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引言 随着供暖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供热行业也有了相当的了解,同时对供热意识有了明确认识。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也明确指出,今后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规定”和“指导意见”为城市供热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实现了公共和居住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的技术创新,为实现公共和居住建筑供热采暖系统的节能,提供了有利可靠的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第76号)“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明确规定,新建居住建筑的集中供热采暖系统应当推行温度调节和分户计量装置,实行供热计量收费。这表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下,“热”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种福利已经开始逐步商品化。因此有必要在新建住宅中采用更合适的供暖系统形式来满足热费按户计量的需要。在节能问题上,尤其特别重视能原利用过程前的处理,即在规划设计整个供暖系统时,应该考虑系统的节能前景及经济效益。因此,在进行住宅采暖系统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考虑热用户分户及分室控制温度的需要。据初步测算,采暖供暖分户计量,可以实现采暖节能20%以上。这是因为索取热量是需要经济上付出的。所以此时的用户可经根据舒适的室温进行适当调节,从而达到了采暖节能。下面就采暖的管道敷设、布置形式、新旧管道布置方式及其特点作如下浅谈:  相似文献   

2.
地热采暖是指热量由地面向上散发的采暖形式。由于地热采暖方式符合人体工程学,且经济实惠,近几年备受青睐。本文在此对住宅地热采暖供熟节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从而这到提高供热系统运行管理和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一、家属住宅室温进行适当调节.从而达到采暖节能 供暖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供暖的需求和了解也逐步的有所认识。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等八部委《关于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指导意见》(发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今后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规定”和“意见”为城市供热的改革和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和具体实施的办法,实现了公共和居住建筑供热采暖的技术创新,为实现公共和居住建筑室内采暖系统的节能,提供了有利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突飞猛进,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国的经济能耗相当大,经济发展成本较高.我国高海拔寒冷地区采暖时间长、能源消耗大,因此研究供热通风和空气调节系统的节能降耗意义重大,在设计施工及管理上采用新方法,降低能源消耗.依据现今供暖当中能耗因素,本人做出一些浅析,给出这一方面如何节能的方法和大家进行磋商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集中供热是群众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搞好民生工程的重要举措,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如何有效地做好集中供热工作,是供热相关部门的重要责任,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对于相关部门来说,要想做好集中供暖工作,就必须从源头抓起、从节能做起。具体来说,就是要从集中供热系统热力站着手,做好供热管网节能节电工作。  相似文献   

