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次级债务是指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由于次级金融债务可以计入银行附属资本.银行通过发行次级金融债券,可以提高资本金充足率,满  相似文献   

2.
加强构建商行内部控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曾经是富人的保险箱。高高的围墙,威严的保安,一道又一道的防盗门。严密而繁琐的各项制度,似乎把所有风险都挡在了银行之外。但是在1995年2月,具有二百三十多年历史的被誉为世界首家“商业银行”的英国巴林银行宣布倒闭。这是一家以保守经营著称的英国老牌银行。它的倒闭令多少入毕生的积蓄灰飞烟灭。同时也再一次将银行面临的巨大风险展现在世人面前。[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银行业监管国际协调合作源自20世纪70年代。1974年6月,西德赫斯塔特银行(BankhausHerstatt)倒闭,几乎在同一时间,美国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倒闭。为防范系统性银行危机。1975年,十国集团‘中央银行行长聚首瑞士巴塞尔,  相似文献   

4.
构建银行操作风险"病毒免疫系统"的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操作风险的“病毒困局” 银行自从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始终存在。银行业的历史就是一部与风险博弈的历史。随着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加强.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创新日渐活跃,业务品种越来越多.与此同时也使银行业风险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以及2005年初国内银行业的大要案频发,都是银行操作风险蔓延的范例  相似文献   

5.
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本质上是银行危机。为此,研究哪些因素对商业银行风险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银行业市场进行了相关考察研究,以超额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政府监管度量指标,结合商业银行自身规模,以中国9家上市银行2008年3月-2012年9月期间的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研究了政府监管和银行规模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银行规模和法定存款准备金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行为产生显著负向影响,超额资本充足率对银行对抗风险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6.
随着2008年五大国际投行或者倒闭,或者转身成为传统银行,投行作为历史名词,已经退出资本市场的舞台。下一个退出舞台的有可能是全能型银行。  相似文献   

7.
蔡弈 《深交所》2005,(9):28-34
巴林银行的倒闭,是1995年国际金融界的爆炸性新闻,尽管时间已过去10年,但巴林事件所折射出的银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仍在现实中大量存在。在2006年12月之前,中国将兑现根据世贸组织协定做出的广泛承诺,向外国全面开放银行业,今明两年将是国内银行转轨改制,改善管理体制的关键年。此时重温巴林银行覆灭的教训,对完善国内银行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8.
刘亚干 《银行家》2023,(5):80-83
2023年3月以来,欧美银行业风险事件频发,其中瑞士信贷是此轮风波中倒下的首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第一共和银行则成为美国历史上倒闭的第二大银行.银行机构的突然倒闭,固然有利率急速上升这一外部宏观因素的冲击,但本质是对其经营管理能力的再考核,也是对宏观金融监管效率的再检视.  相似文献   

9.
1990年前后.美国每年大约有200家银行倒闭.新英格兰银行是最惨重的倒闭事件。金融学家评论说.这些倒闭的银行.盲目放贷.且贷款投放过度集中。变化无常的贷款损失意味着变化无常的利润.后又意味着变化无常和不断缩小的自有资本价值.最后只能关门了事。而在同一时代,资产组合理论却在资本市场大获成功,马柯维兹因其资产配置模型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10.
浅议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良英 《新金融》2001,(11):8-9
如何有效地抑制银行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一直是世界各国政府和货币当局面临的难题。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的金融风险和货币危机,使许多国家在强化政府银行监管职能的同时,纷纷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以完善包括传统的银行清偿力管理和最后贷款人在内的铭安全网。我国即将成为WTO的全权成员。加入WTO,不仅意味着市场准入标准的逐渐趋同,而且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的逐渐趋同,而且意味着市场监管标准的逐渐趋同。即中国对银行业的监管标准和国际标准共同接轨。我国在加入WTO后面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如何在推进银行业经营国际化的同时,通过强化对银行业的监管来防范金融风险。自96年以来,就有海南发展银行和广东国际信托公司等数家金融机构倒闭。现有的各种类型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超过4万家,但多数银行经营不善、甚至个别较大规模国有商业银行还出现挤兑现象,银行业潜伏着危机。加之近年来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对于我国银行业隐藏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不能不考虑。对此本认为有必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1.
改革铸就的辉煌──’95中国银行改革纪实张卫东,宋青,刘菊生1995年,是国内外金融机构所处经营环境极不寻常的一年。一方面,国际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巴林银行倒闭、大和银行严重亏损、墨西哥金融危机等风潮迭起、险象环生;另一方面,因国内部分国有企业经营亏损...  相似文献   

