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实践是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但不能进而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除了包括认识论外,还包括本体论,而本体论与认识论有着根本不同.因此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不是实践,而是物质.  相似文献   

2.
艾思奇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的口号。并通过对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通俗化、大众化的成功实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的初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是原有理论的简单重复,而是一项伟大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3.
张悦 《宁波通讯》2013,(1):75-75
康德,在哲学史上不是星星,而是星座。研习西方哲学的学者有这样的共识:康德的哲学除了少数专业阅读者以外,一般读者很难懂。比如,奔赴遥远的旅途,行囊里带一本《纯粹理性批判》,也许直至旅行归来,你还没有读完第一页。但,这似乎不是康德哲学世界的全部;也不许你盲目地下一个“无趣的康德”的结论。康德带我们游遍天、地、人三界:在浸淫于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的敬严肃穆之后,康德说我们还可以登上九重天,即“美”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拉毛措 《魅力中国》2010,(23):340-340
恩格斯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的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问题,就是关于认识论的问题.藏传因明学摄类中对认识论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建立了自己的基本上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再认识的来源问题上,在认识的发展过程等问题上都有独特的见解.我将从三个方面重点说明.  相似文献   

5.
信息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势和行为方式,冲击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念.信息的客观存在性、相互映射、纵横联系的属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论证了世界的辩证蓝图,同时也引发了现代社会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6.
刘中柱 《乡镇经济》2001,(9):38-38,42
在博大精深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无处不渗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惟其如此,党的十四大报告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一、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是一般原则,一般方法,它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与实践者反复强调,根源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又以中国化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质。所谓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就是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的实践过程。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既不是一次完成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董欣 《理论观察》2022,(5):33-35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对现实社会生活总体性把握为目标的社会哲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且逐渐成为哲学理论发展的一个富有活力的新的生长点。本文研究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新时代价值,首先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对社会哲学的理论思考;其次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社会存在”和“社会事实”之间的关系,并以中国社会实践为例论证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在指导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的客观作用。最后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重要性的论断,分析马克思主义社会哲学的新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哲学思想的“蓄水池”,康德不仅以其批判哲学实现对传统哲学的根本变革,而且以其新哲学理念深刻影响现当代西方哲学的总体发展。康德的批判哲学开德国古典哲学之先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渊源,其贡献在于倡导并实践批判的精神,然而康德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高扬“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的精神,“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由康德所奠定的那种高瞻远瞩的理性批判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珍惜和深思的。  相似文献   

9.
王金萍 《魅力中国》2010,(6):335-335
在近代哲学史上,哲学发生了一次重大的理论转向,即认识论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总结和吸取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认识论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科学地解决和回答,列宁的《哲学笔记》在此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解也经历了从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的过程,以认识论的哲学原则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文本依据正是《哲学笔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实体即主体,任何一种实体观都离不开对“主体”的理解。在哲学史上主体概念具有三种意义:逻辑学意义、形而上学意义和认识论意义,那么与之相关的实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亚里士多德的“主体”■具有逻辑学的意义和形而上学的意义,他的实体是使现象的存在得以可能的形而上学的存在。笛卡尔开辟了主体概念的认识论意义,从而把“主体”与人(思维)挂钩了。但他的“主体”概念依旧有形而上学意义的残余,思维活动必须有所依存的主体,从而推出了精神实体。康德严格贯彻了“主体”(Subjekt)认识论的含义,并严格地将认识论主体与形而上学主体完全的区分开来。实体即主体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意义上与“人”无关和现象之外、脱离时间作为自在的存在本身,而是实体作为主体的功能性的体现,只能运用于现象之中,并且与时间相挂钩、作为现象流变的时间基底。  相似文献   

