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2015年4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获批通过,明确了京津冀三地功能定位,提出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产业转移.2016年6月29日,《京津冀产业转移指南》出台,对京津冀优先承接发展的产业进行了详细规划.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金融支持是基础和保障,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承接力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但目前,金融机构存在金融创新力度小,难于满足承接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融资需求和金融服务等.因此,接受转移地金融机构应采取进一步加快京津冀金融一体化发展进程,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促进转移产业与本地产业的深度融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区建设战略背景下,京津冀产业功能性转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增加、内外贸易规模扩大,为大陆与台资企业产业对接转型和投融资提供了有利契机.随着大陆人口红利的减少,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陆已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向中高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型,也就是产业转型升级,这时就会与台湾的产业发展产生冲突,产业替代被替代、追赶被追赶已成为两岸产业转型对接的明显特征.京津冀聚集着6900多家台商企业,产业分布大多是传统的制造业,台资企业如何与内陆兴盛的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转型,不仅能够扩大对台经济贸易交流合作领域,而且还能够助推国家战略的有效实施,也有助于两岸产业对接和结构调整优化,惠及两岸民生.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出现产能过剩,产业结构迅速进行调整和转型,同时伴随着就业结构的变迁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型的过程中第三产业高速发展,劳动力市场为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迅速作出调整,部分劳动力开始学习新的技能适应市场需求,部分劳动力无法即刻转化技能面临失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双重就业效应如果能依靠技术进步得以调整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作为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和农业大省,“三农”问题始终是河南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大局的根本性问题,而其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抓手在于让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中小城镇积极有序转移.目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农村劳动者思想文化观念落后、劳动技能比较低下,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制度性因素制约劳动力的顺利流转等.研究河南省劳动力转移,对河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三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疏解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促进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作为京津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承接京津产业不仅符合梯度转移理论,而且对正在经历转型升级阵痛的河北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河北省各市的产业特点及承接情况、特点,分析了金融支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中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促进河北省更好地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证券导刊》2012,(34):39-40
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转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到产业和地区布局是要加快产业升级与转移,促进区域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产业有序转移。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土地与劳动力成本低,未来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建立了一个两部门的内生自动化技术选择模型,定量考察了内生的自动化技术与产业结构转型对我国初次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有以下发现:(1)除了产业结构转型外,内生的自动化技术是影响中国劳动收入份额和服务业部门相对制造业部门工资溢价的另一重要机制。(2)中国近二十年来劳动收入份额呈现U型演化趋势,自动化技术和产业结构转型分别主导了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和上升阶段。部门工资溢价的持续上升则是自动化技术和产业结构转型共同作用的结果。(3)要素禀赋与劳动力技能禀赋的结构性变化是驱动自动化技术与产业结构转型、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和部门工资溢价的重要因素。(4)加强对制造型劳动力人力资本投资,缩小其与服务型劳动力之间的技能差距,同时鼓励制造型劳动力向服务型劳动力转移,有助于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并降低部门工资溢价。本文的研究为理解中国初次收入分配演化的驱动因素与内在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可为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尽管产业协同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目前,京津冀三地产业相似度依然较高,特别是津冀的优势产业仍高度趋同,存在明显的竞争倾向,未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仍存较大提升空间。河北作为主要的产业承接地,其承接能力关系到京津冀区域产业的布局以及协同的发展成效。本文利用多指标面板数据就影响产业承接力的关键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承接地各城市间产业承接能力存在较大差距,其经济规模、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力资源水平以及基础设施状况等是影响产业承接能力的关键因素。据此,本文就如何提升区域内产业承接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老龄化、消费结构与服务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色  郭凯明  段雪琴 《金融研究》2021,488(2):20-37
