模式 ,并以温州市打火机产业为例对该发展模式进行实证分析 ,最后进一步剖析了跳跃式发展模式的五大基本特征 ,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国际化经营发展模式作出理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特征、企业家网络与中小企业国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扬  张骁 《经济管理》2006,(23):65-69
中小企业国际化难以用传统的企业国际化理论进行充分解释。本文从企业家特征和企业家网络角度.回顾了中小企业国际化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了企业家特征、企业家网络与中小企业国际化之间的联系.指出了企业家特征、企业家网络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按照传统的北欧学派企业国际化理论以及邓宁的折中理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是企业规模由小及大、心理距离和地理距离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阶段式过程.但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市场范围扩大化,地理距离弱化.我们应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入手,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中小企业应采用跳跃式的国际化进程模式,加快参与国际竞争步伐,尽快形成我国中小企业跳跃式的国际化进程模式.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国际化理论难以解释处在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现象。探讨了创新文化的两个维度——企业家导向和市场导向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作用和不同影响效果,认为企业家导向促进了国际化的发展,而市场导向对国际化的影响呈倒U型。  相似文献   

8.
顾德良 《生产力研究》2001,(4):57-58,65
最富生命力的理论必然是对现实最有解释力和预见力的理论。俄罗斯和东欧诸国持续数年的经济衰退与中国保持了近二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引发人们开始从不同角度出发对改革的方式、路径、绩效等进行新的理论探讨 ,学者们从两种改革方式和绩效的比较中提出了许多新的理论用以解释其差异。本文通过分析“激进式”与“渐进式”改革方式的效果 ,在分析“政治斗争说”和投票秩序说的基础上 ,提出决定改革路径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是各国经济的初始条件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早期的国际化理论认为企业规模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关键因素,并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过程是顺序的、渐进的。但是小企业的国际化参与,以及瞬间国际化、国际化新投机企业和天生全球化企业等新现象的出现使得传统的国际化理论的现实解释力极大地被削弱。最新的一些研究发现,将企业家理论引入到对小企业国际化过程的研究中持能够比较好地对小企业国际化现象作出解释,因此,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借鉴其他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展出一个新的小企业国际化过程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10.
吴义爽  吴义刚 《技术经济》2006,25(12):62-67
作为解释企业边界问题的主流分析工具,资产专用性理论不能对当前企业实践以厦经验研究的结论提供合理解释,因此需要重新审视。本文从机会主义假设、生产、资产专用性、交易成本性质、不确定性、交易分析单位六个方面详细论述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并从不同角度对通用——费舍公司并购案例进行了重新分析和解释,试图为审视企业边界问题增加一些“着眼点”。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企业通过出口和内向型FDI等方式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之中,但外向型FDI这一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方式,却在总量、国家和地区分布以及行业特征上表现出新的特点.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不能解释中国外向型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缺乏所有权优势和直接进入战略资产寻找型阶段等现象.企业的技术能力观点对中国企业国际化问题给出了较好的解释,以创新的角度理解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加大企业技术能力的培育,是应对当前全球金融危机挑战的关键攀措,也是我国企业变全球金融危机为进一步国际化机遇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在交易成本理论形成体系后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侧重于战略分析的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BV)蓬勃发展,从管理学的角度解释了企业核心资源产生竞争优势,从而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主流。本文认为,企业的资源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都是在一定背景下针对企业组织的分析框架,两种理论融合才能更好地解释企业的种种现象。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投资学的角度对“中策现象”与“德隆模式”进行了新的解释。认为购并活动只有符合投资学的一般规律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而这种投资学理论的运用将成为未来我国购并市场发展的主导动力。  相似文献   

14.
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方面,西方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传统的理论有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切合比较优势理论、贸易投资相互关系理论等;在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动因理论研究方面有小规模技术理论、技术地方化理论、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投资发展周期理论等;近期有学者从企业内部研究企业国际化动机的,也有从企业国际化的影响方面研究企业国际化动机的。最近的研究更多地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揭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动机是为了在高度竞争与合作的全球经济环境下,寻求企业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R&D国际化迅速增长且发展中国家对其增长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国际投资理论对R&D投资的区位悖论这一现象从所有权优势、生命周期、产业组织以及研发的集中与分散、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辅助资产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从R&D国际化的供需双方来看,其推动力量棗研发人员匮乏、研发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加大和拉动力量棗市场潜力巨大、研发人员丰富、国际性生产基地广阔,以及政府的促进和技术发展的扶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R&D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6.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中国企业面临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双重任务,内外向国际化已经成为企业国际化主要形式。本文首先总结及提出了基于知识的企业内外向国际化理论,接着,以万向集团的国际化为例,对上述理论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结论和建议。本文从国际化终极目标的角度进行分析,以知识的获取为线索,是本文理论的一个特点,并以具体的案例为证,希望对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章进 《经济师》2006,(5):37-38
从知识基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企业国际化过程中,国际化知识的外部获取和网络获取途径。并提出一个综合的国际化知识外部获取模型,继而从企业角度,网络角度和区域产业角度分析了企业应该注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两种改革成本与两种改革方式   总被引:88,自引:6,他引:88  
<正> 体制变革的方式问题,是当前制度经济分析和“过渡经济学”的一个焦点问题,吸引着世界上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兴趣。两种基本的改革方式,即“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和“渐进式改革”,究竟孰优孰劣?不同的国家为什么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如何解释不同的改革方式所面临的特殊问题?无疑,这些都是摆在经济学家面前的重要理论任务。改革方式的问题,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各种分析所得出的结论,可能相互支持,也可能相互  相似文献   

19.
以往国际化理论致力于探究企业进行国际化的动因并将企业国际化看成是一种主动行为。然而,忽视制度背景的国际化理论显然对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国际化现象解释乏力。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共生性依赖与国际化的关系模型,并运用第九次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小型民营企业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越强,则越倾向于选择国际化战略以降低这种依赖程度;当所在区域市场化程度较高时,企业有机会选择其他适应性战略来降低对外界的依赖程度,其国际化迫切性反而减弱;随着企业创新技术能力水平的提升,企业更有能力降低对商业生态系统的依赖程度,也更有动力进行国际化。文章呈现了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国际化路径,针对现有理论提出了有力的竞争性分析框架—"被迫国际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R&D国际化迅速增长且发展中国家对其增长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国际投资理论对R&D投资的区位悖论这一现象从所有权优势、生命周期、产业组织以及研发的集中与分散、技术开发与技术增长、辅助资产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从R&D国际化的供需双方来看,其推动力量——研发人员匮乏、研发成本上升、竞争压力加大和拉动力量——市场潜力巨大、研发人员丰富、国际性生产基地广阔,以及政府的促进和技术发展的扶持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R&D国际化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