11.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序言中宣称他在认识论上发动了"哥白尼式革命",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进行的"哥白尼式革命"就是其先验批判哲学的发端:第一,推动了哲学研究活动的转向,为认识论研究开拓了新天地;第二,康德在认识论中高扬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能动性作用;康德对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认识过程系统考察之后,提出了认识发展阶段的思想。从人类认识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场革命构成了人类认识史的一次重大转向,并对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感性世界是马克思对现实世界的指称,其与以自在性为基本特征的物质世界的根本区别是,它不是独立于人的存在,而是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感性存在与感性活动的统一。马克思以感性世界为实践对象,搁置自在世界,也就牢牢地把握住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因而,彰显马克思的以感性世界为核心范畴的感性世界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新时期思想解放的号角。  相似文献   

13.
《实践论》既是毛泽东的哲学代表作之一,也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理论化、系统化的标志性著作.其无论在党内外还是在国内外,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产生过巨大影响,具有举世公认的价值.而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思想是《实践论》的核心和灵魂.《实践论》的形成不是空中楼阁,它的产生既有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社会背景,又有其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毛泽东《实践论》中的认识论思想内容丰富,主要包括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发展的辨证过程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三个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毛泽东《实践论》中认识论思想和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体系.它对于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改革事业的发展,指导新常态下社会主义的实践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与传统语言学不同,其经验主义语义观主张语言意义并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反映,而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认识的反映.认知语义学在遵从人类认知规律的基础上侧重研究词语和概念结构之间的联系,注重学习者基本认知能力和其经验对习得新知识的影响.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观、原型理论,以及转喻、隐喻等概念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辩证逻辑应是逻辑而不是哲学,研究对象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是对思维辩证法(思维领域的客观辩证法)的运用,是主观辩证法。具体概念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依靠认识的基本环节,并随着实践的发展使概念越来越丰富;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发展的规律和范畴,都受着辩证法所揭示的最一般规律的制约;逻辑作为概念的辩证法和事物本身的辩证法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又有区别。辩证思维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之所以具备“开始”、“进展”、“目的”三个环节。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正是由于客观事物的辩证法和人类的认识的辩证法所决定的,也从而说明了三者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生前没有为其学说建立起自己的逻辑体系,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是构建一个逻辑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出发点,以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为基本内容的系统化结构。因此,要把握他们哲学思想的逻辑线索和基本结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同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及其之间的内在关系的把握上。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改变了教师为主体与学生为客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主体间性的理解经历了从先验的认识论层面向现实的实践层面转向的过程,这表明主体间性是面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思辨的抽象理论,它作为实践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教学不仅要遵循高校开放的特质和大学生自主性的提高,更要面向现实生活,以主体间性建构切实可行的教学体系,即以开放性的思维和心态围绕现实生活打造对话平台,以强化问题意识为导向面向现实生活设计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目标进行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8.
周楠 《魅力中国》2014,(10):269-271
“斗争哲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共同特点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国际背景,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历史根据,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弱势地位是“斗争哲学”产生的客观因素。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转向“和谐哲学”,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有其现实合理性和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中共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和谐社会思想的论述是中共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理论依据,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其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到“和谐哲学”转变的现实依据。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科学处理和谐与斗争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存在论哲学的抽象性和客体性的理论形态是依靠逻辑思辨而研究人的问题,具有遮蔽人、漠视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倾向。而认识论哲学是存在论哲学的延伸与强化,整个传统哲学形态对人的失落是在认识论哲学中才充分暴露出来,都是脱离开世界历史的运动过程和人的辩证的实践过程去设定世界的终极本原。而马克思的实践人学思想超越了包括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哲学在内的整个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终结了抽象主体性,确立了实践主体性,把对世界的终极本原的追寻置于人的生活实践中。从而在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进而展开了人的哲学的合理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20.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精髓提炼,是面对国际两大社会形态的主要矛盾,经历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扬弃,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共同享有的社会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正在为国内外广大学者所接受,也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联合国曾多次把"人类命运共同体"写进决议,充分说明了中国话语体系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有着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认识论、矛盾论哲学构建,有着深层的哲学逻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的共建、共有、共享创造了认识论上的理论基础,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人类诉求体现的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