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荣刚 《西部金融》2004,(12):43-45
中国的金融控股集团可界定为跨业经营,再加上金融企业资产的弱专用性,因此现有金融管理体制下存在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空间.但本文分析认为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前景不能确定,应积极、审慎地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金融业必将顺应国际金融发展大趋势,由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道路,金融控股集团是适合我国国情的组织形式。本文初步探讨了在混业经营趋势下如何对金融控股集团实施有效监管。  相似文献   

3.
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导致集团内部各公司之间合作与冲突等博弈行为的出现,并最终导致母公司的控制与金融子公司的背离行为的发生。建立在金融控股集团中母子公司权力博弈基础上的治理机制研究,有助于探索金融控股集团的深层次运作机制与管理控制问题,准确把握母公司对子公司控制的尺度,促进金融控股集团的健康运行与可持续发展,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分析金融控股集团的治理难题,重点探索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机制的设计与构造问题。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金融控股集团在我国金融领域发展迅速。新制度经济学的联合大企业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对金融控股集团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及集团内部关系等都有着较为系统的阐释。政府应采取适当措施,积极推进混业经营在我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格局下,金融控股集团是中国金融机构实现综合经营的现实选择。金融控股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中公司治理与集团管理之间存在潜在的冲突,由此可能产生的法律风险不容忽视。通过对花旗集团、中信集团、平安集团母子公司体系中公司治理与集团管理关系的比较研究,得出结论:为有效地缓解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治理与集团管理之间的冲突,实现两者的密切协同与良性互动,股权结构应当向“子公司股权一元化,母公司股权多元化”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6.
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风险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部风险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着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成败.要想有效控制金融控股集团的内部风险,需要设立专门的风险监控组织体系,建立审计稽核管理体制,建立集团内部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监控制度.  相似文献   

7.
王飞 《当代经济管理》2011,33(12):96-98
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衍生品市场的迅速发展,许多著名的国际银行集团广泛参与其中,金融衍生品对这些国际银行控股集团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战略演变产生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分析与总结国际银行控股集团金融衍生品参与情况,有助于为我国机构投资者更好地参与衍生品市场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金融控股集团监管的国际规范及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险是金融控股集团的核心要素,金融控股集团监管面临严峻挑战,传统的监管体制和监管技术已变得难以适应。最具国际性影响的巴塞尔协议Ⅱ(BaselⅡ)和联合论坛(Joint Forum)作出了有关应对监管挑战的指导原则和具体内容,这些国际性规范在理论和实践上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但仍存在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金融控股集团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是获得范围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文章通过价值链分析的方法 ,以"银证合作"、"银保合作"为出发点,对我国金融机构合作的价值链进行延伸分析,测算了"银证保"合作模式、金融集团控股模式的协同效应、成本和风险值,认为在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采用金融集团统一协同控制的方式可以大大促进传统机构的合作,有利于业务的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10.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全能银行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目前仍不具备发展全能银行模式所需要的金融监管能力、完善的资本市场和市场经营主体。构建金融控股集团公司是我国现阶段的一个现实选择。本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组建金融控股集团的模式,并提出了金融控股公司风险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德隆控股集团的崩溃,反映出中国在金融控股公司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对金融控股公司的规制,最关键的是对其集团内部关联交易的规范.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从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明确子公司独立法人人格、加强内部监管三方面来对关联交易进行规制,从而发挥出金融控股公司内部的协同效应,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以银行为核心的财团是日本经济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财团经过分化与重组,形成了三大金融控股集团。为顺应金融全球化、自由化和信息化的潮流,我国也应考虑兼并重组构建特大金融集团;积极鼓励、扶持发展金融控股公司;加快金融制度建设,促进产融资本双向流动;加快金融立法以适应加强对金融集团层面的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3.
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都市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正在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双循环新格局下,金融双向开放是助力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抓手。在此背景下,本文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梳理相关理论基础。其次,指出解析成都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存在的短板,并进行原因解析。再次,从内因和外因角度分析双循环战略下成都市金融双向开放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从供给端、需求端和生态端提出金融双向开放助力成都市建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路径,包括金融对外开放加快消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对外开放提升消费资源聚集程度、金融对外开放提高消费活跃度和融合度及金融对内开放提升成都市消费国际化程度等。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鉴国外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经验并结合国内有限的案例,对金融控股集团的特殊风险和监管制度安排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控股公司的比较优势,结果表明发展金融控股公司是我国金融业的现实选择。然后对金融控股公司所独有的风险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其特殊风险将会给金融监管带来很大的挑战。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制度安排的设想。  相似文献   

15.
当今金融开放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更加频繁。国际资本中以投机或避险为目的的短期资本即国际游资,会对一国经济金融产生巨大冲击。本文即对金融开放背景下国际游资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有助于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数字金融时代,金融科技的创新离不开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并由此产生通过国际贸易法规制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很早就受国际贸易法的规制,并在近年逐渐凸显。当前,国际社会对于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国际贸易法规制形成了多种发展模式,如欧盟的隐私保护优先的限制性流动模式、美国的经济利益优先的自由流动模式以及中国的主权和安全优先的谨慎适用模式,但发展模式的不同并没有妨碍国家或地区间的自由贸易协定通过日常经营活动下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的自由条款、例外条款以及数据存储本地化条款等对金融数据的跨境流动进行规制。在此背景下,为推动金融数据多边贸易规则的形成,我国可在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贸易法规制发展模式方面求同存异,在制定金融数据跨境流动贸易条款时吸收并纳入国际规则,并加强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国际贸易法规制的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17.
即将加入 WTO的时刻 ,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面临着深刻的金融全球化背景。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一体化三层含义。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国际资本的大规模流动、金融业务与机构的跨境发展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同时国际信息网络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金融全球化有利于我国金融业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但对我国的金融安全和决策将产生不利影响。本文提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金融控股公司作为一种金融业的混业经营组织形式,相对于传统上的分业监管体制而言,对其监管有许多特殊性要求。这些特殊性要求分布于资本充足率监管、内部交易的监管、内部控制的监管、金融控股集团结构透明度的监管、股东的适应性及任职资格的审查等各不相同的方面,监管当局在选择、设计监管方法、监管体系时应考虑到这些要求。  相似文献   

19.
全球生态环境危机的严峻现实使很多国家面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务之急,也呼唤着可持续发展领域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和有效的国际领导力。这一现实背景下全国“十三五”规划将绿色金融上升到国家战略,不仅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强大助力,也为我国引领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契机。那么,如何在实现国家战略的过程中有效培育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领导力?本文首先对当前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事实进行国际比较观察,然后结合国际关系相关理论,提出适用于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国际领导力类型,最后通过构建模型对如何培育这一国际领导力进行机制探讨。本文的创新在于首先论证我国在绿色金融领域更为具体的国际领导力培育类型,即方向型领导力;然后建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模型”,就培育中国绿色金融方向型领导力的机制提出了三阶段动态战略。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金融自由化和中国已经加入WTO的情况下,中国如何在目前经济制度下把握住机会、加快金融改革开放、促进金融自由化、融入国际社会主流,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对金融自由化的内涵及其表现进行深入论述,在此基础上对金融自由化的利弊进行深入诠释,通过回顾中国近十几年来金融自由化的历程,提出深化中国金融开放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