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基于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的视角,通过模型分析和数值模拟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的风险演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增加银行风险,而影子银行对银行风险有两种不同影响渠道。在影子银行发展初期,正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减小,在影子银行达到一定规模后,负面影响占据主导,银行风险随影子银行规模增加而增大。在对融资成本影响方面,影子银行降低经济中的融资成本,互联网金融增加融资成本,纠正存款利率管制带来的利率扭曲。为了维护金融稳定,需重视影子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  相似文献   

2.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随着金融国际化和虚拟化的深入发展,影子银行在商业银行体系之外,建立了另一个平行体系。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监管缺失,影子银行体系的全貌并不能清晰地为人所知。影子银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体系繁荣。然而,影子银行体系也蕴藏着较大的风险。本文研究影子银行体系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分析风险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梳理有关风险在影子银行体系内外部传导的基本机制。  相似文献   

4.
影子银行体系是金融体制改革以及融资多元化的必然趋势。在融资需求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下,以金融创新为特点的影子银行体系的急剧增长。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固有缺陷及脆弱性使得我国金融市场面临一定的风险。因此,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是当下的重要研究课题。本文中在阐述影子银行及金融审计的基本内涵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主要风险,并在审计视角下提出规避我国影子银行风险,促进影子银行体系有序发展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影子银行体系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研究成为全球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深入分析影子银行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同时在借鉴国外影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影子银行发展,防范金融系统风险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影子银行伴随着金融创新而产生,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人们所熟知的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存在的巨大风险。本文先阐述了影子银行的定义,其次分析了影子银行主要的风险,最后给出了加强其风险监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赵阳 《时代金融》2013,(32):177+184
由于近年来金融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我国影子银行体系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金融系统产生的冲击,通过对比金融发达国家对影子银行的监管措施和思路,获得了一些针对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唐啸 《中国外资》2012,(4):22+27
影子银行曾是华尔街金融创新的典范,又是将次贷危机由局部推向整个金融市场的罪魁祸首;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详述其主要机理及主要风险,结合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探究影子银行的本质,分析其对于信贷需求结构的影响和风险所在。鉴于近期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打击态度,我们梳理了国内影子银行的现状,如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出现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逐渐完善和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稳定运行的一个潜在风险。本文在界定影子银行内涵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出现的原因及相关风险。最后,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避影子银行风险强化金融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明斯基金融不稳定性理论看影子银行的本质及我国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曾是华尔街金融创新的典范,又是将次贷危机由局部推向整个金融市场的罪魁祸首;本文从广义的角度对影子银行体系进行界定,详述其主要机理及主要风险,结合运用明斯基的金融不稳定性理论探究影子银行的本质,分析其对于信贷需求结构的影响和风险所在.鉴于近期银监会对影子银行的打击态度,我们梳理了国内影子银行的现状,如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0-2020年中国上市商业银行的微观数据,以非保本理财产品作为影子银行业务的代理变量分析金融科技发展对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与影子银行业务具有正相关性;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不同规模银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大型银行影响不明显,对其他银行作用明显;银行金融科技水平的提高虽然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子银行业务使得表内信息的风险评价指标得到改善,却也可能增加了银行整体风险承担水平。  相似文献   

13.
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经济会议首次在金融领域提出了去杠杆的要求。2017年一行三会展开了对金融领域快速去杠杆的工作,影子银行与股票市场首当其冲。影子银行概念最早由美国华尔街基金经理提出,美国学术界很多观点认为次贷危机中美国影子银行与美国股市的极值风险都很显著。在新常态之前,中国的影子银行高速增长,货币超发与资金脱实向虚显著。国内学术界对中国的影子银行与股票市场的关系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但并没有通过建模研究二者的极值风险。本文基于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比较了两个金融时间序列的极值风险,结果发现A股市场的极值风险大于影子银行,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创新和抑制的过程中,影子银行应运而生,其一方面负责对金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有效维护金融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在影子银行中慢慢积累形成的风险也会对金融稳定产生反作用。因此本文将通过重点分析研究影子银行规模波动对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希望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影子银行及其自带的利弊效用,为金融体系的稳定指明新方向。  相似文献   

15.
在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维护金融安全成为各国金融监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影子银行已经成为影响我国金融安全的重要因素.研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防范影子银行体系风险,健全国内金融监管体制,维护我国金融秩序持续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现今国内外在影子银行体系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并总结了影子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针对国内影子银行监管暴露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陆畅 《云南金融》2012,(1X):94-94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陆畅 《时代金融》2012,(3):94+105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从事与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是却不受监管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统称。影子银行在中国发展迅速。本文在介绍影子银行体系及其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影子银行业务对银行经营的影响以及影子银行的风险,并提出了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结构正多元化成长。影子银行是金融发展新模式,在其大幅扩张的同时也对经济和金融产生很大影响,风险也逐渐显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已经引起了我国监管部门的重视。本文首先对影子银行体系做简单描述,其次主要就影子银行的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最后针对监管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对策。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市场金融化的发展,金融市场结构出现了变化。影子银行作为近年来金融行业的新模式,有效的补充了正式的金融机构无法填补的空缺。但影子银行借贷规模的扩大,其给金融系统造成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影子银行的不规则发展已经开始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手段对影子银行进行监管,防范其风险的产生和扩散,促进金融行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主要针对影子银行的风险传染特征进行分析,着重就如何防范分析提出可行对策,以期为影子银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东庆 《南方金融》2012,(4):38-39,78
随着我国金融脱媒现象和表外资产的大量出现,影子银行发展迅速,导致表内信贷已不能完全反映全社会的信贷资金供求状况。本文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的现状和成因,指出游离于监管体制之外的影子银行已成为削弱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的重要因素,影响了我国的信用创造和金融稳定运行,需要疏通社会资金在金融体制内外的循环,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风险的全面监管,避免因其资金链断裂引起的系统性风险冲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