6.
热水采暖系统主要由热水锅炉、热水循环泵、补水泵、管网及室内散热器组成。要满足采暖指标,达到采暖用户室内设计温度,除应对锅炉运行参数。燃烧工况进行控制和调整外,还应根据采暖季节。采暖时间等变化情况。对整个供热系统进行热力调节。着重对供热系统的经济运行进行阐述,分析了如何进行供热系统的调节以达到供热的最佳效果和节能降耗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7.
黄新梅 《大陆桥视野》2012,(12):191-192
低温辐射供暖是一种利用建筑物内部的地面、墙面、顶面或其他表面进行供暖的系统,以地板辐射供暖最为常用。由于其辐射表面积基本上与室内使用面积相同,因此可以均匀地向各处供热,使室内温度均匀。在我国北方地区,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方式以其卫生条件高、舒适性好、温度场均匀、不占房间使用面积、节能、便于分户计量、利用自然能源和节能热源等优点逐渐取代传统的散热器采暖,成为住宅采暖的主流。为了设计更合理,我们需要不断地改进、提高和完善。本文就以一些设计上的细节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北方共有供暖建筑65亿m2,其中约70%采用不同类型的集中供暖。根据目前初步统计,城镇建筑供暖用能折合标准煤13亿t,a占我国总的城镇建筑用能的52%,因此是建筑用能的最主要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建筑单位面积供暖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2倍~3倍,而建筑除供暖外的其他用能(照明、空调、家电、建筑设备等)按照单位面积比较,却仅为发达国家的1/3—1/2。因此供暖节能应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潜力最大、最主要的途径,应该作为当前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几种采暖系统原理的分析,提出住宅室内采暖设计的节能方案,对于住宅小区的供暖系统设计,如果规划和设计合理,不仅能够实现较好的系统控制和计量功能,同时可以降低能源的浪费,极大的提高供热的社会效益并获得相当的经济效益。为建设高质量住宅小区采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冬季供暖是我国北方地区居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供暖系统能否正常运行并保证供热质量,直接影响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本文根据我国供热系统大量存在的水力失调严重、系统冷热不均、室温达不到设计要求等现象,从运行和管理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2011年11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关于继续执行供热企业增值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11]118号),明确2011年供暖期至2015年12月31日,对供热企业向居民个人供热而取得的采暖费收入继续免征增值税。居民供热免税是政策性临时减免,实际上是增值税优惠政策的一种表现,体现了国家为保障居民供热采暖,对供热行业在税收政策上的扶植。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北方共有供暖建筑65亿m^2,其中约70%采用不同类型的集中供暖。根据目前初步统计,城镇建筑供暖用能折合标准煤1.3亿t/a,占我国总的城镇建筑用能的52%,因此是建筑用能的最主要部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镇建筑单位面积供暖能耗是同纬度国家的2倍~3倍,而建筑除供暖外的其他用能(照明、空调、家电、建筑设备等)按照单位面积比较,却仅为发达国家的1/-1/2。因此供暖节能应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潜力最大、最主要的途径,应该作为当前开展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由于建筑环境设备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为使其供热更为舒适、更加适应建筑节能要求,集中供暖技术,正广泛的被研究和加以应用。但由于不同地区拖欠供暖费问题的日益严重,使得普及供暖分户热计量和分户热收费迫在眉睫。与此同时,一家一户设置燃气热水炉、电热水炉供暖及电热膜供暖、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房屋建设规模巨大,其中采暖住宅建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片面强调降低建筑造价,加之没有建筑节能和建筑热工方面的标准规范可供依据,使得建筑围护结构过于单薄,门窗缝隙过大,且供暖设备效率较低,从而导致居住热环境差,能源浪费严重。因此能否实现对既有建筑物的节能改造,决定着能否最终实施建筑节能,决定着最终节约多少能源,从而促进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按照建设部建筑节能2010年规划目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实施供暖分户热计量既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也是我国节能的要求.因此急需进行热计量改造.分户热计量系统是集中供暖领域的一次变革,采用分户热计量系统的采暖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适时的调节室内温度,不仅可以达到期望的舒适度,而且还可以大大的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居住的条件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但要宽敞明亮,还要有好的采暖供热方式。在此种背景下,建筑的供热采暖方式研究激发了人们极大的兴趣与热情,本文针对建筑供热采暖进行了相应的研究,具体提出了几种可行的供热采暖方式。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重视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集中供热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城市集中供热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本文就供热系统节能途径与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更好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讨论了我国供热暖管设计的现状,深刻的剖析了我国供热暖管设计环节中的所存在的弊病,提出了未来我国供热暖管设计的新趋势.北方冬季取暖中既有燃气供暖,中央空调供暖又有水媒供暖等多种方式.本文所在地采取小区换热站的暖管设计方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相似文献   

19.
节能对于供热行业来说潜力是相当大的。供热行业是能耗大户,能耗支出占据其大部分成本。由于以往的住宅供暖按面积收取热费,存在很大的不合理陛,且不便于用户进行局部调节,造成供热用热浪费很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供暖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供暖系统实现用热量的分户计量和独立控制的呼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20.
建筑节能与节能门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建筑节能 建筑节能是指节约采暖供热、空调制冷、采光照明以及调节室内空气、湿度、改变居室环境质量的能源消耗,还包括利用太阳能、地热(水)能源的综合技术工程。建筑节能是全社会节约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占社会总能耗的25%,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居住环境的提高,这个比例还会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