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1 毫秒
1.
重视民生,关注民生是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特色。政府社会管理改革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和路径选择。运用多重委托代理理论和基于民生视角,从制度层面探讨和研究政府社会管理改革。  相似文献   

2.
王立平 《商》2013,(17):415-417
党的十八大系统阐述了五年成绩和十年经验,提出了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本文从四个部分展开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论述:第一部分探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含义。第二部分揭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伟大意义:1.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体现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3.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4.体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三部分则分别从教育、就业、居民收入、社保、健康和社会管理六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第四部分强调的是,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四个重要关系:1.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2.加大政府投入和推进制度创新的关系;3.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的关系;4.尽力而为和量力而行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工商行政管理》2012,(22):10-11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为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有力保证。消费维权工作足工商部门的主要职责之一,也是改善保障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十八大报告为工商部门进一步做好消费维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4.
陈南希 《商》2013,(14):234-23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是完善社会管理的基础、根本和保障,在完善社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社会管理创新不能脱离法治语境。要充分发挥法治导向功能,提升社会管理理念;要充分发挥法治调控功能,创新社会管理机制;要充分发挥法治保障功能,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才能确保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5.
社会管理创新一直是政府以及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为了全面衡量社会管理创新绩效,提升社会管理的品质,基于政府主导与公民感知的双重视角,构建了宁波市社会管理创新指标体系。对于全面认识和掌握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含义、测量地方政府社会管理创新的绩效,监测社会管理创新的进展,改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在经济社会发展建设中必须把握好的重点工作。作为社会管理的基层干部,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不断增强社会意识,强化群众观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规范社会行为;不断改善民生环境,提高民生质量;不断加强党的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切实把握好社会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努力提高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7.
王群 《市场论坛》2011,(6):12-13
社会管理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建设幸福广东需要创新社会管理,而其关键在于完善法律保障.文章阐释了幸福及幸福城市的内涵,分析了建设幸福广东背景下创新社会管理的必要性,最后从法律视角探讨了创新社会管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下,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高度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对社会管理创新予以充分的关注和回应。同时,社会管理创新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此时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高效的发挥它的社会管理功能,那么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9.
《商》2015,(41)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模式,能够在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的过程中,解决众多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社会治理要求。而进行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模式的创新,是符合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将通过明确公共管理概念,探究目前政府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公共管理的管理理念和西方管理创新模式,分析公共管理视角下管理模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10.
王毅 《品牌》2013,(6):62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民生一般是指百姓的基本生计;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是指凡是同民生问题有关的。狭义上的民生,主要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通俗地讲就是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平时我们所使用的民生概念基本属于狭义的民生范畴,从根本上看民生深处是民权。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明确提出要"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相似文献   

11.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工程,是党和政府全部工作的立足点。河南省在推进民生工程中,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才能增强改善民生的保障能力;只有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就业政策才能确保民生。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社会管理,动员全社会力量进入民生领域,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现代社会组织体系,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刘乾 《中国报业》2023,(7):104-105
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来源依仗全媒体。与传统媒体比较,全媒体具有较大的传播效能和影响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民生新闻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本文在全媒体视角下,对民生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响应党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要求,先用"社会管理组织"对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进行定名;然后于近年国内外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战略管理、国家与社会关系这两个视角综述了社会管理组织发展的研究现况;最后指出我国社会管理组织复杂的发展态势决定了需要创新研究方法,即引入自组织理论视角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鲁海岩 《商》2014,(34):67-67
社保基金全称为“社会保障基金”,是我国社会大众的生活保障金。由于其关乎民生,因此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基于社保核算会计的视角,对社保基金的管理进行探讨,研究了社保资金保值增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民生安全保障的视角,首先探讨了共生理论在社会经济领域的运用,其次总结提炼了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共生观,并归纳国内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共生视角研究,最后提出民生安全视角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贸导刊》2014,(4):14-15
2013年,各地各部门按照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民生优先,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和社会领域服务产业,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质量和效益,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水平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葛欣航 《现代商业》2014,(23):84-85
本文介绍了当前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和传播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民生民愿等信息的重要载体并已成为当今社会背景的新媒体环境与新兴媒体。重点阐述了新媒体环境对加强和创新我国社会管理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也提到了新兴媒体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和需要注意并亟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尚绪芝  宗朋 《商》2014,(4):33-35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社会管理基础的不同导致在社会管理创新模式也会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审视社会管理创新会有不同的答案。文章不同视角下的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9.
杨玉霞 《商》2012,(2):102+94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总体思路、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我省贯彻中央工作部署,在全省下大力增强抓好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贵州特点的社会管理新路子,建设平安贵州、幸福贵州、和谐贵州。要实现这一目标,加强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显得尤为重要,是目标任务完成的前提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新型城镇化是我国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的强大动力与战略抉择。本文根据静海县实际情况,从政府、企业、居民(社会)三元视角考察了静海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深度挖掘和剖析了静海新型城镇化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针对其动力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静海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目标,提出了科技引领发展、创新投融资机制、发挥市场力量改善民生质量的"三区联动"新型城市化建设道路;就农民身份转变及农村产业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以科技改善民生、以科技手段提升城镇应急保障能力的创新对策,从而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静海县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参考,对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步伐,积极推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