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审计应有的职业谨慎是指有理性的审计人员在为客户提供服务时,应秉承细心、慎重的态度去实施合理的审核检查,并作出不偏不倚结论时所应具有的职业观念。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是否保持合理的职业谨慎是界定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标准。即如果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保持合理的谨慎,通常被认为没有过失,无需对有关方承担过失责任;如果审计人员执业过程中未能保持合理谨慎,则被认为具有过  相似文献   

2.
王彦平 《时代经贸》2007,5(4X):34-35
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整个审计就是一个连续判断的过程。本文试从审计实务中有关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及审计报告类型方面简要论述了CPA职业判断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全过程,整个审计就是一个连续判断的过程.本文试从审计实务中有关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及审计报告类型方面简要论述了CPA职业判断的应用,为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管亚梅 《现代财经》2005,25(10):50-53,73
在审计实务当中需要审计人员在审计各阶段、各环节作出审计判断。审计判断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审计结论的正确性和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正确决策。而审计判断偏误的存在是导致审计判断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研究审计判断偏误的形成机制及其防治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5.
周熠华 《经济师》2012,7(3):195-196
审计职业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职业判断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计工作的成败。文章探讨了审计判断的含义,以审计职业判断与会计职业判断的区别为切入点,分析审计师判断能力提高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审计工作具有较强的专业特征,所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审计专业判断环节的开设主要是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者在处理复杂以及未知因素较多的审计内容时能做到合理分析、有效评价以及准确决策的情况.由此不难看出,审计专业判断环节始终贯穿于整个审计工作当中,只要充分发挥审计专业判断的作用,笔者相信一定能有效提升审计效率并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满足国家政府部门的相关要求.本篇论文将对审计的专业判断以及影响因素展开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7.
论审计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盛纹 《当代财经》2004,(12):118-121
认知偏差,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心理现象存在,任何人都存在认知偏差和认知错觉。承认存在审计人员的审计认知偏差,并不表明他们的工作总是存在审计错误。了解这种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差,却能使他们更好地去思考问题、作好决策。另一方面,也可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审计学科的特点与本质。因此,研究审计认知偏差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胡宝珍 《经贸实践》2004,(10):36-37
无形资产作为资产构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影响与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各经济发达国家均对无形资产加强了规范化管理,在会计与审计领域制定了较系统的法律与准则,以使无形资产的交易行为达到规范化要求。其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制定的有关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可为我国会计与审计界提供有益的参考。由于我国尚未出台针对无形资产的具体准则,审计实施中当涉及对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判断时势必发生困难。为此本文仅就无形资产的审计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赵奂 《现代财经》2000,20(6):41-42,49
面对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信息产业的兴起,作为经济资源之一的无形资产的作用将比有形资产更加引入注目。由于该项资产的特殊性以及国际上对这一资产的认识尚未统一,这种给市场判断带来了困难,本文仅从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两方面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0.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领域中的一个永恒课题。只要存在会计行为,就会伴生着职业判断行为的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企业管理当局及会计人员操纵会计政策选择、滥用会计职业判断的行为已经到了难以容忍的地步。本文试图从会计职业判断及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的含义入手,论述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的实质、确定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的基本原则,从而找出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行为合理化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11.
董凤莉  刘晔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118-123,128
行为审计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审计判断研究的主流,有两大特点值得关注:第一,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第二,越来越多的引入行为学、心理学理论研究审计判断决策问题。本文引入心理学中的框架效应理论,以库存内部控制体系为实验任务,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判断决策中的框架效应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判断决策时会受到框架效应的影响。研究成果丰富了我国审计的研究方法,为审计判断决策中框架效应的检验提供中国环境和审计专业背景下的实验数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的客观性,以论证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及其本质,并据此阐述了降低审计风险的两大策略。  相似文献   

13.
审计风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计风险是审计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诉讼爆炸”时代,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审计风险对审计工作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审计风险现有定义的讨论,提出了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审计独立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温国山 《生产力研究》2008,(21):155-159
围绕审计独立性的定义、损害因素、保证因素以及衡量尺度诸方面,理论界和实务界业已做出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然而,迄今为止,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依然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文章在对国内外关于审计独立性的研究文献加以回顾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研究并归纳了审计独立性的上述内容,使得现象与本质的混淆得以厘清,并有助于该主题的后续研究。  相似文献   

15.
There is an ever growing tendency of outsourcing of internal auditing since the appearing of it in 1970s.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tatus quo and form of outsourcing of internal auditing and analyzes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it in western nations in order to offer referen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l auditing in our nation.  相似文献   

16.
谢盛纹 《当代财经》2006,(8):113-117
作为一种保证服务,审计服务提供积极保证的基础是源于其实施具体过程后获得的确信状态。处于何种确信状态,审计人员方可确定被审对象是公允表达的呢?这事实上是一个标准问题,本文认为这一标准就是“排除职业怀疑,”同时,这一标准的实现,还依赖一定的程序和具体规范。  相似文献   

17.
审计模式的演进规律表明,审计工作量与审计师规模的持续反差倒逼审计模式必须适时抓住影响审计质量的最核心因素。据此审计模式经历了账项导向、制度导向、风险导向三个阶段,但这三种审计模式"物本化"的特性在智慧经济时代显现出明显的历史局限性。鉴于此,以人为中心、为根本的人本审计思想应运而生。人本审计以人的行为为导向,建立在"人的品德素养—人的动机—人的行为—行为的结果"这条逻辑路线上。这既是一种确定行为责任的过程,也是对以人为本的审计理念的最好诠释。行为导向人本审计模式将审计风险模型确定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行为动机风险+行为风险)×检查风险",从而从根本上修订了传统审计模式的程序与方法。审计目标也转变为对反映被审计单位人员过去经营状况的财务报告的公允表达发表意见的同时,达到选人、塑人、纠错、防弊、控制风险的目的。据此,人本审计将增信服务功能和增值服务功能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8.
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机关对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及责任,实行组织监督、纪检监督与审计监督有机结合,集财政财务收支、财经法纪、经济效益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本文就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做了深入阐述,进一步探讨了解决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舞弊审计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册会计师是否应该对管理舞弊承担相应的审计责任、应负何等程度的责任等问题一直是审计界争论的问题.河南华为事务所诉讼案使得这一问题在国内成为现实,注册会计师应该就其未尽勤勉尽责负责.就注册会计师的管理舞弊审计责任来说,"排除合理怀疑"是对"勤勉尽责"标准的另一种解说,通过对现有审计模式的改进,形成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新模式可以更好地促使注册会计师履行其管理舞弊审计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独立审计质量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并重点阐述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整体构想和具体内容,以促进我国独立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