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地缘政治的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轻陆权重海权的倾向,而在陆权的研究中又存在着重控制权轻发展权的倾向。中国的和平发展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首先是陆权的发展,同时,中国的和平发展中的陆权又首先是陆地空间的发展,而不是以陆地空间的控制权为主。中国和平发展提出的地缘政治的中国命题是:对中国这样一个世界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陆权大国和以陆权优势在东亚地区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来说,对中国这样的以陆地空间为主要空间的国家而言,陆地空间的发展始终具有基本的、关键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只要人类同海洋发生关系,迟早会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现代,也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对海洋国家来说,不存在海权和陆权哪个更重要的问题,而是在整个国防体系运作中发挥各自不可替代的功能以及随战场空间变换二者如何协作的问题。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  相似文献   

3.
凝聚社会共识、辅助政治决策者们制定国家政策方针,在这样的目标牵引之下,各个地缘政治学派从诞生至今的一百多年来,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它们也总是陷入到备受推崇与饱受批判的两极评价之中。马汉在19世纪末提出的海权论同样无法摆脱这样的命运。同时从另一方面来看,与陆权和空权不同,海权从理论诞生的初始至今,就是一个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而更加广泛地涵盖了经济、政策、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地缘政治概念。因此,海权虽然成为了一个人人嚷嚷上口的地缘政治概念,但是其具体的概念定义却在众口纷纭的争议之中,一直没能够在理论上得以清晰。作者从回归海洋地理特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海洋所具有的不可分割、不可人居、不可据守、不可筑防、隔陆成岛的地缘广阔性、连续性、单一性和媒介性,在厘清海洋这些不同于陆地的独特地缘特性之后,进而指出所谓海权,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国家跨洋联结大陆的意志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互相支撑的内容:一是一个国家自身在开放经济上的组织、发展能力和政策意志,二是在军事斗争上以海军为主轴的战略支撑能力和政策意志,三是国家和社会公众对于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与政策意志。  相似文献   

