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农地发展权是指土地用途由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不同用途使用之权.农地征用补偿除了对农地生产资料价格和农民生存权价格进行补偿外,还应当对农地发展权价格、国家粮食安全价格和生态安全价格进行补偿,即按照农地完全价值进行补偿.由于当前我国农地对于农民具有很强的社会保障和失业保险功能.这就决定了我国农地征用补偿必须依据农地资源综合权利对农地征用过程中形成的土地增值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2.
实现公平补偿是解决农地征收中现存问题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途径,欲达公平补偿之目的,必须明析农地价值内涵、科学测算农地价值并进而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然后将之在征收中各利益相关方之间合理分配。本文研究表明,农地价值包括经济价值(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和发展权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农地价值各构成部分的测算应据其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如发展权价值可以农地用途转换后的价值减去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和公共投资成本获得。合理的补偿标准应包含农地价值各构成部分。生态价值和粮食安全价值补偿给国家,现状用途经济价值在集体和失地农民之间分配,发展权价值在国家、集体和失地农民之间分配,具体分配情况因农业内部安置和脱农安置两种不同的假设前提而异。  相似文献   

3.
农地征收是实现现代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公共利益与私权利益实现再分配的过程.重新构建征收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征收补偿程序、引入司法最终裁决机制将是克服农地征收过程中征收利益分配不合理、补偿标准低、农民在补偿定价机制中话语权缺失等问题,保障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农地发展权的界定、细分和量化的研究,尝试解决中国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和外部性补偿问题。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实例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农地发展权可以细分为基本发展权、实体发展权和虚拟发展权;在三项权利关系中,基本发展权是基础,实体发展权是主体,虚拟发展权是延伸;基本发展权价值归国家以解决外部性问题,实体发展权价值由国家和农地产权人共享,虚拟发展权价值归被限制开发农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研究结论:农地发展权应该界定为国家与农地产权人共享的土地产权,并以海淀区北部地区农地非农化为例,进行了农地发展权量化和分配测算,政府的土地外部性补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同时农民得到了较高的土地增值收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市场价值为基础,构建了中国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的一个新分析框架。本文假设在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买卖双方要价能力相等,通过市场交易和要价协商机制获取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农地增值分配。本文从现有土地估价技术条件出发,选择评估价值近似替代理论为依据计算最优补偿值,在保持土地集体产权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为中国当前农地征收中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的补偿提供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定量标准。  相似文献   

6.
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综台改革的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克服土地流转陷阱建立土地流转长期化改革.虽然河南农民有加速农地流转与重新发包耕地的意愿,但土地流转补偿机制残缺严重制约了农地流转长期化、束缚了农业现代化发展.从利益补偿视角出发,本文初步分析了我国农地流转滞后的原因,并提出建立现代农业改革的三步:一是建立土地换社保的补偿机制,减少农民总量;二是启动农地集中发包机制,建立大家庭农场;三是构建地权量化流转机制,发展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7.
为把握国内外农地城市流转研究动态,为该领域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通过文献归纳,较全面总结了近年来农地城市流转研究成果,并得到以下研究结论:①农地城市流转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人口增长、经济增长和家庭偏好是主要驱动因子;②农地城市流转的微观影响因素研究,地块的初始状态、增值或贬值、地块用途、分布、服务设施的状态等微观因素对其流转可能性有明显影响;③农地城市流转的决策模型相关研究,通过比较目标地块的保护价值和开发价值的大小或福利变化来分析流转决策;④农地城市流转过程模拟模型研究,主要有空间非经济模型和空间经济模型;⑤农地城市流转的补偿机制研究,通过国内外对比,我国征地补偿属不完全补偿,且补偿范围和标准偏小、偏低。研究启示:①使用GIS技术和空间经济计量技术,深入研究农地城市流转;②根据地块权利状况,将地块特征和地块使用者结合研究,研究尺度可为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③流转土地的价值变化不仅包含其经济价值,也包含非经济价值;④研究我国农地流转问题应充分考虑我国土地使用者权利配置状况。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阐述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为当前中国正在探索的耕地保护补偿政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析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从而得出对中国农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启示。研究结果: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统筹考虑农户、农业和农村,逐步建立了保障农民权益和适应国内外市场的补偿机制。研究结论:可借鉴加拿大农地保护补偿机制并结合中国的制度环境,转变补偿理念,健全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方式的多样化、专业化、动态化与梯度化,完善补偿法规,为完善可持续发展农地农村经济政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农地非农化中农地发展权定位与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农地非农化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有可或缺的农地发展权理念,因此,我国农地发展权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农民权益尤其是失地农民权益问题,过速地农地非农化产生的内在原因,即由于农地非农化过程中缺乏农地发展权这样一种产权安排而使得农地用途变衙巨大的土地增值分配混乱,引起土地权利相关主体的无序争夺,导致失地农民权益损失巨大.而基于农地发展权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依据农地产权进行补偿,即可以保证失地农民的利益,又可以使农地车肜之后的巨大土地价差有了合理的解释,引起诸多争议的土地增值问题也可以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0.
征地补偿费的确定和分配一直是征地制度改革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集体土地所有杈虚位,导致政府制度性寻租,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公,侵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清楚的认识农地价值、合理确定和分配征地补偿费,协调好地方政府、村集体、农民在农地征用中的利益分配,保护农民的权益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因果分析法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提出征地价格应是农地价值与农地发展杈价值之和,即农地价格、生态价值、社会保障价值、农地发展杈价值之和。  相似文献   

