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吴春香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
<史记·货殖列传>日:"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蕴涵着司马迁的创新经营思想,可视为其"治生之学"的经典表述."富者必用奇胜"是司马迁创新经营思想的朴素表达,其关键在于货殖家必须具备开辟全新市场的魄力、开创全新思路的信心,以及"智、勇、仁、强"的素质. 相似文献
3.
4.
郭宁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7(4):76-77
悲剧源于欧洲文明的悠久传统,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多数学者都认为中国文学中缺少悲剧。而司马迁在《史记》中撰写了众多悲剧性的人物,使《史记》具有了浓厚的悲剧性。司马迁通过这一悲剧人物的群像向我们展现了他的悲剧观。 相似文献
5.
霍小芳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9(1):92-93,99
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了本纪、世家和列传等体裁。其中本纪即帝王的传记,如"五帝本纪"、"高祖本纪"等,而项羽未称帝,却被列入本纪之列,本文就《史记》中为何把项羽列入"本纪",做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王客西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19(5):14-18
秦文化随着秦的一步步崛起而逐渐成熟,并对秦的崛起起到了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秦文化的优秀品质可以概括表述为:开拓进取,创新思变,求实重利,尚武尚法,勤勉诚信以及开放、兼容、博取等。完成全国统一后的秦文化虽因统治者的背离而有所异化,但主流精神仍是不容否定的,且继续发挥着积极的历史作用。秦王朝的早亡,是统治者背离秦文化的亲民、爱民和勤勉奋斗精神,并将秦文化的兼容、博取品格异化为文化专制主义的结果,同时也与秦文化在变成为全国统一文化过程中的文化冲突有关。特别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秦文化中的“大一统”精神及集权文化遭遇到了历史悠久、力量强大的裂土封侯文化的顽强抵抗。在这种文化冲突和较量中,秦王朝成了缓冲旧文化惯性形成的巨大冲击力的牺牲品和新生的“大一统”集权文化的试验品。 相似文献
7.
赵新华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6):100-101
司马迁怀着强烈的钦佩之情在《史记》中记叙了大量的英雄人物,通过对这些杰出人物的描述,渗透着司马迁本人的家族荣誉感和建功立业心。司马迁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描写分别追溯到他们的祖上。而司马迁本人亦非常重视自己世袭史官的家世。《史记》里对这些人物的评述,体现着司马迁不因成败论英雄,反对愚忠、愚孝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的形成与司马迁所处的时代和个人遭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史记》成书富有深刻的哲学启示:汉武帝时期的兴盛辉煌为修史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文化气候,是社会变革、时代要求使然;是司马迁职业使命、良史素质使然;司马迁所受教育、修养及其经历是《史记》撰写的内在动因;是事物偶然性与必然性因缘和合之典范;体现了个体生命的价值,鼓舞人们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积极创造文化精英的辉煌人生。 相似文献
9.
略论司马迁的经济思想及其渊源--兼论其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政策的见解上,司马迁主张让社会经济生活自然发展,而反对过多的行政干预。司马迁的这种经济思想与儒、道、法三家俱有渊源。他较多地吸取了管子、老子与荀子的学说,而把孟子与韩非子的思想当作了反面的参照系。司马迁对政治革新家的态度,主要与他的经济思想有关。本文试以他对商鞅变法的态度为例,剖析他对政治革新家的评价中褒里有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酷吏在不同文献中的意思解释;第二部分主要通过介绍封建皇帝集权统治之需要和社会对酷吏的认同这两方面阐述了酷吏产生的原因;第三部分主要将酷吏与循吏和佞幸加以比较,得出其单独立传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陈淑霞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6)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陈淑霞 《陕西经贸学院学报》2014,(6):96-100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时期发生的重要政治、文化事件。文章根据《史记》记载,参考了近年来出土的秦简及前人研究成果,对这两个事件进行了重新审视和评价。“焚书”“坑儒”,并不是要焚毁所有儒家经典和坑尽儒生,而是镇压那些利用《诗》《书》来诽谤朝政和违抗秦始皇旨意的诸生(儒生、术士),焚毁“天下书不中用者”。“焚书”坑儒”是秦朝实行政治、思想、文化专制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14.
张铭洽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20(5):5-10
秦国及秦朝持续不断地兴修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这些水利工程的修建,反映了秦文化重农、重功利的文化价值观。秦水利工程修建反映出的秦文化功利观是分层次的:国家“功利”居于首要地位,“百姓飨其利”仅次之,最后才是个人功利;注重实效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科学的设计是秦文化功利观的重要体现;注重质量和严格管理是秦文化功利观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落实。秦国及秦代兴建的诸多水利工程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造福当地人民的同时,还担当了文化媒介和载体的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秦文化的扩散和与其它文化的交流、融合。 相似文献
15.
张连举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1):99-101
《诗经·秦风》是秦人社会生活的生动写照,其中突出地表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诗中既有对秦人武器装备的武力炫耀,也有对秦人精神风貌的武威张扬,还有对秦人军事训练的武艺激赏。而这种尚武精神为自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鲜活的血性因子。 相似文献
16.
朱美禄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0,28(6):19
司马迁的《史记》具有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从社会分工上为商人存在的合法性正名,从道义伦理上肯定了商人谋取财富的正当性,对商人致富过程主张善因利导,在商人富裕之后又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兼济情怀。《史记》中的经济伦理思想对当下的经济建设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张琰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36-39
本文通过对《离骚》与《史记》进行比较,从屈原和司马迁的人生际遇和人物类型的选材两个方面,来探讨他们共同的批判精神,以求窥一斑见全豹. 相似文献
18.
周文蕴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98-102
词语是语言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部分,而对文化内涵词语的处理向来是跨文化交际中一大难题.本文从文化因素的四种冲突模式,即:阻隔式、变通式、放行式和结合式入手,探讨了华译<史记>英文本对于文化词语的不同处理手段及其深层的文化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李贵生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7):116-117
我们在前辈学者的理论指导下对《史记》中的受事“者”字结构进行了考察,试图发现汉代受事“者”字结构的新发展,为前辈学者的理论补充汉代的例证。同时我们对“者”字提取介词宾语的用法也一并在文中作了考察,说明了古汉语中“者”字提取主语亦有例外。 相似文献
20.
曾文芳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2,25(4):120-123
《吕氏春秋》作为先秦最后一部综合性的文化会通成果,也是战国晚期秦文化的代表作,系统地总结、提升和创新了诸子百家的军事思想。其从治国立场出发,肯定了战争的作用,丰富完善了义兵义战之说,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是对秦军事文化的总结和提升,也反映了秦文化尚武重功与融合会通的特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