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制度创新统筹推进灾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5·12地震使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社会环境产生突变,城乡二元矛盾更为凸显。为了尽快重建家园,恢复与提升灾区发展能力,灾后重建要利用大量外部生产要素注入、内部生产要素重新配置与利益关系调整的契机,将灾后重建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结合起来,用城乡统筹的思路与办法,以制度创新为路径来推进灾后重建,确保灾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2.
玉树地震造成的巨大破坏和损失,给玉树灾后重建提出了严峻挑战。但玉树境内丰富的物产资源、独特的区域地位和享有的国家优惠政策等这些条件为建设高原生态旅游城市创造了可能,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原则,正确处理好灾后生产生活恢复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灾区规划重建与搞好生态移民的关系、灾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充分认识旅游给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在科学、和谐的道路上建设和发展玉树高原生态旅游城市。  相似文献   

3.
促进地震灾后企业重建的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特大地震灾害过后,百废待兴,重建家园必将产生新的投资和新的消费需求,这在客观上为企业的重建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动力。汶川地震灾区的灾后重建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其中,灾区企业的恢复与重建将是决定灾区经济彻底恢复的关键所在。灾后企业恢复与重建工作要有科学的规划,同时更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灾后企业重建经验和我国地震灾区实际,对促进企业恢复重建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对此,要通过卓有成效的财税激励政策,使受灾企业尽快恢复生机与活力;要通过新的金融政策制度安排,为受灾企业的恢复与重建提供支持;要通过切实可行的地权制度设计,为受灾企业的恢复与重建开辟用地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4.
《资本市场》2008,(6):27-29
灾后恢复生产基本上能够弥补灾时的停滞,而灾后重建往往使灾区经济获得新的增长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优先安排灾区企业IPO申请和灾区上市公司再融资"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中被予以明确。这份6月30日正式发布的《意见》要求,发挥资本、保险市场功能,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支持受灾地区企业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意见》提出了灾后重建的财政支出、税收、金融、产业扶持等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对灾区的房屋造成了极大破坏,灾后住房重建工程量巨大。灾后住房重建中受灾民众的原住房土地权属与灾后重建住房的土地权属问题受到极大关注。以重灾区都江堰市为例,结合灾后住房重建土地权属问题的现状,通过分析灾后重建中的土地权属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灾后尽快明确并恢复权属、结合土地权属问题来制定灾后重建规划、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三个方面的措施来解决灾后重建中的土地权属问题。  相似文献   

7.
“5&#183;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为大力支持地震灾区抗震救灾,恢复生产,促使灾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和各项建设尽快恢复和超越灾前规模水平,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以及省国土资源厅相继迅速制发了《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令第526号)、《国务院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08]21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川府发[2008] 2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实行保障灾后恢复重建特殊支持政策的通知》  相似文献   

8.
《经济改革》2011,(5):6-7
5月7日至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地震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并于9日下午在都江堰市主持召开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基本实现了“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重建目标,灾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给当地造成了极为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震区灾后重建是面临的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借鉴发达国家灾后重建的经验,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灾后重建具有重要意义。国家发改委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司进行了认真研究,向国务院提出了相关建议: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根据灾区资源禀赋、地理特征、地质条件、气象气候、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环境等,借鉴发达国家灾后重建经验,建设体现生态文明的新城镇、新农村。  相似文献   

