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中央已经明确要使环渤海区域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第三增长极。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作为环渤海核心的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熟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旨在为滨海新区的良好发展与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共同发展方面提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中央已经明确要使环渤海区域成为带动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的第三增长极。而这一目标能否实现,作为环渤海核心的滨海新区的建设与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学者对核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成熟城市群中核心城市的发展历程,旨在为滨海新区的良好发展与带动整个环渤海区域共同发展方面提供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3.
房地产开发企业规模化、集团化是我国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趋势.跨区域发展是指当企业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企业的发展空间已经受到限制,或为了使企业发展壮大在原有经营区域以外的区域开展活动.一线城市高昂的地价,将大部分房地产开发企业由一线城市逼进二三线城市,寻求低廉的土地并实现企业的发展.然而,跨区域发展的同时,如何有效进行内部控制建设,防范企业风险,始终是困扰房地产企业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选取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以金融集聚为视角分析了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较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开通高铁的城市区域创新水平更高,且该结果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金融集聚是高铁开通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高铁开通引致金融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效果最显著.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高铁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开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域差异、资源要素分布不均等问题,加强政策倾斜,逐步完善高铁建设网络,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稳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形态的转变,科技自立自强和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选取2004—2018年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区域创新的影响,并进一步以金融集聚为视角分析了其内在的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较于未开通高铁的城市,开通高铁的城市区域创新水平更高,且该结果经过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金融集聚是高铁开通影响区域创新的内在机制;进一步分区域研究发现,东部地区高铁开通引致金融集聚促进区域创新的效果最显著.因此,我国应持续推进高铁建设,充分发挥高铁开通带来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应考虑我国东中西部地域差异、资源要素分布不均等问题,加强政策倾斜,逐步完善高铁建设网络,促进城市创新水平提升,稳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金融企业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银行和保险等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业的核心,其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市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进程.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常会因为区域、地区资源基础的不同而使区域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该以城市金融竞争力为基础构建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以便为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本文主要以苏州金融竞争力为主,从城市竞争力概况、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构建等方面出发,对基于城市金融竞争力评价我国多层次金融中心体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出要建设和发展成为区域金融中心.金融中心建设的重点并不是简单的寻找一个合适的位置,而是要培养其对金融机构和人才的吸引力,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发展机制.借助产业集群思路无疑有助于推进这一工作.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和产业经济集聚化,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本文以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为例,对园区建设规划、中小企业入园落户及金融支持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针对金融支持园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基层央行、银行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课题组 《福建金融》2010,(12):53-55
区域经济园区化、园区经济产业化和产业经济集聚化,已经成为新一轮城市经济发展的趋势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本文以三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沙园)为例,对园区建设规划、中小企业入园落户及金融支持等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针对金融支持园区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从基层央行、银行业机构和地方政府的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地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地质资源的开发不仅可以给我们带来经济效益,也同时给我们带来了社会方面的效益.对地质资源进行普查勘探,是社会发展的先行工作,本文主要是从实际的观点出发,当前最紧迫的工作就是要对地质经济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要做好这个工作,需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地质资源的概况、开发情况以对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这些方面进行了精密概述.  相似文献   

11.
建筑业在我国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在施工阶段,成本核算与控制工作直接关系着公司的经济效益,直接影响着施工建设的质量,是工程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一方面,本文对成本核算与控制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另一方面,本文给出了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质勘查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加强完善的资源开发工作,地质勘查基金是促进资源开发的经济支持,为我国经济建设发掘所需资源给予重要的资金保障.加强地勘基金项目的会计核算是地勘部门顺利实施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过去我国的地质勘查单位属于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地勘单位的性质已偏向企业,目前,地勘会计核算具有双重性.传统的会计核算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地勘基金项目的会计核算工作,地勘基金项目的会计核算应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后发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先发区域创新平台建设实践中,应根据后发区域的实际情况及发展特点,构建面向后发区域创新需求的区域创新平台结构模型.根据河南省自主创新的实际情况,应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大学及科研院所协同支持的创新平台运行模式为主,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建设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新要求和新气象。工业化的不断发展,工厂数量和城市居民数量的不断增加已经造成了部分城市的空气质量环境污染。城市绿化工作在近年来的城市建设中渐渐被视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而风景园林工程是现代化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风景园林工程施工在提高城市文明内涵、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方面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自然资源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一类型城市.目前,我国约有400多座资源型城市,它们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经过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开采,不少城市资源枯竭、自然环境恶化,城市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不高,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社会保障和就业率低等状况给城市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相似文献   

16.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本文对京津冀区域金融合作机制建设、经营机构布局、金融业务对接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加强深层次金融合作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充分认识金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半岛城市群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城市,近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兄弟城市和各级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成为全省开放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最具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模式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居民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9.
李凌玮 《云南金融》2011,(7X):174-174
目前低碳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经济的增长点和竞争焦点,面对我国目前经济形势,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下,从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实现从高碳城市模式向低碳城市模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推进低碳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和能源利用、居民生活消费等多方面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霞 《中国金融家》2005,(12):45-46
近几年,建设区域的金融中心成为一些城市的工作重点,理由是如果一个城市很好的利用了金融的作用,必将给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更为强有力的支持。这一点,在国内已经成型的上海、北京、深圳的经验对于那些谋划区域金融中心的城市极具诱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