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经济的根本问题不在增长率,也不在通货膨胀,而在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资,过度依赖于出口,而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毫不客气的讲,被坊间一再提起的所谓“稳增长”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安全的催眠药。  相似文献   

2.
近来,稳增长逐渐成为经济领域的热点。各级政府反复强调,要认真贯彻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要根据形势变化加大预调微调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采取扩大需求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保增长”成为宏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2009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提出,保险业要实现“稳增长”。如何看待保险业的“稳增长”,笔者认为至少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正上半年,受短周期调整和中长期增长阶段转换共同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同时,结构调整和改革措施初见成效,企业利润、财政收入等效益性指标有所好转。展望下半年,国际经济环境改善,国内稳增长政策效应集中显现,下行压力可能有所缓解,全年经济增长有望处在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在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将稳投资作为重点,着力推进相关领域改革,释放经济内在增长潜力,促使经济向新常态平  相似文献   

5.
当为了"稳增长"而不得不依赖投资时,关注投资的"质"和注意控制投资的"度"就是眼下最为紧要之事。7月份的宏观经济数据并未给三季度开个好头,除CPI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符合市场预期外,其余数据均显著低于预期。"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清晰判断。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稳增长"?靠什么"稳增长"?出口非我们能左右当前形势下,出口增长不是我们自己能左右的。2008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还没有明显复苏的迹象,世界经济的整体下  相似文献   

6.
编者按:2019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更多更大的一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缓,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为应对这种挑战,中央要求,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那么,区域政策作为国家的重要调控政策,应如何围绕稳增长等要求进一步创新完善,发力建功?2019年3月3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围绕"区域政策与稳增长"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敞开思想,各抒高见,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丰富区域经济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对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帮助。本刊特刊发论坛部分研讨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最近,温家宝总理在武汉主持六省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这是继今年“两会”温家宝总理提出“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十八字方针之后,对“稳增长”的再次强调。在我国经济已进入下行通道的态势下,“稳增长”要靠什么手段和措施?还能继续依靠房地产来拉动吗?这很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8.
日前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第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6%,国民经济总体平稳,经济发展稳中有进。随着近日中国确保稳增长的新措施出台,国际市场感触到中国经济正向影响。不过,国际上还是存在看空甚至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显然缺乏对中国经济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一现实的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对于温家宝总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位置的讲话,市场有一种简单化的理解是,中央政府为了保证经济增长,对早些时候严厉、坚定的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可能会有所松动。比如,或默许一些地方政府的“软托市”政策。对于这样的理解。显然很有论辩的必要。提出把“稳增长”放在重要位置,当然与近来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0.
当前,经济放缓态势十分明显。二季度GDP环比回升0.2个百分点,但同比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综合来看,经济虽然呈现小周期底部反弹迹象,但仍处于中周期甚至长周期放缓格局。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为确保经济"软着陆",提出以"稳增长"为前提的政策取向,从目前的政策力度看,仍有一定空间。但在"稳增长"的过程中,要更加注意加快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以体制改革和技术创  相似文献   

11.
在扩大内需上,我们应当坚持两个原则,一个就是稳增长一定要和调结构、转方式紧密结合。第二就是稳增长要和惠民生、改善民生紧密结合。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两点,稳增长的任务就可以得到一个圆满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编者按:2019年是我国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严峻、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更多更大的一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费增速减缓,有效投资增长乏力。为应对这种挑战,中央要求,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那么,区域政策作为国家的重要调控政策,应如何围绕稳增长等要求进一步创新完善,发力建功?2019年3月31日,"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围绕"区域政策与稳增长"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学者敞开思想,各抒高见,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这些见解不仅对丰富区域经济理论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能够对推进区域和国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帮助。本刊特刊发论坛部分研讨成果,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2013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强调要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没有稳增长作为基础,调结构、促改革就没有好的环境:而不注重调结构、促改革,今后的稳增长就会缺乏动力。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中小企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也面临调整、改革的要求。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在促进增长中做好调整。在做好调整中促进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4.
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经济增长面临一定下行压力,稳增长信号也越来越明确。稳增长将进一步发力,相关政策预计会加快陆续出台,并沿着四条主线释放增长动力:一是以服务业准入放宽和节能环保为抓手,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三是出台鼓励居民消费的综合政策以释放消费潜力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以稳定出口;四是着眼于提升经济增长潜力,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创新驱动等手段构建内在稳定增长机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等。  相似文献   

15.
杨先明 《经济界》2012,(5):12-17
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仍然没有出现趋稳迹象,随着各工业国家出台各异的宏观政策,不确定性在增强;国内经济增长触底反弹的信号不明确,但是从我国企业的利润普遍仍然持续下滑的现象看,我国经济实现稳增长还面临较大压力。而与此同时,调整结构,优化增长方式的紧迫性并没有缓解。结构调整实质上是要以结构的优化效应支持稳增长的目标,同时兼顾稳增长和调结构的需要,避免启动过剩领域的扩张项目,以免加剧结构扭曲与产能过剩,形成发未来展的更大障碍。  相似文献   

16.
王克忠 《上海房地》2012,(10):17-19
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中央采取了"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时重申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不放松",以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有学者认为,既要"稳增长"又要"不放松",两者是矛盾的,不可兼得。本文就这个问题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7.
正近期,我国多省市都出台了稳增长的举措,稳增长已成为地方政府关注的一个焦点。其中,四川省将加大投资力度力保经济总体平稳增长;围绕城市道路交通网络建设,贵州计划投资5300亿元。四川省政府近期印发了《促进当前经济稳增长的十六条措施》,从16个方面力保经济总体平稳增长: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组织开工一批新项目,确保二季度及下半年全省新开工项目数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加快财政资  相似文献   

18.
经过2003年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新一轮经济增长初始阶段的不稳定因素得到了有效控制。从2004年四季度开始,经济运行高位趋稳;2005年1~2月份,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9%,增速与2004年同期基本持平;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4.5%;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6%;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9%。总体看,继续保持稳定态势,宏观调控的成果得到保持。比较1993年经济升温到趋稳的历史,以及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一般特点,可以认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已基本步入稳定期。  相似文献   

19.
<正>自7月6日起,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继6月8日降息后不足一个月中第二次降息,6月8日的降息还对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进行了调整,显示出货币政策助力"稳增长"的决心,对于降低企业在经济下行时期的融资成本、增加其信贷需求将起到重要作用。两次降息的背景是近段时间我国经济形势较为严峻,经济增速面临下行风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  相似文献   

20.
当稳增长政策来临之时,外界突然发现长三角各地政府都在回头重提实体经济。6月25日,杭州市政协常委会议专题研究实体经济发展,引浙商回归.不仅是杭州,长三角各地陆续出台政策驰援实体经济。6月13日,江苏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的意见》,上海市市长帏正近日也强调“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