4.
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关系的分析有以下两个值得注意的命题及其引发的问题:第一,关于海权是全球性大国的必要条件的命题。这一命题引发的问题是如何科学理解海权对大国崛起的影响。对此,作者指出多数西方学者都是结合经济、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等其他因素来强调海权重要性的;历史也表明海权本身并不具有确保国家强盛的神奇功效,国家盛衰归根结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活力以及制度创新的能力。第二,新兴海权国家尤其是陆海复合国家挑战既有的世界海洋霸权,从而引发国际体系的冲突与动荡这一命题。作者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并不存在新兴海权国家与既有海洋霸权冲突的历史逻辑,其关键取决于新兴国家大战略的选择;同时还必须考虑到不同时期国际体系的总体特征和时代主题的不同。解释模式可以解释历史上的两次更迭,并为未来世界经济格局的预测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矛盾冲突频发,地缘政治格局的快速调整所引发的冲突给全球供应链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地缘政治斗争的手段日益多样化,包括贸易战,金融与货币战,交通、能源控制和技术垄断,“颜色革命”和长臂管辖以及局部战争等等。地缘政治冲突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通运输、要素供给、销售、金融等方面。妥善应对地缘政治冲突产生的风险,保障中国全球供应链安全,对于推动中国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历史客观存在,海权一直随着国际社会和军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而与时俱进。与冷战前及冷战时代的海权相比,冷战后海权所处的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时代主题、国际政治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后冷战时代的海权与传统的海权相比,发生了巨大而影响深远的变化。作者从国际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新军事变革等方面入手,对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要素、构成、观念等方面的变化与演进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得出结论: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包括适宜的海洋地理条件,建立在对外贸易基础上的外向型经济及由此催生的海外利益,建立在外向型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发展海权的主观愿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包括海上武装力量、海洋管理机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法律体系、海洋科技实力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主要体现在国际海洋秩序、国际安全合作问题、国际海洋合作等方面。以军事观的角度来看,后冷战时代海权是信息化的海权,向五维立体的方向发展,具有与其他制权无缝链接的趋势并注重濒海作战。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包括认识到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在上升,海洋的可持续问题值得重视,海洋的政治价值正在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7.
曹瑞 《魅力中国》2011,(14):133-133,129
中亚是传统意义上的地缘政治缓冲区,也是几大国际政治力量相继施展影响的地区之一。苏联解体后,中亚各国相继独立。然而,曾蛰伏在苏联专制统治下的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国际恐怖主义等矛盾也浮出水面,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对国际及周边地区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则试图从冷战后中亚地区恐怖主义产生的条件入手,对该地区的恐怖主义问题研究做出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姜鹏 《理论观察》2013,(5):50-51
长久以来,中国国内学界主流观念仍然看不到在洛克文化中主权国家死亡率极低的国际政治现实,而一直在用霍布斯式的观念审视国际社会的互动和一味地强调朝鲜对中国“屏障”功能的地缘战略价值.在海陆空天网立体化作战的五维地缘政治互动时代,单纯地强调海陆二元互动的古典地缘政治哲学及其指导下的强调朝鲜作为海权与陆权跳板与桥梁的意义还有多大?中国在未来因应半岛局势突变最为有利的地缘战略支撑点是长达400多英里的漫长中朝边境线,还是从来没被中国学术界注意到的长度仅为中朝边境线四分之一的半岛“窄颈部位”?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崛起催生了选择成为陆权国家还是海权国家的辩论,中国政府的政策是建设"海洋强国",但无论是以"海洋强国"还是"海权"名之,都应该避免太过于强调力量因素而忽视其他关键问题。作者在"海洋叙事"这个方向上来考察海权,即关于海洋秩序的叙事,它实际上具有元叙事的功能——合法化功能。对历史中若干海洋国家实践的考察表明,塑造海洋秩序、维护其海洋利益的海洋叙事是海权的关键特征,海洋叙事能力与海上力量也成正相关关系。当今海洋法律秩序是历史上关于海洋空间、资源、战场这些叙事的影响下形成的,海洋大国的海洋叙事能力一直是影响海洋事务的一个持久性因素。海洋叙事能力对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价值在于,塑造海洋秩序的意志、能力、手段是海洋大国赖以生存的关键。对中国的海权理想而言,实际的情况可能是建设海军力量相对容易,而提出一种关于海洋秩序的元叙事反而更难。  相似文献   

10.
张爽 《黑河学刊》2012,(12):37-38
朝鲜半岛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东北亚的中心,是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的核心,同时也是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的关键地区。朝鲜半岛上的对峙从三大国鼎立变成了俄国、中国和朝鲜对峙美国、日本和韩国格局。对于中国而言,决不能放弃对朝鲜半岛的影响,不能接受朝鲜半岛局势出现大的变动。中国的对策应该是以不变应万变,以维护朝鲜半岛目前的格局和国家的最大利益。  相似文献   

11.
批判与继承:二战后法国的地缘政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法国国际影响力的大幅衰落、西欧一体化进程的发展以及战后经济社会危机的出现,为法国地缘政治研究的复兴创造了历史与社会背景。在其后几十年时间里,法国地缘政治学者在激烈批判传统地缘政治本体论、认识论及其历史影响的基础上,通过继承法国传统政治地理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主张,针对20世纪下半叶世界政治发展呈现的诸多问题,在相当广泛的议程上展开了考察。二战后的法国地缘政治思想以其注重文化解读、关注个案分析、拒斥理论归纳的情调风格以及在国际合作、一体化条件下民族国家的地位作用、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案例分析等项议题上的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法国特色与法国立场,具有广泛的学术与社会影响,为当代地缘政治研究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高铁如此绿色环保、安全便捷、经济实惠,为何舆论会在北约媒体的牵头下对中国高速铁路进行一轮又一轮的狂批呢?答案就在于,中国的陆权战略将在未来百年对以北约为核心的海权国家形成致使挑战,并最终结束目前这种以盎格鲁撒克逊人为全球文明领导者的政治现状  相似文献   

