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苏 《南方经济》2000,(3):76-77,71
我国农业宏观调控目标是在一定时期内农业经济宏观调控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内容上来看它包括宏观调控客体和宏观调控主体目标。  相似文献   

2.
五、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及运行机制 农业宏观调控的目标在于实现农业生产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以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配置效率和农民的收入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设计一套科学的农业宏观调控组织体系和制度保障。 1.农业宏观调控主体和调控对象 政府是实施农业宏观调控的唯一主体,其他任何组织无力也没有权威承  相似文献   

3.
<正> 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需要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职能和加强宏观调控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实行政企分开以后,政府将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运营。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如何实施管理、加强调控?笔者认为,加强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并通过健康运行的市场引导企业经济行为,是新体制下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主要形式。本文拟就政府调控市场的有关问题作一些探讨。一、政府调控市场的目标和内容1.政府调控市场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保证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首先,市场机制发挥作用要求一个有序的结构,即要求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4.
在本文主要讨论美国自由经济调控模式、德国社会市场调控模式、法国政府计划调控模式、日本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等四种模式,目的在于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宏观调控模式,提供比较、借鉴和启示,使我国已经起步的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少走弯路。  相似文献   

5.
综合各项数据来看,中央陆续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成效。2003年以来,国家综合运用了信贷、利率、汇率、出口退税率以及土地供应等多种政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与其他的财政、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相比,土地调控具有其独有的特点。本文还着重分析了2003年以来土地政策调控的目标,实际调控效果,土地调控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加入WTO后,我们可以在入世5年的减让期加快调控体系的建设和结构调整的进程,利用WTO的规则对农业实施有效的保护,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 建立完善的农业宏观调控体系。政府营造良好的农业宏观调控环境,弥补农业的弱质性和低比较利益。目前我国市场需求不旺、消费投资不热,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改变长期采取的农业支持工业的政策,建立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具体说,农业宏观调控体系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府利用倾斜政策加大财政、金融(特别是政策性金融机构)、保险部门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开发投资和农业基础…  相似文献   

7.
国家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手段的3个层次,即经济调控、法律调控和行政调控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在实践中既要把握它们的差异,又要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使它们相互配合而发生作用,保证整个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国家在宏观调控领域中授权、决策、执行和监督的混乱与冲突以及相关调控主体法律责任的缺失是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失效的主要原因。文章认为,需要从法律的角度消除政府违法与政策违法现象,重新审视政府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角色定位。在具体政策方面,要在增大住房供应总量的基础上调整结构,保证保障性住房的土地总量供应;继续强化和严格实施差别化的信贷和税收政策,区分首次购房、二套住房及以上的首付比例和利率,并结合税收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与行政手段相济并用;严格执行省级政府和地方政府及各部委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9.
在宏观经济学得以发展的七十多年来,宏观调控理论与政策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发展。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宏观调控所赖以进行的宏观环境和微观主体都有了不同的面貌,尤其是数学、计算技术在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普遍使用,宏观经济调控日益沿着精确化与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近年来,我国的宏观调控水平不断提高,宏观调控模式呈现出新的特点,"微调"开始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以往"伤筋动骨"的大幅调控正在被"微调"式的精确干预取而代之。这种新的调控模式将令我国经济更为受用,更能避免大的起伏波动。  相似文献   

10.
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不可能仅仅针对哪个所有制的企业,而是会影响所有企业。宏观调控对民营企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宏观调控并不针对民营企业中央实施宏观调控的一系列措施体现了总量调控和结构引导相结合的意图。总量调控措施不可能仅仅针对哪个所有制的企业,而是会影响所有企业。结构性调控措施也决非专门针对民营企业,例如对钢铁、水泥和电解铝等过热行业的紧缩性调控,所波及的企业既有民营企业,也有国有企业。那种认为“宏观调控实质上是调控了民营企业”的看法,并不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正经历着一次根本性的变革,经济运行主体及国家宏观调控方式,将出现重大变化,对财政职能和调控方式也提出了不同以往的要求。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财政作为政府主要的宏观调控部门之一,其职能作用必须进一步强化。  相似文献   

12.
葛寿昌 《上海改革》1997,(10):22-24
现行的企业工资调控办法,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自我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的过渡性的调控措施。这种调控办法对突破高度集中的直接调控模式,引入市场调节因素,形成企业工资增长机制,控制工资的过快增长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行的调控办法仍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如调控范围有限,调控主体错位,行政色彩过浓等,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为此,应当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个人收入分配调控体制。  相似文献   

13.
财政、金融、计划(投资)是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体系的三大支柱。综合运用这三种政策手段,形成具有权威、灵活、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增长目标,乃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含义和目标,才能正确对待当前的宏观调控,才能避免对宏观经济调控无谓的争议。经过2003年年底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当前我国经济经济总量关系趋稳,局部失衡和供求矛盾有所缓和,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合理区间。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政府如何调控宏观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政府选择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的基础上,探讨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在新时期政府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强调了反周期政策选择时的政策组合以及政策出台的时机和调控的力度。  相似文献   

16.
《北方经济》2012,(11):46
正"扩大内需,房地产是躲不过、绕不开的话题,而且是重要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李德水近日在全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时说,要认清形势,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要把限购与促销相结合,坚决防止房价反弹并努力实现价格理性回归的调控目标。  相似文献   

17.
黄振奇、邵宁认为,进行宏观调控操作的基本内涵,是中央政府综合运用计划、财政、金融杠杆,对经济运行状态进行适时调节。在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由于我国特殊国情和复杂的条件,仅仅运用经济杠杆进行常规性调控远远不够,还需抓好一些关键性环节:第一,对供给的调控,关键是抓好对农业的调控。要用立法保障农业投入,保护农业资源;依托国家粮食储备系统对粮价总水平进行间接调控。第二,对需求的调控,关键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投资规模的主体调控方式应是以资金为主的投资资金源头控制,主要调控工具是银行信贷总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贷款总规模(包括政策性金融系统的融资规模)及对直接融资规模的管理。此外,还要抓好对基础设施项目的规划和项目审批;严格建设项目的资金管理,抓好这一环节尤其重要。第三,增强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实力,关键是强化税收。最后,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关键是提高中央政府的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条件下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确保粮食的长期基本自给,稳定粮食市场,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应遵循三个原则: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实施宏观调控,宏观目标与微观目标相统一,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完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的重点是: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健全储备粮的吞吐调节机制,实施"宽进严出"的粮食对外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9.
早在1983年2月,全国价格改革还处于理论准备阶段,广东省价格学会在深圳召开“特区价格改革目标模式研讨会”上,提出“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调节价格为主”的特区价格改革目标时,得到深圳特区政府的果断采纳。接着采取了价格、工资同步改革的措施。在放开竞争性商品和劳务计划价格实行市场调节,调整垄断性、保护性、稀缺性、强制性的国家定价和收费,使价格逐步反映价值和供求中,取消财政对价格补贴,理顺价格、工资关系,初步建立起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促进生产,搞活流通,繁荣市场,改善人民生活的同时,市场价格运行不规范,价格连续大幅度上  相似文献   

20.
省级政府在国民经济中处于联结上下,沟通城乡的地位,它既受中央政府指导,又受当地经济发展情况,自然资源的制约。因此,省级政府的调控功能应在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前提下,依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本地区资源配置的优化为目标,对本省进行分级的、局部的调控,这样才能发挥省级政府的职能,才能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