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萌  何江胜 《新西部(上)》2009,(6):108-108,110
本文分析了中西方饮食习俗的不同,认为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差异充分体现了饮食与文化的差异。在愈来愈频繁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掌握语言与文化差异有益于民族间消除误解,沟通顺畅。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西方都十分重视新年庆祝活动。但在庆祝时间、庆祝形式、拜访与礼物、饮食等方面有不同的表现。知晓新年习俗有助于了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点和根基。感受不同的文化习俗,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有助于外语学习者在文化差异中加深对语言和对各国的文化理解。  相似文献   

3.
曹爽 《魅力中国》2011,(17):283-283
《诗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其中记载的关于饮食的史实很多,如食物的种类、烹饪手法以及食器等,通过对其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清晰的了解当时的饮食风俗、礼仪等,尤其是其中的祭祀献食以及由此而诞生的饮食礼仪文化。我国的饮食习俗与礼仪非常繁复,其与医药、养生、修身等皆具有密切的关系,且以之为核心形成了中国古典哲学的一个方面,具有了多种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4.
佤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佤族的饮食习俗是佤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佤族饮食的文化内涵,彰显其独特之处,把佤族饮食开发做大做强,使其为佤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云南白族地区为对象,探讨了白族文化教育资源在学校教育中的开发与利用,为在制定相关民族文化开发利用政策时能提供时代性依据,以更好实现对民族文化中教育资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6.
掐新娘     
白族的婚礼常常随着居住地域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但是都办得十分隆重而热闹。大理白族的婚礼,实际上在结婚的前一天就已经开始了。这天晚上,男方家的天井里燃起篝火,屋里屋外挤满了人。白族的民间艺人被邀请到婚礼上演唱“大本曲”和“吹吹腔”。三弦声、锁呐声响成一片,里里外外充满了欢乐气氛。艺人们更是倍展其能,这就是白族的婚前踩棚习俗。  相似文献   

7.
程静 《黑河学刊》2013,(12):22-23
随着对"所有权绝对"理念的反思,人们开始重视财产权的社会义务,而在独具特色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中,对财产权的社会义务早已有了相关的规定或做法,其文化习俗中表现出的财产权需履行相应社会义务的规定有其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凌 《改革与开放》2013,(2):195-196
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凌 《改革与开放》2012,(24):190-191
丧葬仪式是中国社会重要的人生礼仪之一,也是西村村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以描述丧葬过程为主线,运用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对西村的丧葬习俗进行详细描述,并通过对饮食、衣着、棺材的空间移动和各种角色承担方面对西村丧葬仪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云南大理新华村民居现状与传统白族民居的异同调研分析,深度剖析了新华村民居建筑风格转变的原因,反思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对于新华村民居建筑风格转变的利弊.并围绕传统白族民居建筑中蕴含的生态及居住理念对现代民居建筑设计建造的指导意义,反思“舍”与“得”,提出了今后白族民居建筑的发展及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11.
孙坤 《黑河学刊》2012,(8):55-56
跨文化交际中,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常会因文化差异原因造成交流与理解等方面的误解。其中,饮食文化在交往中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同的民族与国家由于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乃至宗教信仰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了解一些饮食习俗禁忌的差异,是很容易影响交际结果的。本文针对中德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分析比较中德两国在饮食内容、方式和礼仪等方面的禁忌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由此可见,饮食确实是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中国或缩小一些说华夏的饮食文化可以看成是具体而微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特征都在饮食文化中有所反映,如"天人合一"说,"阴阳五行"说,"中和为美"说以及重"道"轻"器"、注重领悟、忽视实证、不确定性等等都渗透在饮食心态、进食习俗、烹饪原则之中.一个异质文化的人通过饮食、甚至通过与中国人一起进食,持之日久都会对中国文化有些感悟.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多样性在丧葬习俗方面可以更好的体现,要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就必须全面地了解该地区的历史地理以及普世原则.藏族多样化的丧葬模式与其特定的文化地域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藏族的丧葬习俗在阶级社会中,不仅反映整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而且还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等级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可以从中看出不同阶层的人生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苏北地区传统春节习俗文化也发生了改变。春节习俗文化的变迁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对苏北传统习俗文化的特点、功能及其变迁后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的分析,探索如何更好地发展苏北春节习俗文化,发挥其传承创新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李乾夫 《黑河学刊》2011,(6):21+23-21,23
南诏大理国时期是白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其碑文中所呈现的白族人民的世界观、天命观及政治伦理思想,不但反映了当时白族人民已具较高的抽象思辨能力,也反映了南诏大理国政权对中央文化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6.
鄂伦春民族是我国北方以狩猎为主的少数民族之一,自古以来就劳动、生息、繁衍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内外的广阔土地上。鄂伦春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比较缓慢,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大、小兴安岭一带鄂伦春民族才开始实行定居,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都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形态。鄂伦春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人口稀少。鄂伦春民族在其长期而缓慢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其中有些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从鄂伦春民族的婚姻习俗中,可以发现两大特点:一是婚俗的原始性,二是本民族文化与汉族及其他相邻民族文化的融合性。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为研究人类早期婚姻形态提供了活化石。研究鄂伦春民族婚姻习俗的原始性,既可以使人们窥见到人类早期婚姻制度之一斑,也有助于阐明形成鄂伦春民族个性和民族素质的来龙去脉;研究鄂伦春民族文化与  相似文献   

17.
田园 《新西部(上)》2013,(10):24-24,21
本文探讨白族孝文化的传承。第一,叙述白族人民孝文化的表现形式,一是表现在民歌、民曲、民调中;二是表现在恋爱、婚姻、嫁娶中;三是表现在追思、哀悼、祭奠中。第二,探讨传承白族孝文化的几点想法: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相应措施,不断加大投入;二是研究机构要积极挖掘探索,不断推陈出新;三是要提高人民群众自身素质,做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8.
在旅游业火热发展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各个行业的今天,白族传统文化正面临着经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和冲击。本文基于当前旅游大开发形势,探讨白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并提出保护、开发、传承发扬的手段方法和建议措施:加强政府导向作用;应突出白族传统文化的地域特色;应重视对贫困群众的帮扶;应坚持保护优先和适度开发的理念原则;应大力弘扬白族传统文化,发掘多元文化提升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文化和习俗以及节日文化习俗的概念和特点,介绍了中国春节的节日文化习俗和西方圣诞节的节日文化习俗以及节日禁忌习俗,对比分析了中国春节和西方圣诞节的异同点,以期为跨文化交际提供帮助。指出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人们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要对这种习俗产生敏感性,了解它们的异同,有利于我们进行交流,防止产生误解。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白族民居建筑的纵向考察、横向分析可以发现: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吸收先进的中原文化,同时保持本民族文化,形成了富有民族风格和本土特色的建筑.白族民居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代表,饱含着丰富而浓烈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