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博大精深,具有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艺术特性,它是建筑美与自然美的有机融合,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和深邃高雅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景观对人精神需求的满足,它是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是中国传统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是我们要继承与发展的瑰丽事业.  相似文献   

2.
中国的旅游资源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哲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中国的旅游资源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很多自然景观都有文化积淀,并且与人文景观溶为一体.这一特征的形成,说明了中国旅游资源本身具有传统文化的内涵,我们只有领会了其中的哲学精神,才能更好地发现和欣赏中国旅游景观,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3.
中国作家荣获诺奖对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是一个契机,或许能够激发我们去关注久违的文学精神,去关注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心灵,去切实促进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的现代化2012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中国作家莫言,但是对中国而言,获奖事小,而中国文化现代化事大,因为后者更加任重道远。新世纪中国正走向"新四化"之路:工业化(世界各国工业化产品廉价劳动力的中国生产基地),城市化(城镇化、都市  相似文献   

4.
华夏民族文化精神是包括多要素、多层次、多类型及多方位的复杂系统体系,它的主要内容作为传统精神早在秦汉之际就已具备,而随着华夏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又不断增添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总体来说,中华民族精神呈现出恒久性和流变性、多元性和总体性、传统性和现代性等主要审美特征.可见,高校思政课程中民族文化精神的再造固然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优秀人格,但也须要注重人格现代化的审美渗透.  相似文献   

5.
财政部王军副部长在一次全国会计工作座谈会上谈到关于创新会计文化问题,他指出“文化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内涵和外在风貌,是国家形象的展示、民族精神的象征、社会制度的根基”,并引用《易·责卦》彖文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论述来说明文化问题的重要性.笔者由此进一步以为,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因此要创新会计文化,就必须首先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所学习和研究,只有在充分了解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的结合新时期的会计行业特点,实现会计文化创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徐訏的传统情结相当深厚,儒家、墨家、道家、佛家等传统文化观念与传统文学文本对徐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徐訏对传统文化并未全盘接受,而是接纳从传统文化肌体上剥离出来的带有民间色彩与世俗气息的思想信念。他的作品都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即使西方的思想也是经过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后而被徐訏运用在自己的小说创作里。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21世纪的较量、撞击和融合.将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文化交融,必将影响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趋向。从短期看,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尤其是管理思想的中国化,将直接影响中国企业家如何学习西方乃至人类一切先进的管理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神、如何其灵活地运用到现实的企业经营中去,并在未来的经济角逐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西方文化不中国化.中国将不可能真正吸纳西方文明之精神,  相似文献   

8.
王辉 《金卡工程》2009,13(10):229-230
科学发展观是在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汲取其精华,对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进行继承和发展以及对现代西方生态伦理学进行借鉴的基础上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形式、概念和风格上都与传统文学有着显著的不同.它在文化上承载着西方文化变迁,同时又背负着西方文化救赎的使命.它在内容上颠覆了传统文学,将琐碎、片段的事物杂乱无章地铺陈.形式上力求新颖,以意识流、表现主义等为代表.由此,现代主义文学具有其多样性和复杂性.高职高专以实用为前提,培养具有语言应用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与现代主义文学课程内容的讲授形成了冲突,这就为现代主义文学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本文从探讨高职高专英语专业教学中对现代主义文学教学的把握方向入手,提出了教学中应把握的方向、教学目标和手段,旨在通过现代主义文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实施,折射高职高专英语专业中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民族精神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精神支柱。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的培育而增益。经营好传统文化有利于国家长期战略的实施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在经营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民族精神进行自觉内化,也能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书院自产生以来,就表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书院作为一种十分成熟完善的文化教育组织,是中国古代教育高度发展的结果,它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代优良的教育传统.我国当代高等教育有必要在办学模式、教育体系、教育精神等方面,借鉴古代书院教育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2.
我国会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举国上下掀起了文化建设的大潮.文化的传承要有独特的内涵,更要有其思想.文化于会计,如水之源、树之根、塔之基.文以化之,会计乃成.笔者也从会计文化的角度研究探讨会计文化的发展史,探寻会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一是从历史角度分析会计文化的传承,从我国会计文化演变历史,从中寻求我国会计文化的发展,目的就是利用会计的文化来更有效的指导会计行为与经营管理活动,并使它在社会发展中不断发展和完善.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化决定着这个国家、这个时代的会计文化.随着唐宋经济繁荣兴盛,会计也有了质的飞跃,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结算法”和“四柱清册”,是唐宋时代在会计方法方面的重大贡献.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兴起和发展,近代中国却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小农经济瓦解.西方各种学说良莠不分,在爱国救国的感召下,社会文化发生大的变革,我国的会计也力求仿外,开始西化,会计出现改良派和改革派.二是从传承的角度分析会计文化内涵.鲁迅先生指出:“历史上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上最成熟的伦理文化之一,会计文化是根植于传统文化中,也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三是从继承创新的角度分析会计文化.会计始终处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看,发展会计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汲收国外的先进会计文化,同时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特色和创新精神.时代赋予会计人崭新的形象,赋予会计人重大的责任,更赋予会计文化深厚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李晶晶 《金卡工程》2008,12(11):77-77
如何看待和对待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成为当前理论界无法逃避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剖析传统文化中"道"和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在联系,探求它与当前现行的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本文对何为道,道在中国法律传统中扮演怎么样角色,道与之当代法制建设这三问题进行了回炉和思考,以期能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瘟疫文学往往具有隐喻性或象征意义,表达人面对死亡绝境的生存选择或者价值判断.不同时期的瘟疫文学作品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问题、思想冲突或精神追求.现代主义文学之后瘟疫文学发展到顶峰,隐喻意义更加丰富,反映的主题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他人的关系、国家文化身份、对美和自由的追求、爱情及其他方面.瘟疫隐喻的丰富性和主题的多样化充分彰显了现代社会的多元性和包容性,展现了现代人对承认差异、尊重他者的精神诉求,反映了各国人民对团结凝聚、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渴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系统论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要求”蕴涵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蕴涵着高尚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是对人的全面发展最深刻的价值解读等,雄辩地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政治、经济、文化贯穿起来,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以文化为重要依托,以人民利益为最终归宿,是新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质的不同.教学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也是民族文化传统的产物之一,对中西教学差异产生了直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近期,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双年展(2014·北京)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从文化性、艺术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与保护的角度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在当代的继承与发展,表达传统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展现我国民族文化中的优秀审美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成为共识,国际化人才成为国际竞争力重要支撑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应更加注重培养员工国际理念、国际竞争与网际合作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金融文化传统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学者埃文-佐哈尔所提出的多元系统翻译理论,是西方当代翻译理论中文化学派之研究范式的理论源头和学理基础。在此理论视域下,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对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是将翻译文学视为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子系统,重视描述翻译文学在译入语文化中的接受与影响,最终将翻译研究引入文化研究这一更广阔的新领域。佛典汉译之于中国文化与思想,影响巨大,而与其相关的翻译文学之于中国文学与语言,其迹亦显。故联系此二者,试以多元系统翻译理论分析佛典汉译,以期发现其翻译策略的文化原因及其翻译文学对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词的文采与内在精神是不可分离的.有人认为古代文人只喜爱吟诗、玩诗,而不重视诗词的内在精神,如道德感悟、哲理思考等.这种看法是片面的.事实上,一个优秀诗人或一首优秀诗歌本身包含着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思考,不可能脱离一定的理论思维和人生信仰,否则就不会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中国大多数文人通过诗词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悟和精神寄托,从而确立或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中国主流哲学即儒、道、佛思想与诗词融合在一起,对中国文人的生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