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司+农户”蚕丝产业大发展马尚富王本军赵兴平“公司+农户”是实施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为了推动蚕丝产业的发展,陕西省略阳县黑河坝乡走出了一条发展蚕丝产业化的成功之路,推动了全乡蚕桑生产蓬勃发展。———蚕农兴桑养蚕积极性不断增强。通过明确蚕农、乡蚕技...  相似文献   

2.
<正>蚕桑是我国传统的农副产业,其在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创汇收入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受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左右,近三十年来蚕桑业就经历了三次大的起落,严重挫伤了蚕农的积极性。江苏省桑园面积也从高峰期的  相似文献   

3.
明代至清代中期,蚕桑业在全国其它地区衰废不举,而在江南地区却趋于繁荣。江南蚕桑业发展的因素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二者相互交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首先,蚕桑业利润较高,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减轻赋税负担,当地很多农民改稻种桑。其次,国内外市场蚕丝需求量的增长,刺激江南地区扩大蚕桑生产。再次,当地的水土环境发生较大变化,荡田及旱地的开发,促进了桑树栽植。最后,以蚕月禁忌和蚕神祭拜为主要内容的尚桑重蚕习俗,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蚕桑业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发生了前盛后衰的显著变化,元代前期蚕桑业发展迅速,中后期急剧衰退。造成这一转折的主要原因并非棉花推广的取代,气候变化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元代前期气候温暖,中后期发生突变,从此进入近600年的寒冷期。在气候剧变的影响下,空前剧烈的灾害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蚕桑业,持续寒冷的气候显著降低蚕桑生产的效益。二者的交互作用导致元代黄河流域的蚕桑业由盛转衰,并由此彻底失去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明清随着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江南地区蚕桑业迅速发展,形成以太湖、杭州、嘉兴等地区为中心的丝织品生产基地。江南所生产的丝织品通过内地航运和陆路运输到广州等地,再经这些口岸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行销海外。而在海内外市场对江南丝织品需求的刺激下,江南的蚕桑生产技术不断改良、生产规模扩大,出现了以蚕桑生产为主要行业的专业市镇,强化了江南社会中市镇与农村的关系,也加快了江南蚕桑生产的商品化过程,为江南农村近代化奠定了前提基础。  相似文献   

6.
开发桑蚕副产物增加产业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栽桑养蚕在我国是古老而又新兴的产业。现在世界上已畅销 1 6 0多个国家和地区。蚕桑业是我国传统的五大支柱产业 (蚕丝、中药、陶瓷、茶业、景泰蓝 )之一 ,是近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 ,倍受关注的产业。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后 ,蚕桑业已成为受惠产业 ,正在全国各地兴起。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导入 ,人们对动植物产业的评价越来越集中在其经济效益上。蚕桑产业几千年延续下来的只有卖原料茧的单项收入 ,这制约了其经济效益 ,如将栽桑养蚕过程中的副产物充分利用起来 ,不仅可显著提高经济效益 ,还可使蚕桑业得以持续发展。二十世…  相似文献   

7.
清中叶之后,由于闭关锁国政策和墨守成规的思想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的蚕桑业逐渐开始衰落,有志之士认识到蚕业生产技术改进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在实业救国的背景下,清末太湖地区掀起了如火如荼的蚕种改良和兴办蚕桑学校的浪潮。这些蚕桑学校不但是蚕业生产技术改革的承担者,还在改良蚕种的制造和推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使得近代太湖地区的蚕种改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拟就如何抓住机遇重振江西蚕业谈点看法。一、蚕桑丝绸行业仍大有可为1 .蚕丝织品属绿色保健产品 ,具有广阔的消费前景。在众多纤维中 ,蚕丝是唯一的蛋白质纤维 ,具有华丽高贵、柔软舒适等特点 ,特别是具有保健作用 ,符合现代人追求绿色环保、衣料方面回归自然等需求。2 .蚕桑业属劳动密集产业 ,其手工操作是机械无法取代的 ,因而在劳动成本这一块我们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预计今后国际茧丝绸生产和市场仍将是中国独领风骚。3.目前国内外茧丝绸市场十分看好 ,为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 ,纺织行业特别是丝绸行…  相似文献   

9.
江南无锡本非蚕桑之区。鸦片战争后,世界市场对生丝的需求,促进了无锡蚕桑业的发展。随着国外丝织机器的改进,对丝质要求的提高,上海、无锡等地机器缫丝业应运而生,茧行、茧栈随之出现。本世纪20年代无锡成为全国最大的茧市之一,成为江、浙、皖、鄂、鲁等省蚕茧贸易中心。茧市的形成,促进了蚕桑业的扩大。农民出售鲜茧给茧行,解决了无锡农民手工缫丝技术低及蚕丝业与农业争夺劳力的矛盾。在丝厂的倡导下,农民改良了蚕种,提高了蚕茧品质。早期的茧商成为无锡丝厂的主要创办者和经营者。茧栈的出现,使丝厂减少了运营资金,分散了风险,增加了融资渠道。茧市的形成,在促进无锡农村市镇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无锡成为区城商业中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向称以农立国,农桑并举,蚕桑事业在人民生活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不待言。我国历史上蚕桑业之发达,不仅表现在蚕桑生产、分布之普遍,技术经验之高超,茧丝及其织物交易之隆盛,而蚕桑文献资料之众多,更是其明证。我国蚕桑文献资料主要反映在下列三个方面:一是所谓经、史、子、集等古籍中的有关记载;二是某些专门篇章的论述;三是蚕桑生产、经营的专科著作,这部分是主要方面,是我们先民蚕桑生产经验的总结和结晶,也是古人推广和传授上述技术经验的重要手段和凭籍。  相似文献   

