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金融体系的五大基本职能,即风险管理、信息揭示、公司控制、动员储蓄、便利商品交换,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影响着经济增长。因此,金融发展的水平越高,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大。  相似文献   

2.
随着物质资本的的相对充裕,人力资本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本文采用卢卡斯模型针对西安市1997-2011年的经济数据,定量分析了经济增长情况,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水平及其增长率,以及各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得出西安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仍为物质资本的投入。因此,建议加大教育经费投资,提升全市人力资本水平,以加速西安市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陕西省1981至2005年的数据为基础,对银行信贷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陕西省经济增长与银行信贷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从贡献度来说,陕西省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很低,证明陕西省经济增长仍然处于一个低效率阶段.因此,一方面,应该继续保持信贷规模的稳步健康增长,防止信贷萎缩,以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要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优化资金配置,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更好地实现信贷增长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同时,要积极推动微观经济主体对银行信贷的利用方式转变,提高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四川省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度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方法,从外部和内部对四川省旅游产业经济贡献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旅游业在经济总量上偏小,但对国民经济拉动的有效程度要大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中的非旅游业.旅游业在四川第三产业中所占比重大于金融业、房地产业,但对第三产业的经济贡献却小于二者;星级饭店、景区门票收入对四川旅游经济的影响不显著;国内旅游对四川旅游总收入的经济贡献度和拉动有效程度都大于入境旅游.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进口被认为是国民经济总量核算等式中的减因子,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一直被忽略,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的江苏省在历史上曾在“出口创汇”的思想指引下,大力推动出口而限制进口贸易的发展,而在随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增长与进口规模呈现出了互相推进的态势。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江苏省1985年-2010年的经济总量数据及进口贸易数据组成时间序列数据,并对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江苏省进口贸易对江苏省经济增长有着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并得出政策建议:江苏应该扭转思想,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进口贸易的加速发展。  相似文献   

6.
印度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虽然它是一个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家,但印度拥有良好的金融体系,加之近几年印度的经济增长率有追赶中国的趋势,研究印度的金融改革对中国的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银行业改革是金融业改革的重点,借鉴印度银行业的改革可以带来如下启示:重视通过市场手段促进公营银行独立,鼓励银行业竞争;重视银行造血功能建设,提高银行盈利能力;重视银行改革和监管的制度保障,防止暗箱操作和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现实和理论分析的背景下,提出中部经济增长的金融支持问题。在做了大量考察后,首先通过分析归纳和对比研究,总结出中部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的一些现状特点,并结合相关经济金融理论进行论证;其次,利用相关数据实证分析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的关系;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四川省对外贸易和GDP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究竞有多大,根据1998—2008年四川省进出口贸易及GDP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做出定量评价,并且对后危机时代四川省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国外直接投资(即FDI)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问题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基于1999-2007年中部六省的数据,研究FDI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FDI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不是很大,但是由FDI所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起反向的拉动作用。鉴于此,文章对中部地区在引进外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即在重视FDI的量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其质的提高,注重FDI对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年~ 2015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考察腐败、金融生态环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金融生态环境对腐败的影响呈倒U型关系;地区金融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总体上有利于经济增长,腐败的发生则降低了金融生态环境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正向效应;腐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金融生态环境质量不同的地区存在差异.加强反腐败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的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11.
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直是能源经济学关注的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在研究时选取的区域差异、数据长度和检验方法都会影响对二者关系的描述。基于此,本文以1988—2016年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和四川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数据为基础,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而且四川省GDP的增长会直接导致能源消费的增长,但是能源消费的增长并不会导致四川省GDP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采用C~D生产函数,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四川省的经济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科技进步在促进四川经济发展中处于优势地位,资本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不明显。由此得出结论,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继续保持科技在四川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要加强劳动力的培训和投资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财政收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促进某一地区经济的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通过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地方财政收支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且应当进一步加大地方财政收支的规模的结论;同时提出继续推进财源建设工作、积极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扩大财政支出规模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理论和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GDP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一定程度上,经济发展决定财政收入的规模;财政收入的规模、结构和增长速度也影响经济的发展。在当前金融风险的背景下,怎样保持两者的协调发展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文章选取安徽省近几年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用计量和实证方法对财政收入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并针对安徽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93—200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对中国东中西地区间金融体系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问题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多变量 VAR 系统的研究表明:金融体系的银行发展指标和股票市场发展指标与经济增长在各地区间的因果关系不一致,这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有直接关系.中西部地区的金融体系机构应在发展好银行体系的同时更好地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以此来带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利用陕西省1988-2007年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采用共积性检验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陕西省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金融发展指标选择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中介效率指标选择存贷利差和存贷比,经济增长指标选择人均实际GDP增长率.研究结果认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但金融中介效率指标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存贷利差的缩小是经济增长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运用1999-2012年的数据对湖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再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实证研究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结果表明:湖南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湖南省经济增长与投资、劳动力人口、金融发展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提出从金融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方面加快湖南省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经济运行效率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2000-2008年经济运行效率进行了综合评价。从相对有效性的角度分析了各区域的经济效率运行状况,并对2008年各地区的技术效率、规模收益增减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地区效率差异较为不均衡。通过对各地区效率差异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了改善经济运行效率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96-200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对有代表性的五个金融发展理论作以综述,然后,根据我国1996年至2005年的季度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并且在我国二者之间是由金融发展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即是供给引导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福建省投入产出表提供的产业数据,计算并分析福建省金融业的各种系数,发现福建省金融业主要存在产业地位落后、发展需要较多部门的协调配合以及尚未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提出政府应加大对金融业的支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业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