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城镇新增就业岗位的70%以上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提供的,从农村转移出的劳动力70%以上也在非公有制企业就业。但是非公有制企业在对扩大社会就业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在企业劳动关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劳动合同签约率比较低、近年来职工工资水平下降、参加社会保险率低、职工劳动时间过长、劳动条件差、部分企业忽视劳动保护工作等。这些问题使得企业劳动关系紧张,阻碍了企业进一步发展。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成为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我国首次发布劳动保障蓝皮书,该书是由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推出。蓝皮书对当前劳动保障事业发展现状、取得的发展成就作了详细介绍,提出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重点难点,并预测了未来走势。蓝皮书从促进就业、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和企业工资分配四个方面简要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成就,系统总结了2013年我国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企业  相似文献   

3.
4月24日.成都市眉山市两地劳动保障局联合在洪雅县“五牛广场”成功举办了“促进就业送岗位现场招聘会”。成都市劳动保障局副局长吴兴智带领成都市劳动就业系统和招工企业一行40余人参加了招聘会。  相似文献   

4.
人社部发[2013]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工商业联合会: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就业的主要渠道,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领域。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企业内部劳动争议协商解决机制不健全,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劳动争议仍易发、多发。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及《企业劳动争议协商调解规定》,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进一步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维护社会稳定,现提出如下意见:一、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预防为  相似文献   

5.
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中,政府三方协调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两种主要模式.大众创业强调以网络为依托, “互联网+”传统产业模式,一方面就创业本身而言,劳资双方力量在创业过程中深度融合,创业者同时具有“劳资”双重身份;另一方面就创业带动就业而言,创业企业创造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新业态,带来多样的就业岗位和灵活的合作契约,这些均对传统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形成挑战.本文在分析创业企业劳动关系构成要素特征基础上,厘清在我国现阶段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下,创业企业劳动关系协调的困境,最后从完善法律体系、政府分类治理,以及企业规范用工三个方面着眼,提出困境转化的策略原则和协调实践.  相似文献   

6.
为民 《陕西审计》1998,(1):37-37
开发型就业,由各级劳动部门和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兴办劳动服务企业和生产自救基地,拓展经营增加安置和生产自救基地,拓展经营增加安置容量,特别是兴办第三产业,实现开发型就业。  相似文献   

7.
<正>恩格斯曾经指出,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全部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这一论断揭示了劳动关系成为现代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构建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关系日趋复杂,劳动争议案件和劳动纠纷不断增多,劳动者权益受侵害现象愈演愈烈,劳动关系矛盾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因此,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对推动和谐社会发展、促进就业、稳定人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天虎 《现代企业》2021,(1):125-12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进步,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同样得到了全方位的发展。企业的良好发展扩大了劳动用工规模,为我国劳动者就业提供大量岗位。企业劳动关系如果无法维护好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势必成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制约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管理水平的提升速度无法追赶上人员规模的扩张速度,存在管理方式不够合理、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劳资关系无法协调等。  相似文献   

9.
就业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不但需要党的理念、方针、路线的指引,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劳动者要有终身学习、培训以及创业的观念,企业在转型发展壮大中要更多考虑企业社会责任,政府要在扩大群众就业、服务群众就业的过程中把党的理念、政策落实好,切实保障群众在劳动中的正当权益。推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劳动者和企业有何期待?企业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0.
现就业服务中心是在政府指导下,由企业建立的负责保障本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并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管理服务机构。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下岗职工在中心的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期满仍未再就业的,要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是,转为失业人员,按规定享受受业保险待遇,最长期限为2年;期满仍未就业的,收入低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费标准的享受社会救济。1998年中发10号文件规定,要求下岗职工3年协议期满都要“出中心、断关系”。所以,下岗职工出中心的关键问题就是解除劳动关系的问题,而解除劳动关系的关键是经济补偿问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企业实行改制过程中出现所有制结构调整、关系变化的新情况,为保证企业改制工作的顺利进行,切实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工作实践,就业改制中有关劳动政策的应用提出几点管见。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张家港市劳动保障局采取多项措施,全力推进就业工程。一是建立就业工作应急机制。主要包括监控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失业动态情况、职工队伍稳定情况、各项就业统计数据变化,建立企业退工备  相似文献   

13.
<正>当前,优化劳动组合已成为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一个热点。许多企业都存在人浮于事的现象,形成的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劳动管理比较混乱,不管企业需要不需要,年年招工或硬性分配,人员的增加大大超过了企业的发展速度;二是近几年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在就业问  相似文献   

14.
王彪 《中国就业》2008,(2):62-62
1月11日上午,120多名企业老总、企业管理人员集聚在江苏省宿豫区电力培训中心认真地聆听“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知识宣传讲座。讲座就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的发放、社会、工伤保险等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讲解。据悉,下一阶段,宿豫区劳动保障部门还将送两法进村庄、到企业。  相似文献   

15.
2007年6月、8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法”的相继出台,为企业依法用工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必将有力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当前珠三角等地区持续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加强用工管理,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和技术工人,本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2007年6月、8月和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分别通过了《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三法”的相继出台,为企业依法用工提供了法律依据,也必将有力地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在当前珠三角等地区持续出现“用工荒”的大背景下,企业应该如何加强用工管理,才能招到合适的人才和技术工人,本文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王有余 《活力》2014,(9):64-64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的大幅度调整,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企业工会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和研究当前工会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迎接挑战,这样才能探索出适应新形势要求的企业工会工作新路子。  相似文献   

18.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企业内部的产业结构、组织结构和队伍结构都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其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劳动关系的复杂化、就业方式的多样化,给企业工会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与挑战。面对这样的形势,企业工会要想真正维护工人权益,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当前工会工作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依法维权。  相似文献   

19.
关于就业问题在我国目前学界已有诸多研究,但对于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多归因于“供给方”,即我们的教育机制、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求职者的自身能力和就业观念等,而较少从“需求方”——企业的角度去思考。2008年1月1日《就业促进法》实施后,其同《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三位一体,从就业角度出发规范和约束了企业的用工行为。作为人才市场的主要主体之一,企业该为就业问题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值得我们探讨。  相似文献   

20.
姜密 《中国就业》2014,(6):61-61
全面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围绕着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总目标,滁州市推动企业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员工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