老龄化程度加深和产业结构变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本文研究了老龄化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发现随着人均收入提高,一个经济体老年抚养比与服务业比重的关系由负相关转为正相关。本文在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人口年龄结构,提出由于不同年龄群体消费偏好的需求收入弹性和替代弹性存在差异,老龄化通过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两个渠道影响消费需求结构,进而影响服务业发展。当老龄化在收入效应渠道上的影响为负、在价格效应渠道上的影响为正时,模型可以解释跨国特征事实。本文结合跨国数据校准了模型参数,之后定量评估了不同环境下老龄化对服务业比重的影响,发现这一影响还取决于老龄化程度和产业间相对生产率。改变产业部门消费率和劳动力转移成本等因素后,定量结果仍保持了较高的稳健性。本文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发展了产业结构转型研究,发现“未富先老”不利于服务业发展,并以此就我国应对老龄化和发展服务业进行了政策讨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建立统计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农民人均家庭纯收入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农村城镇化率、第二、三产业贡献率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正相关,人均耕地面积、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负相关。政府应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努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等来推动河北省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有序转移。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用工荒""缺工潮"问题在东部地区已是屡见不鲜的现象,其产生的常态性反映了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严重性.本文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入手分析,指出我国劳动力短缺问题并不是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消失、刘易斯拐点到来等因素造成,而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动态平衡发展过程中,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区域间劳动供给不平衡.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东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情况进行了理论与实证分析,指出加强产业转移升级与劳动力结构调整的有效互动是解决区域性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正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日趋完善。五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经历了"发起"、"全面启动"和"实践",现已经进入"加速推进"阶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尽管如此,京津冀都市圈仍面临着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产业同构现象严重、人口发展不均衡等突出问题。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当前中国三大国家战略之一,拥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前景光明。  相似文献   

13.
资讯     
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的承德、廊坊等7个地市在内的京津冀都市圈,在经济总量和产业互补方面,已远落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全国三大经济圈之一的京津冀,在经济资源联动上有了实质性动作。在日前召开的京津冀都市圈发展研讨会上,北京市发改委提出了“3+2”首都经济圈及以“一轴、两核、三区”为框架的京津冀都市圈两个发展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创新驱动战略与经济转型均与产业结构升级相联系,本文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形成过程,以京津冀区域为例,探讨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以此为基础,建立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和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15.
宏观视野 循环经济 首都新规划 宜居城市 京津冀都市圈 自主创新 产业融合 两个转移 2005年发生的很多事情,对于北京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这种影响随着时间 的推移会越来越大,这其中包括国家的重大决策,也包括北京自己的诸多决策。 作为首都以及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国家出台的诸多政策,北京最先感受 到,如自主创新、京津冀经济圈、循环经济等等,北京市在2005年大张旗鼓地将 它们融化进自己的发展思路之中;与此同时,北京也推出了很多对这个城市影响 深远的举措,如2005年年初的首都发展新规划以及宜居城市等等。此外,有些政 策则比较细微地深入到微观领域,反映了北京市在产业结构、区域发展平衡方面 做出的努力,比如“两个转移”和“产业融合”。  相似文献   

16.
张倩  伍旭中 《时代金融》2011,(27):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7.
张倩  伍旭中 《云南金融》2011,(9X):135-136
文章利用皖江城市带2009年的数据使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对影响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承接产业转移规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首先,劳动力成本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呈负相关关系;第二,皖江城市带现有工业基础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第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模与它的产业结构密切相关,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越大的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也越大;第四,皖江城市带产业集聚度与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成正相关关系。所以,要更好地承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皖江城市带必须在夯实工业基础、提高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集聚度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杨烨 《云南金融》2012,(3X):166-166
我国现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快速转移的特殊时期,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助于城市化的快速合理发展,有准备的应对劳动力转移在未来的趋向变化。本文在综合各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策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可小觑。加之中国现下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有大量需求,只关注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已不再符合中国实际,本文从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生产率比值的角度量化分析了产业之间不平衡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处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快速转移的特殊时期,及时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有助于城市化的快速合理发展,有准备的应对劳动力转移在未来的趋向变化。本文在综合各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理论的基础上,考虑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策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不可小觑。加之中国现下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农村劳动力有大量需求,只关注劳动力向第二产业转移已不再符合中国实际,本文从二三产业对第一产业生产率比值的角度量化分析了产业之间不平衡发展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业人口大省的河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状况始终是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劳动力转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转移能力”是其中的主要因素。劳动力“转移能力”从转移源头、转移空间、转移渠道三方面进行解读,为增强劳动力“转移能力”,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制度变革,促进劳动力流动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