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结合产业结构的调整,从农村劳动力转移为切入点,全面了解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路径的影响和结果,明确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健康、持续、稳定增长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1992年—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人力资本、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农民接受正规教育对农业产出无直接影响,但是接受教育提高了农民的人力资本水平,可以减小其转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难度;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引致农业物质资本投入增加,从而带来农业总产出的增加。现阶段农业产出的增加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的投入,但是这种增长方式不可持续。为了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向农业投资,既包括对农业科技投资,更要向农民投资。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劳动力向现代部门的转移和长期经济发展是一个包含诸多矛盾的复杂问题。本文以“边际转移”概念的提出为基础 ,分析了“生存水准上升”以及我国劳动力“半转移”和“高位转移”等特殊现象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认为 :第一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不可缺少 ;第二 ,国家投入农业“扶贫资金”发展农业 ,提高边际转移价格是解决我国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考虑到农村劳动力存在的人力资本质量阶梯和优质劳动力的先行转移,在不给出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刘-费-拉模型所预期的二元经济的一元化转变就不可能出现。改变前述局面的关键条件,是使农村部门的人力资本积累率大干其人力资本的转移率。为此。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是现阶段农村发展政策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趋势下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三角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和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历经20多年的快速发展,其后继乏力的状态亦显露出来,特别是遇到百年经济危机后,其经济增长面临的瓶颈问题愈加突出。要解决其瓶颈问题,就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均衡区域内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区域竞争力。对此,实行产业和劳动力的"双转移"是其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资本投入、劳动力转移和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土地、技术、劳动力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由于我国农村市场发育迟缓,导致获得外生农业技术的成本很高。这样,内生农业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适时转移就成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同时,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也会影响到非农部门的经济增长。因此,建立一个基于内生农业技术进步的二元经济增长模型可以用来解释农业经济增长的历史过程,评价农业政策的绩效和效率。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产业、劳动力双转移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转移"对促进广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广东省具有工业结构相似度比较低、政策及区域合作、地缘、人缘优势及文化背景相似等优势;同时,也存在承接地产业整体水平比较低,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转移成效受制约,转出地产业发展水平差异等不利因素。对此,应创新产业转移的微观转移模式,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变单一产业转移为产业链整合导向转移,提高珠三角产业转型升级能力,加强粤东西及北部地区的环境建设,完善劳动力培训就业及宣传等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8.
9.
马轶群  李晓春 《全国商情》2006,60(3):76-77,75
本文运用对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的扩展,把我国劳动力转移的特点纳入新古典增长模型,来分析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劳动力的转移在二元结构的经济增长中可使经济的平衡增长路径收敛于更高的人均资本存量,使我国经济增长处在更高的起点,而对城市部门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补助行为加大了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起到抑制作用,劳动力转移是有效弥补这种差距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引导和推进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有序转移已成为国家高度重视的一项战略任务.但是目前中国劳动力却仍呈现出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大批转移的趋势,中西部地区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力空心化现象.基于这种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呈逆向路径的现实,以及中国制造业在东部地区集聚趋势明显的特征,本文从集聚经济产生的微观机制入手,分析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的联动机制,以促进劳动力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回流作为推动产业转移的突破口,在空间均衡分析框架下分析劳动力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以及均衡问题,并进一步探求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企业提供补贴所具有的劳动力转移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均表明,我国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最大,加大对第二产业的投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仅次于第二产业,而且在不断提高。因此,我国政策导向应以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2.
传统自给自足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与工业分工的经济转变过程,内生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模型的基础上,加入劳动力流动限制的条件,构建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交易效率足够高时,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都是分工的结果;劳动力流动限制并不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只产生收入差距效应。实证结果支持这一判断,劳动力流动与经济增长不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3.
以Cobb-Douglas函数推导出一种计算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业增加值形成及非农经济增长贡献的方法,并据此计算出了从1991-2002年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农村居民收入提高,以及对就业增长的贡献。分析表明,农村内部劳动力的转移不但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步伐,而且也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以专业技术人员为标准及把劳动力划分为高级劳动力与一般劳动力两大部分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1990~2005年间中国高级劳动力及其他因素在宏观经济增长、三大产业发展以及省际经济增长中的具体影响,并得出多年来我国的劳工市场尤其是高级劳动力一直处于低效率配置状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论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利益诱导机制的作用下,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西部城镇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迁移.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迁移对迁入和迁出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为了促进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迁移应当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改革户籍制度,加强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在中国特定社会经济条件下的一种非农化和城市化的权宜现象,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文章主要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规模和就业格局,研究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增加就业机会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我国的地区分工水平、产业集聚的变化以及地方优势产业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认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经济有朝着专业化分工格局演化的态势,各地区的分工水平有所提升,产业的地理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地方优势产业已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具有内生劳动力迁移的经济增长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劳动力迁移是现代经济发展的普遍现象,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利用模型分析了劳动力迁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解释了不同地区经济增长产生差异的原因,并研究了最优劳动力迁移数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在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推动下,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正在进行,这既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内容。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有着自身的特点,并将进一步加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中国要采取有力的应对策略,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