11.
农地流转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地流转作为生产要素的配置,对农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该文以观点为主线对国外相关 研究做梳理,国外研究较多集中在农地价格与农地市场问题。同时,以时间轴为主线对国内研究的发展进 行详细的论述,寻找国内研究的发展脉络,其研究特征是从宏观对象到微观对象,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 为主,从经济学视角到新制度经济学视角。通过文献的研读发现,土地流转的后期研究应该注意以下几 点:首先,土地流转需要细分为农户间的流转以及农户流转给其他主体(企业、大户、合作社)两种,不 同模式的关注点应有区别;其次,农地流转更应该关注交易成本的研究,农地流转中讨价还价以及维持关 系的交易成本往往被忽略,但事实这些往往会影响土地流转的效果。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中,如何核算是 重点;第三,农地流转后主体收益与农户分享程度是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最后,土地的价格机制是土地 市场最急迫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学术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台湾农地政策的演变、土地使用管制、农地重划、应对世贸组织对策等方面的情况和所获得的五点启示 :(1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耕地保护政策 ;(2 )运用非经济手段对农地实施保护 ;(3)土地使用管制具有全面详尽的法律规定 ;(4 )农民直接参与农地重划 ;(5 )农地释出政策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14.
依据农用地分等定级估价成果,探讨农用地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构建占补平衡换算体系.通过选取3246个地价样点,建立农用地定级指数与相应基准地价的数学模型,从而求出每个评价单元的基准地价,求得占补平衡的换算系数,由此建立耕地占补平衡体系和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防止耕地占补平衡的表面化和短期化,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农业社会化服务对耕地撂荒的影响机理,利用浙江大学中国家庭大数据,定量估计农业社会化服务对农户耕地撂荒的影响效果,并对其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方法:描述性统计分析、倾向得分匹配法和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农业社会化服务能显著减少农户耕地撂荒,但这种作用主要在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中部地区较为明显;(2)农业社会化服务能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户转入土地,但没有证据表明其对小农户转出土地有显著抑制效应。研究结论:中国应大力推动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降低服务作业成本,健全服务标准和强化合同监管,更好发挥其对减少耕地撂荒的促进作用。鼓励小农户连片作业外包,增强集体行动对提升社会化服务供给能力的作用,以此减少耕地撂荒。  相似文献   

16.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极其重要的生产资料,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社会与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耕地等级划分为基础,对耕地进行估价,从经济价值方面实现对耕地的量化与评价。只有实现了土地的合理定价,才能够为各种形式的土地流转提供保障。笔者研究了自然因素对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指出了自然因素在土地流转中对价格的影响机制,在耕地地力评价的基础上对耕地进行等级划分。介绍了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包括不同地力等级耕地的自然属性差异、产量和收益差异以及价格差异。在土地流转中依据耕地等级对其流转价格、流转之后的作用进行确定,为土地流转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耕地可持续发展。最后以芜湖市为例,对土地流转价格进行分析,并对耕地流转和管理提出对策与建议:第一,指出缺乏合理的土地价格机制和耕地估价参考标准是土地流转过程中最大的问题;第二,迫切需要耕地质量等级更新和评价;第三,缺乏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应用方面的研究,对于此研究,需进一步深入,不能仅限于目前的研究成果,应多研究耕地地力在土地流转中的各方面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在回顾我国农地保护历史过程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我国农地保护的目标,提出现阶段我国农地保护应以数量保护为基础,以质量保护为重点,以生态保护为支撑,完善农地保护机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对实现农地保护目标的具体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探析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立法定位,准确把握耕地保护补偿制度的调整范畴,为正在制定的《耕地保护法》关于“国家建立耕地保护补偿制度”提供具体的立法建议。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和制度目标分析法。研究结果:(1)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在认识论层面,耕地权利设限与补偿的法权基础模糊;在本体论层面,耕地保护补偿的内涵外延尚存争议;在价值论层面,生态供益与增益的激励属性无从彰显。(2)耕地具有资源利益和生态利益一体两面共存的属性,《耕地保护法(草案)》相关条款仍是在“资源—管制”立法理念下的产物,存在显著构造缺陷。(3)以补偿目的为基准,该制度涵盖耕地资源存续补偿与耕地生态保护补偿;以补偿属性为基准,该制度包括耕地保护填平补偿与耕地保护奖励补助。研究结论:建议通过“一般规定+具体制度群”的立法模式在《耕地保护法》中完善耕地保护补偿制度,从而实现该制度维护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目标定位、价值导向和功能预设。  相似文献   

19.
浅谈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弹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耕地的严格保护中寻求弹性保护,提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弹性保护,包括数量弹性和空间弹性:然后分别从耕地和基本农田的内涵、基本农田指标分解和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生态退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切实进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耕地保护与政策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耕地保护本质和内涵,提出对耕地保护本质全面认识,通过考察我国不同阶段的耕地保护政策,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相关体制与机制视角,对耕地保护政策进行了深刻思考,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几点有助于耕地保护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