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农民有心保护自己的耕地 ,却无力守住 ,原因在于缺少懂法律、知晓政策、精于计算的农村能人为其出面据理力争。因此 ,保护耕地只有依靠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农民群众的参与监督。  相似文献   

2.
7月30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标志着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户籍改革将怎样改,有哪些变化,对农民的生活会带来哪些影响呢?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现实条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的必由之路,但农民“恋土”情结、农村劳动力素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土地流转机制、农村社会保障和户籍制度等因素制约了土地规模经营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推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已具备多方面条件,应通过健全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等途径,适时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民失地问题的浙江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浙江变一次补偿为终生补偿,推出了富有特色的四大解决模式:土地换保险和基本保障;转农为工,进行就业培训;成立社区股份经济合作社;土地平整置换等,有效缓解了失地农民的安置难题,基本解决了实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5.
注意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的积极性韩长赋农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亿万农民的积极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现阶段我国农村普遍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千家万户是独立的生产经营单位。这种小规模的、相对分散的生产特点,决定了人的...  相似文献   

6.
甘肃省前不久下发《甘肃省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办法》。《办法》规定,征收土地时年满16周岁、征收土地面积占现有承包土地‘面积20%以上的被征地农民应参加养老保险。  相似文献   

7.
李专  曲政 《农业经济》2004,(6):40-41
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历史阶段农村经济问题中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农民持续增收困难。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幅度已经连续4年下滑,特别是1998年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出现2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到2001年和2002年,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增速回升势头,分别增长4.2%和4.8%,主要得益于农业收入保持稳定,非农业收入增长幅度较大,2002年农民非农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农民税费负担大幅度减轻,直接拉动农民收入增长0.5个百分点,但是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依然存在,促进其发生根本性改变的难度还在继续上升。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民国民待遇问题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加入WTO的目标已经实现 ,这就要求我们必顺遵守国际惯例和多边贸易规则。作为重要的国际惯例的国民待遇原则 ,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普遍应用。本来 ,国民待遇原则是针对外国人的民事权利地位提出的 ,但我国农民的地位和现状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在给予外国人国民待遇的同时我国农民的国民待遇问题。  一、国民待遇制度概述  国民待遇又称平等待遇 ,是指所在国应给予外国人以内国公民享有的同等的民事权利地位。国民待遇原则意义在于保证在所在国领域内的内、外国人之间的民事权利地位的平等 ,从而排除对外国公民和法人在民事法…  相似文献   

9.
农民组织化是以利益机制为手段,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经济资源组合成各种不同层级生产关系的经营实体,以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组织协调过程,藉以更好地实现农民的政治、经济利益和社会保障权益。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既是帮助农民进入市场、驾驭市场和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0.
地方政府道德风险与农民失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地方政府道德风险的成因、表现,揭示其与农民失地问题间的内在关联性.研究方法:制度分析法与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地方政府道德风险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具有内生性,并导致农地征用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强势地位引发城市规模急剧扩大;城市化进程中的地方政府经济利益要求引发失地农民利益被严重侵占;城市化进程中地方政府间围绕招商引资的恶性竞争直接导致失地后容易失业.研究结论:地方经济发展理念与征地制度、补偿方式等必须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当今湖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不仅制约着湖南的经济发展,而且可能引发种种矛盾,危及社会稳定,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庞大的农业人口与有限的农业资源的尖锐矛盾是湖南省"三农"问题的直接原因;而工业化道路偏差和城乡二元结构是体制原因."三农"问题导致农业低效率、农民贫困、农村不稳定等种种结果.解决的办法是进行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完善农村税费改革,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为农民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综合考虑经济、自然、社会等因素,研究京郊农民对住宅建设的意愿。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1)农村居民点的土地利用效率低;(2)所有农民都希望增加住房面积;(3)不同收入阶层对现状满意程度不同;(4)不同收入家庭对住宅建设的意愿不同。研究结论:94.78%的农户居住于平房独院,土地利用率低,因此为城市发展提供建设用地成为可能。农民也有意愿改善其生活居住条件,但不同收入的家庭,其建设意愿不同。因此在北京城市化的过程中,要考虑农民的经济条件,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建设环境美好、和谐的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3.
森林保险具有抗自然风险功能和抗金融风险功能,对保障林业可持续生产和发展林业金融体系有重要作用。本文以集体林区公益林农户和商品林农户为研究对象,基于湖南省500样本农户2012—2018年持续调查数据,采用Panel Ordered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对各类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及差异规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类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动态发生率(含一般需求和很高需求)较高,但保险需求程度实际都在下降;森林保险抗金融风险功能、森林保险产品特征、森林保险认知特征对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影响存在差异;森林保险抗自然风险功能和家庭林业资源特征对异质性农户森林保险需求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以助推乡村振兴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制度历次重大的变革均是与农村户籍制度变革形成内生联动,而农村要素自由流动的管制程度决定了农村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联动改革的成效。研究结论:一是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支撑农村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系统联动改革,通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生产要素的进入和退出机制;二是在具体实施路径上提出试点范围、权利认定、土地权限、必要条件和制度保障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提高林业投入要素的生产率,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是促进商品林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对广东省惠州、清远、从化三市林地使用权流转调查的基础上,阐述了目前林地流转的基本情况和特点,分析了林地使用权流转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对宅基地使用权立法历程进行溯源性研究,以及国外相关立法例比较研究,厘清宅基地使用权发展路径,结合现实需要,对宅基地使用权未来塑造指明方向。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对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空间权塑造实有必要,这将十分有利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是破解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谜题和释放大量农村建设用地存量资产的钥匙。研究结论:应结合社会现实和立法发展方向,进行宅基地使用权空间权塑造。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农户角度出发,研究内蒙古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根据实地调查获得的相关数据,运用Prob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农户收入变化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根据Probit模型的回归结果发现:林地块数、家庭人均年纯收入、是否有林权证、是否有林下种植和林下养殖、是否有木材采伐等影响因素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户收入变化的作用效果较为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林业相关部门要全面落实林权证发放工作、全面落实林改配套改革的实施、鼓励农户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加大最新林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林业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竞租理论,对退耕还林工程决策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农户收益最大化决策,进而根据政府财政支出最少的政策目标,确定最优补助标准。通过对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典型代表——延安市的4种经营类型的主要作物品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将会激励农户参与经济林建设。政府若要调整农户的决策类型,则需进一步提高相应类型的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使大量的农用土地被征用,因而产生了失地农民问题。文章从失地农民问题的现状入手,指出失地农民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征用制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土地征用权的滥用、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失地农民安置方式不科学、司法救助体系缺乏,并针对缺陷提出了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行为的影响因素,以期制定出提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效率的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利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利用logistic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利用logistic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受教育程度、收入主要来源、支出水平、贷款经历、社会关系、土地规模等变量对农户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利率水平等变量对农户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研究结论:应该适当扩大试点的数量和规模,制定合理的贷款利率,简化贷款手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而促使农户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途径,获取农业生产资金贷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