10.
融合了生态智慧的震后区域复兴对于实现“自然-社 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3·11”东日本大 地震后,日本政府为应对地震及海啸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造 成的破坏,整合优化原有的多个自然公园以成立“三陆复兴国 立公园”作为推动区域复兴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基于生态智慧 的灾后重建新途径。梳理以三陆复兴国立公园为核心的日本 东北地区区域复兴再生理念、具体措施及建设支撑体系等内 容,总结依托于自然保护地建设的灾后重建和区域复兴策略 与经验,即在进行基础设施恢复和防灾减灾建设的同时,开 展自然保护与修复及相关产业复兴,并推进文化教育。立足 于这一可推广的模式,从生态智慧的自然观、资源观、文化 观、生命观,以及规划管理经验等方面提出完善中国灾后重 建框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区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区际经济关系是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经济利益现象趋于强化,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促成了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重组.但由于特定的体制改革背景,现阶段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发育深受一些政府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控今后我国的区际经济关系,也必须从改革或完善这些政府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2011年日本大地震对日本和亚洲区经济体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后果,并着重探讨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启示。本文的研究表明,本次灾难会加剧日本政府的债务负担,加速日本制造产业向外转移,削弱日本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经济的核心地位。中国应当适时推动人民币资本向日本和东南亚国家输出,遏制灾难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在援助日本的同时,解决国内流动性过剩的问题,加速人民币区域化和国际化进程,达成合理的区域合作与多边共赢;并提供优厚条件吸引日本中高端制造业向中国进行产业转移,促进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13.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冬平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5,25(2):169-172
随着珠三角以城市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的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战略应运而生。建设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可以提升区域经济国际竞争力,促进区域内资源有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泛珠三角构建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于:①弱化行政区划概念,强化经济圈概念;②以制度整合为突破口,扫清体制障碍。发展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对策是组织创新、机制整合和框架重构。  相似文献   

14.
Agricultural water allocation system based on priority rights has caused regional conJtiets and downstream ecological degradation.It is the urgent need to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the initial water rights and establish benefits compensation mechanism to resolve such problems.This paper takes the Shivang River basin as an example to calculate the opportunity cost of 0.97×108m3 of agricultural water encroached by the middle reach based on initial water right allocation system under which water is allocat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atio between agricultural population of two different regions concerning the downstream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needs with Bio-economic model (BEM).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total economic loss of Minqin County for ecological econstruction amounts to 2.57×108 yuan,of which 1.68×108 yuan is ecological compensation,representing the economic loss Minqin suffered for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 which should burden beneficial groups of eeological reconstruction and 0.89×108 yuan is the economic loss Minqin suffered due to Liangzhou's encroachment behavior which should be compensated by Liangzhou.  相似文献   

15.
新农村建设与经济发展模式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推动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进一步加快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和全面提高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综合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在促进和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构造与产业配置结构以及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有效转变与重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从资源集成、价值导向和生态考量3个维度进行了进一步分析,提出了以资源节约为导向的区域创新系统重构模型;并从形成资源节约的区域创新文化、合理引导区域创新资源的流向、将生态标准嵌入区域创新政策、鼓励联盟合作式协同创新模式、打造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5个方面探讨了推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Geopolitics》2013,18(2):69-98
The development of a discursive formation since 1994 known as the 'African Renaissance' is linked to a new politico-territorial arrangement (African Union) and a continent-wide reconstruction plan (the New Partnership for African Development). A neo-realist analysis is used to explain the contingent relations between agency and discourse in constructing this alternative geopolitical space. This explanation leads to a practical consideration of the role of global actors in constructing a spatially integrated African Union. All documents pertaining to African Union and its reconstruction plan describe its achievement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six or seven regional economic communities. This is explained as a mammoth geopolitical task that requires both global and local partnerships and a comprehensive spatial strategy that appropriately addresses three scales of integration.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区域经济战略转变和新规划实施,中国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经济活动在区域空间上的集聚与扩散趋势,以及这种趋势对区域经济增长和发展差距变动的影响。笔者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新规划的实施打破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平衡的空间格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相对均衡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研究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沈山  安宇  戴先杰 《经济地理》2005,25(3):302-306
从经济区划、区域差异、发展模式、产业结构、战略组织、外商投资、区域文化等10个方面对1980年代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瞻望21世纪前期区域经济发展与研究的前沿:国际制造业基地建设、经济一体化研究、统筹区域发展与区域性机构建设、新产业区、区域空间秩序、区域环境创新、区域经济新格局、江苏与中西部经济的联动发展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在近年来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与世界各地的区域经济合作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滞后将影响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因此,首先分析了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合作的基本态势以及中国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方面存在的差距,然后从基础研究、地理策略和层次策略等三个视角探讨了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