13.
赵家艺 《魅力中国》2014,(24):30-30
俄罗斯是一个具有明显地缘政治特征的国家,历史上,俄罗斯在全球地缘战略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横跨欧亚大陆并雄踞其中心腹地。地缘政治的变迁与其外交战略是息息相关的,地缘政治这一理论有助于我们了解俄罗斯国家战略的发展脉络,以及俄对中俄关系的定位。对我国从地缘政治的视角研究国家战略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国际冲突数量急剧上升,内部冲突比例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内战外溢导致边境冲突增多。一方面,国际冲突多发地区大多处于地缘政治的“破碎地带”,由此也反映出国际政治根深蒂固的矛盾;另一方面,冲突多发地区普遍存在“现代化综合症”,此起彼伏的冲突折射出相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异常艰难。冲突与合作彼此之间存在着向对方转化的各种必然和偶然的条件。在现实国际关系中,有关国家应及时发现并努力削弱甚至消除可能导致激烈冲突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努力发现并善于利用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机会和条件,审慎应对和处置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国际冲突的地缘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冷战后国际冲突数量急剧上升,内部冲突比例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一些国家内战外溢导致边境冲突增多。一方面,国际冲突多发地区大多处于地缘政治的“破碎地带”,由此也反映出国际政治根深蒂固的矛盾;另一方面,冲突多发地区普遍存在“现代化综合症”,此起彼伏的冲突折射出相关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异常艰难。冲突与合作彼此之间存在着向对方转化的各种必然和偶然的条件。在现实国际关系中,有关国家应及时发现并努力削弱甚至消除可能导致激烈冲突的各种宏观和微观的因素,努力发现并善于利用可能导致合作关系的机会和条件,审慎应对和处置国际冲突。  相似文献   

16.
东盟对中国的地缘战略意义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以后,东盟在一体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其大国平衡外交战略的实施,其独特的地缘战略意义开始凸现出来。作为海陆复合型的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大国,不仅在经济上有所发展,还要在海权的发展及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增长方面有所突破,同时积极推动多边外交,全方位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形成稳定的周边环境。东盟在这些方面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胡波 《东北之窗》2014,(13):60-61
正近年来,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强国的内涵不断充实。强与弱是相对而言的,有弱才有强,除了自身的强大之外,海洋强国还意味着中国需要在国际海洋秩序、世界海洋政治中谋求一个相对"强"的权力地位。那么,根据中国的海洋先天禀赋、地缘条件,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与条件,中国究竟应该设置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呢?2005年,政府有关方面、媒体及学术界等大张旗鼓地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追溯当年中国海权的强大,思索未来中国海权的发展。在国人眼里,中国海权既然曾经有过辉煌,也就能够重新复兴,  相似文献   

18.
冷战结束之后,朝核危机不仅引发朝韩关系持续紧张,而且有可能诱发潜在的地缘政治冲突。朝鲜半岛危机的发生、发展甚至恶化成为实施国家战略的一大变数,给我国的半岛政策提出一些新的挑战。在朝鲜战争结束60周年之际,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在保持现有政策基调的基础上,重新设定政策的方向和制定新的政策目标重点显示出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9.
地缘经济一般是指地区位置邻近或地体毗连的国家或地区所采用的资源互补、经济合作,以求共同发展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经济地域组织形式。人类在地球上活动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迅速发展的今天,由于区域合作所具有的“地缘”特点,使地缘经济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新热点。地缘经  相似文献   

20.
海权包括海洋利益、海洋权利、海洋权力三个层面。以马汉海权理论为视角.深入地分析影响中国海权发展的四大要素,即地缘政治、民族文化、政府政策和海军力量。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条件,在当前的形势下,发展海洋经济、弘扬海洋文化,建设强大海军、加强海洋管理和立法及实现台海统一是实现海权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