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检验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实际消费与实际收入,以及滞后一期收入之间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且存在短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2.
基于协整理论的湖南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收入-消费理论和协整理论构建了湖南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长期均衡关系的模型,得到了以下结论:湖南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棘轮效应;当期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影响湖南农村居民当期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滞后1、2期的消费行为对本期的消费行为具有正负调整作用;湖南农村居民的消费率的下降趋势在短期内不易改变。  相似文献   

3.
廖宇航  赖志杰 《市场论坛》2009,(10):51-52,50
经济转轨,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城镇居民对未来经济预期出现明显的预防性的动机。为了测度在转轨期间海南省城镇居民面临的预防性储蓄动机,通过对其1995-2007年消费和收入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建立长期协整的分布滞后模型,实证研究表明:当期消费与滞后一期的消费、当期收入、滞后一期收入、当期实际利率、当期的不确定性因素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而短期内不确定性因素与消费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运用协整理论对浙江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从长期看,要刺激浙江消费市场,必须依靠增加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对于刺激消费的短期性政策,虽然在短期内可能扩大消费,但不可能影响消费和收入的长期均衡关系,上一期扩大的消费将在本期的消费中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5.
张坤 《北方经贸》2013,(8):31-33
通过选取1978~2011年全国统计数据建立Var模型,对我国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三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我国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在长期和短期存在差异,城镇化在短期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而在长期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运用动态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两者变动具有同向性;在短期内,滞后一期的城乡收入差距会扩大农村劳动力规模;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城乡收入差距是促成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格兰杰原因,但反之却不成立。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我国1990-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PCE)和人均纯收入(PDI)数据,采用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及格兰杰因果检验技术,得出:从长期看,PDI和PCE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短期我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是人均消费支出变动的主要原因,但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还受到其滞后2期和3期值变动的影响.因此,本文认为刺激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稳定增加,增强农村居民消费信心;同时还要加快重大民生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改善农村居民消费预期,引导和促进农村居民扩大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从扩大河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视角下,采用ADF单位根检验、Engle和Grange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河南省农村居民1978-2008年收入与消费的数据进行分析,当收入消费方程不协整时引入虚拟变量,有效地克服变量在整个研究期间不满足协整关系的问题,据此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说明收入与消费的长期均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于国庆 《商》2014,(21):151-151
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利用1985-2012年统计数据,用Eviews6.0软件对我国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的函数模型符合绝对收入假说理论,当期农村居民的消费支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期的收入情况。  相似文献   

10.
《商》2016,(13)
本文运用计量统计方法对安徽省1980-2012年间财政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财政支出是财政收入变化的原因,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滞后一期的财政收入会影响当期的财政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我国1978-2006年的数据,运用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滞后变量模型,对城乡居民的消费进行了比较性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农村的基础消费支出较之城镇要低很多;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的系数有边际消费倾向;农村居民的收入绝大多数均用于消费,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的收入增长,对刺激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都较为明显,而城镇居民消费中存在一种膨胀效应.  相似文献   

12.
刘阳 《中国市场》2010,(22):90-93
本文通过对1982—2005年湖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消费的协整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的收入与消费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同时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说明了误差修整系数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最后得出结论,要有效促进湖南农村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必须靠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化水平协整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协整方法和误差修正模型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化水平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短期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由短期偏离向长期均衡调整的力度较大,城市化水平是农村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它们之间具有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根据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ECM)理论,对1978—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进行协整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实际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在长期中,收入增长是制约居民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虚拟解释变量模型,分析2000-2019年以来河南省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和人均文化消费的基本情况。分析表明:河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和人均收入之间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正相关关系;河南省城乡居民人均文化消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都不高;河南省城乡居民间的文化边际消费倾向存在显著差异。为促进河南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提出了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兼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误差修正模型的江苏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协整理论研究,1980-2007年期间江苏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为二阶单整序列。但在整个期间,这两个时间序列不存在协整关系,而在1980-1991年,1992-2007年这两个阶段存在协整关系。通过误差修正模型发现1980-1991年期间江苏农村居民消费几乎完美地调整到长期均衡途径,而在1992-2007年期间江苏农村居民消费在受到短期干扰后,只有约1/3调整到其长期均衡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考虑结构突变的情况下,引入虚拟变量,运用协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对1978--2008年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与收入、利率、不确定性因素问存在的长期均衡与短期均衡关系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略高于城镇居民;利率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分别表现为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不确定性对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大于农村。短期来看,收入的波动对于农村居民的影响程度稍大;利率的波动对农村居民影响表现出明显的收入效应,而对于城镇居民影响不显著。收入不确定性的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1990年到2006年城乡居民中低档日常耐用品的消费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对城乡居民中低档日常耐用品的消费与其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比较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对日常耐用品的消费与其收入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村居民对日常耐用品的消费与其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而农村仍存在消费彩电、冰箱、洗衣机等中低档日常耐用品的市场潜力,利用"家电下乡"活动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是有效的.但由于收入风险和消费环境的影响,要使这一政策更加有效,还需要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1978年~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消费与收入的数据,运用协整理论及状态空间模型分析其变化过程,得到他们之间存在不断变化的长期均衡关系。因此,要解决农村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不仅仅只看短期发展状况,更要从长期角度去建立有效的政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1978-2011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运用协整理论和误差修正模型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支出之间的协整关系。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实际收入和实际消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消费对收入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9599,短期弹性系数是0.8396,因而,农村居民收入对消费影响显著。必须建立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