11.
郑场镇栽桑养蚕有悠久的历史,在明代以前蚕桑业就很发达了。这里虽然蚕桑生产几起几落,却始终发展不断,并已逐步形成规模。其特点是;桑园广、蚕农多、单产高、产量大。 一、充分利用荒地,大力发展桑园。郑场镇27个村中,有18个村利用荒山和石旁田坎等零星土地,发展蚕桑2400亩,有连片桑园10个(少的有10多亩,多的有50多亩)。凉风村兴隆村民组利用石旁田坎种植田边桑达50多亩。底坎村斗垒子村民组唐洪游在40多亩荒山上栽桑4万多棵。  相似文献   

12.
正蚕桑业的发展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地区就业、促进经济发展、弘扬丝绸文化意义重大。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江苏省镇江市蚕桑业受生产安全和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面临着新的发展瓶颈。新常态下,蚕桑业应重点围绕转型发展和融合发展,在种质创新和科技创新上下功夫,让蚕桑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发展现状蚕桑生产继续下滑。2017年全市桑园面积仅有  相似文献   

13.
2000年8月,宜兴市新建镇成立了一个蚕业合作社,由此该镇蚕桑事业得到了发展,蚕农得到了实惠.邻镇邻县的蚕农得知后,也纷纷前来要求入社.一个新成立的合作社何以有如此魅力?我们带着浓厚的兴趣来到新建镇,通过与镇多种经营服务公司、蚕农、镇茧收购站的同志交流,查看章程、社员管理手册、蚕茧交售协议和账本,发现蚕业合作社所以受拥护,归根到底是把蚕农的利益放在首位,入社就能养好蚕、多得益.  相似文献   

14.
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声波 《中国农史》2002,21(3):9-17,67
四川蚕桑事业在中国经济史上曾有非重要的地位,而民国以来趋于衰落。本文从多学科角度全面审视了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过程,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根本原因,明清赋税内容的改变及江南丝织业的兴起,使四川蚕桑事业由宋以前的自蚕自织转变为以生丝产销为主,过分依赖外部市场,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四川生丝出口受严重打击,从此一跨不振。希望今天的西部开发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  相似文献   

15.
蚕桑生产作为四川农村经济的一大多经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状况取决于蚕农养蚕积极性的提高。当前蚕农养蚕积极性如何?最近,我们对垫江县周嘉镇8个县级蚕桑示范村进行了调查。一、现状垫江县委、政府于1990年作出用三年时间实施蚕桑“双五”工程(全县新栽密植桑园5万亩、产茧5万担) 的决定以来,周嘉镇进行了大规模的栽桑养蚕活动。到1992年底基本实现了“双五”工程的第一个目标:全镇7157亩密植桑园初具规模,其中县级示范村4552亩。尽管栽桑养蚕给大多数农民带来了实惠,但部分蚕农养蚕积极性仍然没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本文中,对湖丝名称的产生以及湖丝之优质特性形成的原因做一些探讨。从明中叶到清前期,我国的蚕桑生产的区域已相对缩小,集中于杭嘉湖地区,尤其是以湖州为中心的一带地方蚕桑生产最为发达,是国内外丝织原料的主要供应地,并且以优质闻名。蚕丝贩卖商称这一带生产的蚕丝为湖丝。杭嘉湖地区所生产的蚕丝之所以能达到品质优良,除了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宜于桑树生长外,明清时这一带地方桑树栽培技术水平较高,桑叶叶质好,是湖丝优质的基础。养蚕技术精细,保证蚕的健康发育生长,也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重要原因。缫丝水平的提高又是湖丝品质优良的一个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目前,在产茧量、产丝量方面,我国遥居世界领先地位。近年来,丝绸出口所换取的外汇额,仅次于石油,居全国第二位。 一、我国蚕桑发展与生产现状 抗战时期,我国主要蚕区大部分沦陷,蚕丝业一蹶不振。直到解放前夕,产茧量仅有61万担。解放后,蚕桑生产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蚕桑产业受到重视。蚕桑产业属于劳动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蚕丝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蚕桑产业呈现出规模化发展趋势,具体养殖技术在不断创新和优化。探讨了提升蚕桑经济效益的途径,以促进蚕桑养殖行业有序发展,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陕西古代的蚕桑业起步早,发展快,势头好。从西周公刘算起,陕西兴桑养蚕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秦汉时期,陕西蚕桑业发展迅速,至汉武帝时,臻于极盛,蚕桑生产和缫丝织绸技术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隋、唐、宋时期,由于复杂的社会原因,陕西的蚕桑业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变化过程。元、明时期,发展缓慢,几于停顿。清朝康、乾年间,由于朝廷和地方政府的重视,加上一些得力的措施,陕西蚕桑业再度复兴,发展速度迅猛,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蚕桑产业受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现处于下滑趋势。为保证蚕桑产业稳步健康发展和蚕农收入持续增收,提高蚕桑产品品质至关重要,建设生态绿色桑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应大力推广生物防控、生态调控及理化诱控等绿色防控技术,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起来,建设生态桑园,增加蚕农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