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研究对加快当今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意义重大,新生代农民工较之于第一代农民工有更大的融八城市的热情与愿望,其在心理预期、价值观念、消费观、文化素质等方面的优势都为其市民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存在着社会制度不健全、社会环境不和谐、政治参与渠道不广、自身素质欠缺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制约.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需要政府、社会及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农民工的主体,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渴望融入城市社会和进行社会参与,而且他们是伴随新媒体的发展成长起来的.本文从经济参与、政治参与、社交参与和文化参与四个方面分析新媒体对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的促进作用,以利于他们实现市民化的夙愿.  相似文献   

3.
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向华 《特区经济》2011,(12):196-198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焦点。中原经济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有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政策体制和法律法规不完善等方面问题。各级政府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引导社会各界转变观念,改革就业制度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再教育机制,实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完善法律法规,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  相似文献   

4.
俞雅乖  刘玲燕 《特区经济》2014,(12):130-131
农民工市民化的核心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是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的责任主体。本文首先设计了农民工市民化的"逐步推进"机制,主要从分城市、分农民工、分项目等逐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在明确农民工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成本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设计了不同层级的成本分担机制,包括:各级财政的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成本分担机制;农民工的收入增长机制;公共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市民化是加速城市化与现代化的重要瓶颈因素,研究与探讨其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首先由中国独具特色的城乡人口流动模式出发,探讨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其次,进一步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含义,明确了社会资本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对经济发展的明确作用;最后,文章分析现阶段农民工社会资本结构特点,从而得出结论:社会资本分布的不均衡造成农民工市民化转变举步维艰.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本质是制度歧视导致的教育权利不平等与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以公平为导向的制度重构乃是破解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困境的治本之策.作为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地市民化为破解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案.本文立足于农民工就地市民化视角,以剖析现行教育制度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制约因素为路径,以重新构筑公正包容的义务教育新制度为依归,以期以权利平等与资源均等从根本上有效保障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平等优质的义务教育.  相似文献   

7.
农地权益实现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基础.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农地权益参差不齐,具有非生产性、非统一性、非公平性特征.基层政府应公平农村土地代际分配,通过确权、登记、颁证和土地物权债权化,保障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土地财产权益.输出地和常住地政府应将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纳入公共预算,以就业和住房问题为核心,发展农村“两后生”职业教育,分类分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工程.  相似文献   

8.
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农民工向市民角色的转换,是顺应广大农民工意愿和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的重大转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基于对全国6个城市的实地考察和20多个城镇6232名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强烈,但在方式上,不愿意以双放弃换取城镇户籍。就农民工市民化公共成本而言,按照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每个农民工市民化的政府支出公共成本约在8万元左右。稳步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以扩大农民工转移就业、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完善农民工公共服务和安置农民工进城定居为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扎实提高人口城镇化水平,促进农民工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9.
从物回归到人是新型城镇化的价值所在。文章立足中国农民工市民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解析新型城镇化中农民工市民化的时代意蕴,分析农民工市民化的价值意义以及当前的现状和困境。文章认为,应从认识、主体、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层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体而言就是政府的管理理念要由物本观念向人本观念转变;尊重农民工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工的权益,增强农民工主体意识;创造有利于农民工市民化的良好的、宽容的社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创造与城市居民平等的生存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10.
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身份和职业的特殊性、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限制以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因素,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无处维护,农民工逐渐采用非制度化和非理性化的方式维护自身权益,社会危害性极大.所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不仅对农民工自身利益的维护和人权得到有效保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农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产业转移现状与转移产业中的农民工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认为产业转移对农民工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但也为市民化的全面实现提供了新机遇,转移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农民工市民化。因此,需要通过产业转移全面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营造良好的产业承接环境、加快区域产业转移、增强中西部承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的能力,协调区域人口流动、合理分担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成本,加快政府制度改革与转变企业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农民工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影响,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目前农民工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方面都存在不足.政府、企业、农民工自身等应共同努力,切实解决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第一代农民工的发展诉求包括养家养老、社区交往、职业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等需要,要求政府通过以分层为依据制订发展规划、以生产为中心促进职业发展、以改革为动力推动社区参与、以统筹为抓手提供环境保障等政策来回应。该文一方面探讨了第一代农民工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突破流行农民工市民化制度改革与利益分配思路,原创性地提出要以生产发展为前提走出当前普通农民工求发展的困境。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市民化是今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途径。本文以我国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农民工问题日益严重为背景,概述了政府与学界在农民工市民化作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外部牵引力和内在推动力两个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动力机制,从外部阻障和内在阻障两个角度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阻障机制.最后提出了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城镇化的关键是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强调和维护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使民生不断得到改善,提高人们的获得感.当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推进农民工的市民化主要体现在:一是让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二是为不够条件落户或者不愿落户的农民工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18.
文章构建了以农民工市民化程度演进为基础的GERT网络模型,以此为基础分析相关主体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作用,探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关键路径和关键作用主体。研究结果表明,市民化进程中"农民工—政府—中介—企业—城市居民"路径的等价转移概率最大,政府和企业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9.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城镇化的关键。如今,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被视作"主力军"的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失范"的最大限制是公共意识培育的"缺位"。由此,将经济行为、身份认同、政治参与、空间规范等纳入农民工公共意识培育的基本内容,摸清其面临人力资本水平乏力、顶层设计政策失位、社会支持偏见排挤、代际传递根深蒂固的处境,在"赋权"、"增能"、"调适"上着力构建一套农民工公共意识培育的责任分担、顶层设计、社会参与、素质养成最优机制,是推动农民工真正市民化的亟需举措。  相似文献   

20.
实现农民工市民化是现阶段推进农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面。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仿真讨论农民工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通过Vensim PLE软件构建成本分担模型,分析不同情景下各地区相关主体的因果反馈关系和未来发展走向。研究发现:(1)在保持各项成本和收益增长率不变情况下,社会和政府每年至多负担4%-6%新增流动人口市民化;(2)为减轻个人、企业等社会主体压力,各项经济成本应一定程度向政府部门倾斜;中央需通过增加财政事权比例,鼓励地方政府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3)各区域因自身条件和国家政策等异质性面临不同程度财政压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可依靠自身财力实施高市民化率,财政缺口较大地区需借助中央支持推行就近城镇化,但中部地区陷入地方自身财力缺乏和中央财政支持不足的两难困境。文章建议从财政开源、财政分担、财政转移等方面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由此缩小城乡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