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刘毅 《珠江经济》2008,(10):1-1
乍看这题目,有点伪命题的感觉。严格意义上说,劳动力转移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刘易斯的二元结构模式中,以传统方式为基础的农业部门,劳动力数量远远超出其他生产要素,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等于甚至低于零,形成剩余劳动;而以现代化方式进行生产的工业部门的劳动产出大于工资总量,形成剩余产出。因此,农村的剩余劳动对工业部门创造了无限供给。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部门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在提高劳动生产率、转移劳动力和经济增长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转换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能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我国工业发展进入全新发展阶段,结构失衡问题十分常见,进而也制约着我国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因此,促进工业经济增长动力机制转换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劳动力有限供给、人口转变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结构转化视角分析"刘易斯拐点"和人口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的影响.通过对跨国面板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劳动力比率对资本形成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劳动力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是人口红利得以发挥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总抚养比提高不利于资本积累,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中国经验数据分析显示:经济结构转化,劳动力跨部门转移,是中国经济得以长期、高速增长的关键,高投资率是该增长模式的必然结果;"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消失,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使新增劳动力明显减少;如果继续保持较高的资本形成率,资本进一步深化,将使资本边际报酬率快速递减,现有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中国经济将逐步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相似文献   

4.
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在城乡差距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距、城乡居民公共服务差距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距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既然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造成城乡差距的根源.那么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必须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而要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一个重要途径是繁荣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和加强对耕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二元经济结构转换与农业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当前我国经济仍表现出明显的二元性。从国际经验来看,二元经济转换的中心问题是农业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而我国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转移由于诸多障碍的影响其规模还相当有限。因此,如何促进农业部门劳动力大规模地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化的一元经济转换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部地区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的区域,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本文通过分析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境和区域经济特点,提出了通过农村城镇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工返乡创业等途径实现中部地区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模式。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参考文献表明,农村存在的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变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分析了辽宁省二元经济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强化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作用,并提出了应实现城市支持农业的战略转变,发展乡镇企业增加其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加快城镇化进程及优化产业结构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于奎 《北方经济》2005,(5):12-13
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农民收入的快速提高,从根本上讲,依赖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和资源配置的优化.即依赖于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移和土地、技术等资源的集约使用.农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可以使市场机制在农村资源的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则直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9.
马昊  董杨  都沙 《特区经济》2006,(12):247-249
重庆传统部门劳动力数量多和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使得劳动力转移速度变缓,剩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制度工资的提高推迟了转折的拐点出现,最终导致了二元经济结构在劳动力转移中呈现倒“U”型趋势。为此,我们要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快城市工业化的进程,积极推进农村特色产业的有序发展,以期为加快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提供有益指导。  相似文献   

10.
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体制至今对工业化、农业劳动力转移和“三农”影响甚大,其危害在牺牲农民利益,限制农业劳动力转移,固化和扩大城乡二元经济的矛盾。要坚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战略位置,实行支持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城镇化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及市民化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劳动力的三产就业结构提升对经济增长贡献很大,陕西省目前的就业结构严重滞后于产值结构,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第一产业,而第二产业吸纳就业乏力,经按当前发展趋势用logistic模型预测的陕西省2020年的就业结构虽有改善,但仍达不到规划人均收入水平相匹配的高度,一产人口未能有效转移至二三产业,陕西省应该重视就业结构升级问题,通过组织引导转移、提高劳动力素质以及促进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加大转移力度.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东部地区在现阶段,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具有明显的技术进步的效率,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步伐;中部地区应强调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在现阶段具有较强的规模效应;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有效地扩大经济总规模。非国有经济比例的增长在中部和西部都能提高资本的市场收入而降低劳动的市场收入,容易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  相似文献   

13.
小城镇的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城乡劳动力和人口转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分析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背境下,河北省小城镇在数量、经济、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特点及问题,并提出小城镇的未来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4.
李琦 《特区经济》2006,213(10):119-121
由于我国经济尚处于转型之中,现阶段我国实施工业反哺农业面临着如何解决发展农业与转移劳动力的两难课题、改变地方政府城市偏向的政策偏好、扭转农村与农业剩余通过金融渠道向城市转移的现状等是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因此,现阶段的政策选择,应侧重于建立农村人力资本的良性积累机制,构建协调地方政府在工业反哺农业中关系的利益调整与补偿体系和建立与反哺农业战略相适应的农村金融制度等。  相似文献   

15.
舒燕  黎东生 《改革与战略》2008,24(10):134-136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文章针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增长极理论具体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小城镇、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劳务品牌的理念,顺畅农民工进城务工途径。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第三产业促进就业水平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现代企业的建立以及农村严峻的人地关系,"排挤"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就业问题成为我国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山东省为例,就第三产业对就业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初步认为提高山东省的就业水平,要在保持第二产业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核心所在,这对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基本路径在于:深化改革,构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动力机制;提供服务,筑牢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承载平台;发展经济,壮大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产业支撑。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调查分析,当前新疆“三农”问题突出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农民增收困难,渠道狭窄;二是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迅速增加,且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转移农村劳动力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通过对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新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洪勇 《华东经济管理》2012,26(8):52-54,70
中国经济由二元模式向一元模式转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刘易斯拐点问题.文章对中国的刘易斯拐点异象给出了一个理论说明,解释了“民工荒”与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并存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劳动生产率的人力资本差异.本文还指出中国三十多年来之所以能通过高投资驱动经济增长主要是得益于充裕的人口红利,近几年,“民工荒”使得从表面上看人口红利行将消失,但是实际上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是潜在的巨额人口红利,应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将潜在人口红利转化为现实人口红利的措施,并指出短期内在无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人口红利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陈训波 《改革》2012,(8):82-90
对2004~2010年我国不同地区农业的资源配置扭曲情况的分析表明:由于"二元经济"的影响,我国农业的资本和劳动存在着明显的跨部门配置扭曲。如能有效消除此类扭曲,我国农业TFP能提高6%~36%。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对农业TFP增长率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各地区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对全国各个地区而言,土地资源再配置效应都是影响农业资源再配置效应的主要因素,资本和劳动再配置效应则相对较弱。由此可见,促进城乡资本和劳动力市场一体化以及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是现阶段降低农业资源配置扭曲、促进农业TFP增长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