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基于2011—2021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金融科技发展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金融科技发展有助于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进一步分析发现,覆盖广度的作用效果大于数字化程度。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发展能够通过提高企业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银行业竞争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企业内部控制有效、面临高融资约束时,金融科技发展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的效果更显著。研究从理论上丰富了金融科技的经济后果和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因素类文献,实践上为强化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部门协同推进金融体系深化改革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2.
以2008—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探究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抑制投融资期限错配,并产生抑制的同群效应。从融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改善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市场正面预期,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从投资端看,数字化转型会通过强化内部控制能力、降低非效率投资程度,从而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表明,受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数字化转型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抑制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在产品市场竞争激烈、供应链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上述数字化转型的红利得到了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3.
投融资期限错配不仅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还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以2007—2021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融资融券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融资融券制度实施、融资交易和融券交易均会加剧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融资融券制度和融资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水平、促进企业金融化行为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融券交易通过提高企业融资约束加剧了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融资融券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信息透明度较低的企业中更突出。经济后果检验表明,融资融券通过加剧投融资期限错配降低了企业绩效,提高了企业财务和经营风险。  相似文献   

4.
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是引发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而银行业过度的期限错配行为则会带来系统性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银行业创新步伐加快,一段时期内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呈现扩大趋势,流动性问题凸显,风险事件频发。从商业银行业务实践出发,分析我国银行业特别是中小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的形成机制,基于同群效应视角,实证研究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问题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效应有较大意义。结果表明:受外部经济环境、行业同质化经营及最后贷款人制度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业尤其是区域性银行间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行为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同时,银行自身及同群银行的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风险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且对不同类型银行具有差异化影响。研究结果为有效控制银行业资产负债期限错配、防范流动性风险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运用交错双重差分法评估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能够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改善短贷长投,上述影响在金融发展水平高、市场化程度好的地区更显著。丰富权益融资、压缩融资成本及补充长期信贷是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有助于企业提升经营绩效,降低财务风险。金融改革试验区阶段性政策评估可为后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投融资期限结构视角探究国有资本参股的边际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有助于改善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不同国有参股主体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发挥监督效应、资源效应以及拉动效应等多重路径抑制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参股对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出现控股股东股权质押、资金缺口较大、资金需求较高的企业中更为显著。本研究拓展和深化了“逆向混改”的研究外延,为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信贷资源获取的视角,系统研究了大数据应用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大数据应用能显著抑制期限错配,改善企业债务期限结构,且在非国有企业和风险承担能力高的企业中效果更为明显。核心机制在于资源效应和信息效应:前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增强企业实体业务的比较优势,进而提高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基于“规模偏好”的资金配置倾向;后者表现为大数据可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银行信贷决策和资金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背景下,企业短贷长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基于“沪深港通”这一准自然实验,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资本市场开放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问题,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中介机制分析表明,“沪深港通”通过缓解融资约束、提升分析师关注和提高市场流动性能够抑制企业短贷长投问题。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样本企业是非国有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两职分离以及机构持股比例较高时,“沪深港通”抑制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更好。研究结论为理解企业短贷长投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具有实践意义;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开放在微观领域的经济效果研究,为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纵深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9.
叶永卫  陶云清  云锋 《财政研究》2022,(10):100-115
作为税收征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地税合并对于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方法系统考察了国地税合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结果显示,国地税合并显著抑制了企业“短贷长投”倾向,即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得以改善。作用机制检验证实,国地税合并一方面显著提高了企业实际税负,增加了企业流动性约束,表现为企业现金持有增加、股利分配和资本支出减少,另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从而缓解了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地税合并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改善作用在融资约束严重、盈利能力较弱和面临较强税收征管力度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结论表明,国地税合并不仅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纳税遵从度,而且可以抑制企业的“短贷长投”倾向,对于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和实现有效投资具有重要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0.
