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秀丽 《理论观察》2007,1(2):17-18
科学发展观是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认识和态度,它的形成和确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史观的繁荣发展及其研究成果相联系,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中,包含并发挥了“历史决定论”、“生产力论”、“人民主体”理论等历史唯物论;坚持并弘扬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论”、“系统论”和“矛盾论”等历史辩论法;丰富和发展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目的论思想。科学发展观与唯物史观既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2.
“一切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应用于党的全部活动的理论创造。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群众的路线。重温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理论和实践,对于新世纪的思想政治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雷蕾  王志华  李会忠 《魅力中国》2010,(35):377-377,376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不仅在于形成了唯物史观,更重要的是发现了唯物史观确立的前提一“现实的个人”、在著作里马克思、恩格斯规定了“现实的个人”的内涵,在确立唯物史观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在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启示我们必须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人民创造社会财富的唯物史观启示我们必须确立利益与人民共享的为民精神;人民评判历史的唯物史观启示我们必须强化人民监督的群众观念。  相似文献   

5.
朱诚蕾 《理论观察》2007,1(5):84-85
从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提出的历史背景谈起,以抽象的人的思辨变成现实的人的历史发展为线索,论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对"现实的个人"的具体阐述,并探讨了"现实的个人"对我们当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既有传统的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并超越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合理思想,以“现实的个人”为出发点的唯物史观和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主体观,是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族放 《改革与开放》2012,(14):121-12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出处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推动着当地中国对于社会发展中人的问题的不断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往的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都包含有“以人为本”思想,但由于当时的历史环境,在认识上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新发展.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卫生与健康重要论述生动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价值追求,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思想,对更好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是唯物史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于丰富和深化唯物史观的内容,指导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以及促进人的全面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李大钊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中国的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标志,在于他对唯物史观的内涵作了较准确较系统的阐发,对于唯物史观的思想来源进行了独立的探讨,进而以这一新的历史观考察中国历史、现实与前途,提出了新的未来社会构想.  相似文献   

11.
张峻玮 《魅力中国》2014,(27):204-204
历史唯物史观要求人们辩证的看待事物的价值与发展。本文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为探索的思想理论指导,探讨了“中国梦”这一划时代的概念的价值构成,分析“中国梦”开创了我国发展新局面的伟大意义。人是“中国梦”价值的主体,人、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是实现“中国梦”价值的途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中国梦”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2.
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当代中国唯物史观的重构,应体现既能坚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又能解释当代社会发展诸现象的原则。为此,笔者就“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在哲学层面上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复归进行探讨和研究,旨在说明将人的发展和生产力发展作为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和核心,不仅是当代社会发展实践的要求,更是唯物史观自身理论调整和创新的需要。从而突破传统唯物史观的“物本”倾向,彰显具有人本倾向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当代中国的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人是对象性的类的存在,并通过劳动所创造的对象来确证和感受自身的存在和价值,但是马克思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与他的看法非常矛盾的社会.马克思从对现实的人的生活状况的关注出发,对前人使用过的“异化”概念进行了改造使用,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并认为异化劳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整个矛盾的社会现实的根源.  相似文献   

14.
唯物史观是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指导马克思主义在分析社会、国家与个人”_请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历史是人的历史,社会历史的一切活动都是由人来承担的,活动的人和人的活动,构成全部社会历史,社会正是通过人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而存在和发展,人也正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确证了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正是人民群众,创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因此,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主体,辩证唯物左义的历史观认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的原…  相似文献   

15.
《德意志意识形态》被认为是马克思、恩格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做的第一次经典的表述,在文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批判了当时流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并通过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斯蒂纳等为代表的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唯物史观,在否定了将“神”“人”“类”及“观念”等作为唯心史观的出发点后,确立了“人”这个唯物史观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16.
总 论蓝 鸥  理论与方法 继蒋大椿著文指出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原理存在理论缺陷 (《历史研究》2 0 0 1年第 4期 )后 ,《历史研究》(1)发表了吴英、庞卓恒的商榷文章《弘扬唯物史观的科学理性》。作者认为 ,从前苏联传过来的“唯物史观”是在上世纪 30年代为适应当时苏共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和面临的任务而形成的理论模式 ,历史实践证实它确实有许多严重缺陷。但不能因此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本身的正确性。作者从唯物史观所主张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三方面 ,阐释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  相似文献   

17.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思潮存在本质的区别。在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中,曾力求借用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思想构建现实市民社会的批判方案。随着唯物史观的确立,马克思开始形成以实践为基础的、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关于人的本质与人的发展的思想,从根本上超越了人本主义。文章在对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基本内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继承的恰恰是历史观上的"半截子唯心主义",而非本体论上的"半截子唯物主义",进而从社会历史主体性质和市民社会批判方案两个方面说明唯物史观中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的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一方面从唯物史观角度揭示了公平的本质: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是社会生产与交换方式的反映。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的角度对不同制度下的社会公平进行了具体分析。阶级社会的公平不过是阶级利益的表达,即使在共产主义第一阶级,也不存在“不折不扣的公平分配”,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发展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化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主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论原则、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以系统状态辩证发展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根本观点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20.
1845-1846年,一部由马克思恩格斯倾心合著的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真正确立。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个人及其发展的科学,它把"现实的个人"作为出发点,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落脚点,"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发展应用,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