12.
法国兴业银行于2008年1月23日宣布,一名内部交易员利用公司系统漏洞买卖期货,令公司损失71.4亿美元。这是全球银行业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欺诈案之一。1995年的巴林银行倒闭案仍令我们记忆犹新,法国兴业银行案又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巴林银行倒闭等一系列金融案件的发生,引起了人们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广泛关注。巴塞尔委员会在新发布的资本协议中,将操作风险与信用和市场风险一起列入第一支柱。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为有效评  相似文献   

14.
次贷危机给美国房市和金融机构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据机构风险分析家克里斯-维伦预测,从现在到2009年7月之间,美国将有100家银行会倒闭,这些银行的总资产估计有8500亿美元。其中绝大多数是小银行,也有一部分大型银行。而截至目前为止,信贷危机造成美国银行系统瘫痪,由危机造成的坏债冲销已经达到5050亿美元左右,目前仍在增加。而美国房市前景已经恶化,房价仍在继续下跌,未来数个季度内.美联储将不再有加息的压力。另外,银行需要低利率来重新流通资金。置业者也将需要低利率。到明年这个时候,当通货膨胀已被视为昨日之问题。加之失业率持续上升,减息的鼓声可能会敲响。  相似文献   

15.
二战结束后.日本经济陷入危机。日本国内的银行、财团纷纷倒闭。历史悠久的三菱银行也被迫重组,改名为千代田银行。毕竟战后日本经济恢复十分迟缓,居民手中没有多余的钱。看着寥寥无几的顾客.千代田银行管理层焦急万分,急忙商量对策。  相似文献   

16.
曹长宁 《中国金融》2005,(16):14-15
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误区 自商业银行诞生伊始操作风险就存在,但人们对操作风险的关注和认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1995年巴林银行的倒闭给全球金融机构敲响了警钟,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开始研究影响日益巨大的操作风险问题。我国银行业还未全面引入操作风险概念,对操作风险尚没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即使是那些已经引入操作风险概念的银行,也仅仅是停留在操作性风险和稽核监督的层面上。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带来了我国银行业对操作风险的认识误区,并成为制约银行业操作风险管理实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近期银行业收费在国内闹得是沸沸扬扬.抛开这些争论.单从银行经营角度看.银行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手续费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现在国内银行收费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收费项目过于宽泛。目前国内银行收取的有异地存取款手续费.银行卡年费.小额活期储蓄账户管理费等10多种项目.并且不时还有新的收费项目面世,收费项目过泛过滥。二是收费标准各行其是。银行是垄断行业.各种收费没有经过任何的听证.太“随心所欲”.有霸王条款之嫌。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速.逐步实现了向现代银行体系的重大转变.新的竞争者不断进入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格局不断被重新划分。但是.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到近年发生的英国巴林银行、日本大和银行亏损和香港百富勤倒闭等事件.使人们意识到要确保商业银行的安全运作.  相似文献   

19.
对账是指银行与企业、银行同业往来、银行与人民银行往来和银行系统内往来之间,对当期发生的业务进行核对,调平双方账户。其作为银行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部分,已经引起了银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方对对账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也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目前仍有部分银行业机构对对账工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账行为仍不规范,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20.
银行危机从银行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但银行危机的界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人员界定银行危机的方法通常基于多种事件的组合,综合各种定义的分析.可以得出银行危机的实质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流动性或清偿性的极度丧失所带来的市场失败。界定的标准如下: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支付到期债务;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大量银行倒闭,政府强制性援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