融资难是制约大量实体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短贷长投”则成为民营企业应对融资约束的替代机制之一。这不仅对企业自身财务安全、经营业绩构成隐患,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结合二十大“数字中国”发展战略以及当前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化转型成为不少民营企业的战略选择。本文选取2007-2020年沪深A股民营上市企业18 392个样本观测值,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民营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二,数字化转型可通过降低民营企业违约概率、缓解信息不对称、减少企业经营成本的路径,提高银行放款意愿,进而改善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情况;第三,转型前民营企业违约风险越高、信息不对称程度越严重,或者经营成本越高,数字化转型缓解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效果越显著,从而进一步证实了上述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将关注视角从管理者理性转向非理性,以2008—2021年间A股上市公司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错配的影响,研究发现:(1)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的投融资期限错配,即短贷长投呈现出显著的促进效应,且长期内存在显著作用;(2)通过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董事会独立性存在调节作用,独立董事的设立削弱了这种促进效应,但女性董事并没有呈现出显著影响;(3)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短贷长投的促进作用在内部控制有缺陷的企业、融资约束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机构投资者比重较低的企业中,管理者过度自信促进企业短贷长投的效应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在传统金融模式下,金融资源结构性错配严重制约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有效矫正这一问题,进而驱动中小企业创新.基于2011—2018年中小板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固定及中介效应模型,在传统金融结构错配背景下,探讨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相较于传统金融,数字金融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驱动效应更为显著,数字金融通过矫正传统金融结构错配,改善非国有、高技术、成长期和成熟期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环境,更具靶向性地支持中小企业创新活动.进一步发现,数字金融使用深度与数字化程度两个维度均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但覆盖广度影响不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能够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少企业融资成本和降低企业杠杆来提高企业创新产出.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数字金融的发展优化、实现创新驱动提供可靠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2006—2020年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现金持有部分动态调整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会显著加快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的速度,降低企业的现金偏离度。此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机制分析表明,银行业竞争会显著降低企业的融资约束,且能通过发挥债务治理作用,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加快企业现金动态调整速度。进一步分析发现,银行业竞争有利于优化企业现金配置,将更多现金用于创新研发、慈善捐赠和增加现金股利分配;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银行业竞争对企业现金持有动态调整速度的影响更显著。本文从动态维度进一步揭示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的微观经济效应,也为企业优化内部现金管理决策提供了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因素,但我国金融发展中存在的资源错配问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选取2008—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具体区分金融资源分配情况后发现,上述效应在金融资源分配不足时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金融资源错配会通过降低内部控制质量、加大非效率投资和抑制创新能力三条路径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拓展性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质量、非效率投资与企业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会因企业产权性质、规模大小以及所在区域的银行竞争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也因此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以及所在地区银行竞争程度较低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的结论为深化金融体系创新性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以及推动我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与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近年来,我国非金融行业企业对金融资产的投资热情日益高涨,这是否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相背离?本文以我国2001—2019年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影响。基于异质性进行分样本讨论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在中央国有企业、民营和外资企业、东中部地区企业中成立,但在地方国有和西部地区企业中不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门槛效应,即存在一个合理的金融化偏离程度以及金融资产投资收益区间,在此区间内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正向影响最大。机制分析发现: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存在流动性供给效应、投融资期限错配效应和实体资本配置效应三条传导路径。本文相关研究结论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博  韩亚东  李广众 《金融研究》2021,488(2):153-170
本文以2001-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高管团队内部治理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企业负债不足时,高管团队内部治理效应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的负债水平,降低企业实际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的偏离程度。这种高管团队内部治理效应在第一类委托代理问题比较严重以及非CEO高管监督动机较强的企业中更加显著。作用机制分析表明,高管团队内部治理效应能够通过降低第一类代理成本来降低企业资本结构与目标资本结构的偏离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叶承辉 《新会计》2021,(5):26-30
企业"短融长投"的资金期限错配行为,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自身承担资金链断裂的风险.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经济、货币政策、金融抑制程度等方面分析资金期限错配现象,本文基于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从微观层面探讨其对企业资金期限错配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内部控制可以通过降低信息不对称来缓解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限制管理者自利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我国商业银行期限错配与经营稳健性之间的内在传导机制。在此基础上,以2011—2018年间我国202家商业银行的非平衡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期限错配对银行稳健性的影响,并按照银行性质不同进行了异质性研究。研究发现:(1)期限错配显著弱化了银行经营的稳健性;(2)将影响程度进行分样本比较,全国性股份制银行高于城市商业银行,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结果不显著;(3)进一步分析期限错配影响银行稳健性的传导渠道,发现流动性风险在两者之间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在样本分类比较中,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流动性风险的相对贡献为10.3%,低于城市商业银行的22.6%,说明相较于城市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的融资渠道多、融资能力强,因而流动性风险对其稳健性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19.
江轩宇  贾婧  刘琪 《金融研究》2021,490(4):131-149
本文在我国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从债券融资的视角,探讨债务结构优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债券融资与企业创新之间显著正相关,表明债券融资优化企业债务结构、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积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进一步研究表明:(1)债券融资能够通过降低整体债务融资成本并延长整体债务期限促进企业创新;(2)债券融资对于银行贷款存在溢出效应,即企业通过债券融资,还能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延长银行贷款期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3)产品市场竞争和代理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债券融资对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4)不同类型的债券对企业创新能力的作用存在异质性,债券发行的便利性是其影响企业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8-2017年A股非金融企业上市公司数据,在Almeida等(2004)、Han和Qiu(2007)的模型基础上,从企业生命周期视角构建三期动态投融资决策理论框架,重点考察不同期限条件下盈利水平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机制,从理论上剖析杠杆率差异化背后的企业投融资决策机制,结果发现:企业盈利能力是企业杠杆率动态调整的重要驱动力,企业资产收益率越高,资源配置效率越高,有利于减少资源错配的行为,进而有助于提升企业杠杆率。这就使得处在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杠杆率操作存在显著性差异,复苏成长期企业适合加杠杆,而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适合去杠杆。此外,企业盈利能力在企业生命周期与杠杆率之间起着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